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了逍遥散,让你很逍遥

标签:
养生保健健康美容食疗 |
分类: 医 |
逍遥散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方,脱胎于张仲景四逆散、当归芍药散之法,后人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男、五官各科病证。温平康等将其源流概括为渊源于汉代,成方于宋代,充实于明清,发展于现代。
【组成】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疏肝解郁养脾气。
【方论】君药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当归甘苦温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柔肝,共为臣药;木郁不达致脾虚不运,故以白术、甘草、茯苓健脾益气,既能实土以御木侮,又能使营血生化有源;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煨生姜温胃和中,且能辛香达郁,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效果。凡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应用。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致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用法】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化裁】加丹皮、栀子,成为“加味逍遥散”。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主治:肝郁血虚内有郁热
加生地黄或熟地,成为“黑逍遥散”。功用: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主治:肝脾血虚证。临经腹痛。
临证加减】
(1)肝郁气滞——香附、郁金、川芎,疏肝解郁。
(2)肝郁化火——丹皮、栀子,清热泄火。
【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更年期综合证、经前期紧张症、盆腔炎等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注意事项】
(1)阴虚阳亢者慎用——应该用天麻钩藤饮。
慢性肝炎隶属于中医学“胁痛”、“积聚”、“黄疸”、“急黄”、“虚痨”等病范畴。余以为乙肝的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正气虚,气血失调;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不展,以致肝脾功能失调,肝肾亏损,而致外邪、温热湿毒等侵入、毒邪犯肝。内外交错,肝失疏泄、湿热蕴结,形成湿热羁留,而致肝郁化瘀、脾肾俱虚。“湿”与“热”、“虚”与“实”并存的阴阳二重性,涉及肝胆、脾胃、肾。余在临床中认为调补气血、疏肝化瘀为主要治则,辅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肝、脾、肾三脏同治,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应用。
基础方:当归15g,柴胡15g,炒白术15~30g,白芍15~40g,茯苓15g,炙甘草15g,生姜3~5片,薄荷10g,生黄芪30g,党参20g,丹参30g,郁金15g,土茯苓100g。
辨证加减:毒邪亢盛、湿热黄疸者可选加鸡骨草、田鸡黄、茵陈、栀子、珍珠草、叶下珠,胁痛纳差可选加生薏米仁、鸡内金、土元、虎杖,胸腹胀满、呃逆、背沉加桔梗、半夏,血瘀明显加乳香、没药或三棱、莪术。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土茯苓用量在100g以下疗效甚微。
后一篇:便血颜色判断疾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