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论文发表情况总汇
(2010-11-11 12:19: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术科研 |
| 地理科学学院论文统计表 | ||||||||
| 姓名 | 性别 | 学历 | 年级 | 专业 | 研究方向 | 文章题目 | 刊物名称 | 发表日期 |
| 2010级 | ||||||||
| 曹梦甜 | 女 | 硕士 | 2010 | 人文地理 | 区域与城镇规划 | 论皖南古村落成为世界遗产的原因及保护 | 中国青年科技 | 2009年9月份 |
| 曹梦甜 | 女 | 硕士 | 2010 | 人文地理 | 区域与城镇规划 | 试论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煤炭城市的路径——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 2009年3月份 |
| 2008级 | ||||||||
| 郭敏玲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城市发展与规划 | 基于常规公交广州广州居民可达空间演变研究 | 经济地理 | |
| 郭敏玲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城市发展与规划 | 广州市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空间分布的分析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 2009年4月 |
| 刘燕婷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城市发展与规划 | 万绿湖库区旅游资源事例思路 |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 2009年12月 |
| 刘燕婷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城市发展与规划 | 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地域分布特点的分析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 2010年2月 |
| 王滔滔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城市发展与规划 | 广州城市型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
热带地貌 | 2009年12月 |
| 湛瑞兰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区域发展与土地规划 | 1. 广东省区域产业结构效益及产业结构转换分析 | 《热带地貌 | 2009.12 |
| 湛瑞兰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区域发展与土地规划 | 2. 基于SPSS分析的广东省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 | 《现代商贸工业》 | 2010.05 |
| 张巧 | 女 |
硕士 | 2008 | 自然地理学 | 城市生态环境与景观规划 | 景观视觉廊道评价初探——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 广东园林 | 2010年第1期 |
| 张巧 | 女 |
硕士 | 2008 | 自然地理学 | 城市生态环境与景观规划 | 风景区夜景视觉廊道评价初探——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 广东园林 | 2010年第2期 |
| 张巧 | 女 |
硕士 | 2008 | 自然地理学 | 城市生态环境与景观规划 | 园林绿化植物选配计算机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近期 |
| 董锡 | 女 |
硕士 | 2008 | 自然地理学 | 城市生态环境与景观规划 | 景观视觉廊道评价初探——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 广东园林 | 2010年第1期 |
| 董锡 | 女 |
硕士 | 2008 | 自然地理学 | 城市生态环境与景观规划 | 风景区夜景视觉廊道评价初探——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 广东园林 | 2010年第2期 |
| 曹慧允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 | 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 《热带地貌》 | 2010年9月 |
| 曹慧允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 | 新背景下的珠三角区域规划发展的思考 | 《新财经》 | 2010年9月 |
| 余晓静 | 女 |
硕士 | 2008 | 自然地理学 | 城市生态环境与景观规划 | 园林绿化植物选配计算机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近期 |
| 王重艳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 | 广州城中村非“文保”历史建筑与景观保护研究 ——以海珠区沥滘村为例 |
第十四届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CRIOCM 2009)论文集 | 2009.1 |
| 郑韵怡 | 女 | 硕士 | 2008 | 自然地理 | 城市生态环境与景观规划 | 风景区夜景视觉廊道评价探讨 | 广东园林 | 2010.04 |
| 郑韵怡 | 女 | 硕士 | 2008 | 自然地理 | 城市生态环境与景观规划 | 景观视觉廊道评价初探——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第二作者) | 广东园林 | 2010.02 |
| 王琴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 | 城市化视角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以广州黄埔区为例 | 中华建设管理年会 | 2009年11月 |
| 王琴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 | 基于AHP因子法的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分析 | 中华建设管理年会 | 2010年8月 |
| 李道娟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学 | 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山西省产业投资结构调整研究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37卷 |
| 甘春英 | 女 | 硕士 | 2008 | 自然地理学 | 地表过程与演变 | 粤北岩溶山区连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 | 中国熔岩 | 2010年9月29卷3期 |
| 谭艳薇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 | 旅游规划与管理 | 广东省旅游区位实证分析——兼析广东旅游区位重构 |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 2010年9月 |
| 李春叶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 | 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 | Study on the Deriv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of City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A Case Study on Beijing Road of Guangzhou |
第14届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9年10月 |
| 李春叶 | 女 | 硕士 | 2008 | 人文地理 | 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 | 城中村改造对城市房地产业开发影响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 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 | 2010年7月 |
| 2009级 | ||||||||
| 黄晓娜 | 女 | 研究生 | 2009 | 人文地理 | 城市发展与规划 | 珠三角地区文化冲突的空间分异研究——基于模型判别与实地调研的验证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 2010.06 |
