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善饥,尿多,消瘦。这几个症状组合在一起,大家就会很敏感的觉得你患上了糖尿病。现代的糖尿病、尿崩症等病类似于古代的消渴,或作“痟渴”、“消(渴欠)”。
我们看一下古代典籍是怎么讲的:
《释名·释疾病》:“消(渴欠):(渴欠),渴也,肾气不周于胸胃中,津润消渴,故欲得水也。”
由此可见,消渴者,乃水尽而口渴,渴欲饮水之义也,即口渴善饮水。
《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讲到司马相如口吃而且患上了消渴病。
消渴一般分为三个类型:
肺热津伤型:证见烦渴多饮,口干尿多,舌边尖红,脉洪数。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加味。
胃热炽盛型:证见多食易饥,体瘦便秘,苔黄脉滑。治宜清胃火,生津液。方用玉女煎加味。
肾阴亏虚型:证见尿频量多,口干腰酸,舌红脉沉细。治宜滋阴固肾。该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证见尿频,饮一溲一,腰膝酸软,面黑耳干,舌淡脉沉细。
得病的原因传统医学认为是:
先天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看到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想到些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