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爷爷的故事

(2009-07-03 14:03:46)
标签:

情感

爷爷

三轮车

分类: 亲情日志

    今天是父亲节,我在想你,也在想你爷爷。

    为什么想爷爷呢?是惦记着爷爷,希望能陪他说说话。爷爷年纪大了,他很孤独。在老家天天骑着那辆心爱的三轮车独来独往。奶奶和二姑姑经常打电话说爷爷不听劝,腿不好还蹬三轮车乱跑,摔伤了几次都不改,上次都摔得肋骨骨折了,你二姑夫安排人到赣榆买回膏药贴了,可是伤还没好利索就又骑车乱跑了。奶奶还说,爷爷老闲不住,一闲下来就躺在炕上什么话也不说。

    说起那辆三轮车,到现在争议很多。那辆三轮车是当年我和你妈妈决意跟爷爷买的。那是在2005年,你爷爷摔伤了腿,伤的很厉害,来济南动了股骨头手术,虽然手术效果不错,但自此腿脚不利索了。第二年春天,爷爷在老家觉得实在外出不便,就想买辆电动三轮车,但是你奶奶、姑姑们都反对,怕爷爷年纪大了,耳朵又不好使,骑车不安全。但是看到爷爷那么想要一辆车,我跟你妈妈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给他买。因为我了解你爷爷,他是个在家里呆不住的人,天天在家里,他会很郁闷,身体也不会好,不如让他在外面跑,最终还是说服了奶奶姑姑们,给爷爷买了那辆三轮车。自此,爷爷骑上了车,下地头、走亲戚、去赶集都骑着。他经常说:三轮车就是他的腿。

    但是三轮车确实带来了好多风险。我想这是爷爷在家呆不住必须的承担的。在济南的时候你知道,爷爷喜欢不着家,到处跑,去逛市场。其实,我理解他,爷爷很孤独。他耳背的厉害,我们说的好多话他听不明白,所以我们的喜怒哀乐他融不进来了。有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说话的时候,你看到爷爷无语,好像在自己想自己的事,其实他是听不见。他的那份孤独我能体会。他只有多到外边跑跑,多找些事做做才能释放那些孤独。

    爸爸现在年龄大了,越来越体会到爷爷的孤单来,就想试着多和爷爷交谈。所以回老家的时候,我尽量多和爷爷在一起。爷爷见了我还那样,淡淡的说一声回来了,跛着腿忙里忙外,操持儿女的吃喝,很难找到机会和他交流。最近我每次回去,奶奶总把一盘炒好的蛤喇端上来,说你爷爷听说我要回去,骑三轮车赶集买回来的。吃的时候,你爷爷一直盯着我看,看我吃的多,他就高兴,看我不大吃,你爷爷就说,你不是愿意吃吗?早知不愿吃我就不去买了。我这才突然意识到,爷爷是因为我愿意吃蛤喇,所以每次就专门买了回来。但他从来不说是为了你专门买的。他的这种爱只能让人自己体会,有时可能体会不出,有时体会得很晚。

    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个很能吃苦、很能干的人,所以我们家的生活在那个年代是很富足的。那时爸爸还年幼,体会不到爷爷的辛苦,等长大了,回家的时候,乡里乡亲就经常跟我说起来父亲的勤劳能干,但是爷爷很少说起他年轻时候的事,偶尔说起,也被我们年轻的话题打断了,然后他就无语。

    所以现在,当我意识到爷爷的孤独,我就想试着走到他年轻的年代。有一天我回老家,晚上,你奶奶、二姑姑、二姑父在家的时候,我有意把话题引到了过去,终于打开了爷爷的话匣子。我对爷爷在那个年代的职业有了了解。

    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爷爷奶奶已经生了大姑姑、二姑姑、三姑姑三个孩子,爸爸和小姑姑那时还没出生。那个时候是生产队集体经济,一家人都靠挣工分吃饭,村里选了4个人出来,离开土地去创收,名曰“搞经济”。四人中就有你爷爷。那时村里规定,每个人只要每月往生产队里交32块钱,就可以领全工分,那意味着不管你家有几口人,生产队里分粮油就有自己家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份,而且上交剩下的钱是自己的。于是你爷爷和其他3个人就不用干生产队的农活了,外出去挣钱。那时候,海边渔民都穿草鞋打渔,爷爷把6分钱一双的草鞋收齐了,推到小口子(就是带你去过的军港)海边换成带鱼或者鲅鱼,再运到胶州(那时候叫胶县)去买,靠的是徒步推着小推车。还有意思的是,因为那时候我们老家胶南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好多人从胶南汽车站坐车到胶县,再转乘火车,爷爷还用小推车从胶南汽车站推人到胶县汽车站(说到这里的时候,你二姑父打趣地说:老头还搞过出租啊),总之什么能挣钱就去干什么,但是需要拼体力,出苦力,靠早出晚归。你爷爷说,那时贩鱼怕臭了,天不亮就要赶到海边装上,再摸黑往回赶,有时推车走着走着都睡着了。但是爷爷说那时候不觉得累,只要盘算着能挣到不少钱心里就热呼呼的。有时候也遇到凶险,有一次下大暴雨过河,水位涨到了没人半身,爷爷试探着过河,河水太急,把车上的货全冲走了,还差点把爷爷卷到激流里去,幸亏河中间的一根石柱把车别住了,爷爷死死地抱住车上才没被水冲走。

    我发现,爷爷说起过去的故事的时候,眼睛很亮,拉起来没完。我体会到,那个年代是爷爷最值得回忆的。那个时候他年轻,为了家庭和一大帮儿女在创造,尽管辛苦,但是很有价值,所以他愿意追忆。也体会了为什么爷爷年纪大了也在家呆不住,因为他年轻时闯荡了一辈子。

    我在想,人年纪大了,是不是都愿意说说过去的故事?是不是能找到愿意倾听的人?对于老人来说,子女可能是最合适、最好的听众了。以后我要多找些这样的话题和爷爷唠叨唠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独立日烟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