| 曾思敏 | 女 | 硕士 | 2009 | 人文地理 | 城市发展与规划 | 建国以来广州在全国地位与作用的历史变迁 | 经济地理 | 2009.11 |
| 曾思敏 | 女 | 硕士 | 2009 | 人文地理 | 城市发展与规划 | 广东省城市规模Zipf法则检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 2009.12 |
| 王冉 | 女 | 研究生 | 2009 | 人文地理 |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 广州书香街岭南古村落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管理 | 2010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 2010.08 |
| 博士研究生 | ||||||||
| 郑景雄 | 男 | 博士 | 2008 | 自然地理 | 环境变化与区域响应 (博二) | 东帕米尔第四纪冰川花岗岩漂砾风化穴初步研究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年第三期 |
| 欧先交 | 男 | 博士 | 2006 | 自然地理 | 环境变化与区域响应 (博四) | 1.萨拉乌苏河流域萨拉乌苏组沙丘砂沉积特征 | 地理学报 | 2006,61 (9) |
| 欧先交 | 男 | 博士 | 2006 | 自然地理 | 环境变化与区域响应 (博四) | 2.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aeolian dune sands of Salawusu Formation in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2008,18 (2): 211-224. (SCI) |
| 欧先交 | 男 | 博士 | 2006 | 自然地理 | 环境变化与区域响应 (博四) | 3.Potential of quartz OSL dating on moraine deposits from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using SAR protocol |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 2009.02.004. (SCI) |
| 杜恕环 | 女 | 博士 | 2007 | 自然地理 |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貌与环境演变 (博三) | 1.萨拉乌苏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的地学研究价值 | 《鄂尔多斯文化》 | 2007,2:13 |
| 杜恕环 | 女 | 博士 | 2007 | 自然地理 |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貌与环境演变 (博三) | 2.岭南东江流域MIS2阶段红色沙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分析 | 《中国沙漠》 | 2007,27(5):771-774 |
| 杜恕环 | 女 | 博士 | 2007 | 自然地理 |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貌与环境演变 (博三) | 3.Grain-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andy sediments in Dongjiang River valley, southern Nanling Mountains, during the MIS2 stage |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 2009, 1(5): 0443-0447 |
| 杜恕环 | 女 | 博士 | 2007 | 自然地理 |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貌与环境演变 (博三) | 4.萨拉乌苏河流域MGS5层段CaCO3记录的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与沙漠环境演化 | 《自然科学进展》 | 2009,19(11):1187-1193 |
| 杜恕环 | 女 | 博士 | 2007 | 自然地理 |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貌与环境演变 (博三) | 5.Age of the MGS5 segment of the Milanggouwan stratigraphical se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desert environment on a kiloyear scale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in China’s Salawusu River Valley: Evidence from Rb and Sr contents and ratios | Chemie Erde - Geochemistry | 2010.07.002 |
| 杨艺 | 女 | 博士 | 2006 | 自然地理 |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貌与环境演变 (博四) | 巴丹吉林沙漠查格勒布鲁剖面微量元素反映的150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 | .中国沙漠 | 2007,27(1):1-8. |
| 杨艺 | 女 | 博士 | 2006 | 自然地理 |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貌与环境演变 (博四) | Climatic changes indicated by trace elements in the Chagelebulu stratigraphic section,Badain Jaran Desert,China,since 150kyr B.P. | Geochemistyr International | 2008年第十八期 |
| 牛东风 | 男 | 博士 | 2007 | 自然地理 |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貌与环境演变 (博三) | Cold events of Holocene indicated by primary elements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resolution sand dunes in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 Geogr.Sci | 2008年第十八期 |
| 郭承轩 | 男 | 博士 | 2006 | 自然地理 | 华南区域环境生态与管理 | 1.基于地统计学的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时空分异 | 经济地理 | 009.29(9):1524-1528 |
| 郭承轩 | 男 | 博士 | 2006 | 自然地理 | 华南区域环境生态与管理 | 2.东莞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 热带地貌 | 2008.29(1):34-38 |
| 郭承轩 | 男 | 博士 | 2006 | 自然地理 | 华南区域环境生态与管理 | 3.基于3S与模型方法的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研究述评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07.23(5):86-90 |
| 郭承轩 | 男 | 博士 | 2006 | 自然地理 | 华南区域环境生态与管理 | 4.征地制度绩效下降与重构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7,6(4):20-23 |
| 郭承轩 | 男 | 博士 | 2006 | 自然地理 | 华南区域环境生态与管理 | 5.3S与模型方法在湿地景观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 生态科学 | 2007.26(3):88-91 |
| 郭承轩 | 男 | 博士 | 2006 | 自然地理 | 华南区域环境生态与管理 | 6.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的功能与效应分析 | 热带地理 | 2006.26(2):187-191 |
| 郭承轩 | 男 | 博士 | 2006 | 自然地理 | 华南区域环境生态与管理 | 7.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与规划研究初探 | 资源开发与市场 | 2006.22(1):82-84 |
前一篇:【学研部】学术讲座通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