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5.poco.cn/mypoco/myphoto/20080202/09/16551688200802020943463823033962551_002.jpg
俗话讲:“相由心生”,我们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其实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这里的相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的诸事物表象。从狭义的角度指的是我们外在的头面身体征象。心念的善恶会影响到我们生理发生变化,比如我们遇到了快乐的事情,必然是喜笑颜开,满面光华,一团和气, 双目炯炯,神采飞扬,让人看了眼前一亮,这种状态有助于气血调和,五脏得安,身体健康,反过来这些良性状态又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反之,如果整天烦恼于万般琐事当中,长久下去必然气不舒,血不畅,营无养,卫无充,五脏不调,六神无主,如此身体状况,脸上必然是青黄腊瘦,满面阴霾,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团,双目暗淡无神,虽生犹死。虽说身之肌肤,授之父母,但是后天这张脸的发展变化还是最终由我们这颗心来控制着。古谚曰:“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这句话说明: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即使一个人天生无好相,但常怀慈悲心,那差相逐渐便会转化为吉相。反过来说,纵使他现在满脸福相,如果不知行善积德,常起贪爱和憎恨念头,那福相也会逐渐消失。人体由骨骼、皮肤、毛发、血液等组成,骨骼是支撑,而心则是中枢的中心,身体的其它器官受其支配并相互影响着,内在的心理状态会通过外在的器官表现出来,并通过时间的积累影响、改变着外在形态。常怀菩萨心,渐变菩萨像,并非相家妄论。
记得年少无知之时,常会表现出来对一切的怀疑态度,面相之学也自然被我想当然的认为是古代留下来的糟粕,一概斥为粗陋迷信之物。年少长,随阅历渐厚,才发现它真真切切是一门很有奥秘的学问,掌握了它,就是掌握了我们人身体上的健康和命运走向密码,会有效的指导我们的身心发展。中国历朝历代面相高手比比皆是,曾国藩算是出类拔萃之辈,南师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听起来曾公确实对面相的掌握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当然对于面相来说最吸引我的是希望能够成为悬壶济世的一个法宝,翻开中国传统医学的古籍,发现高明的医生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望诊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有诸内必形诸外”。“歧黄相法,重在五内,脏腑气血,情志好恶,皆欲内外应合。故曰‘有诸内必形诸外’,而有诸外,又必有诸内也,内外相应,外以察形态,内以窥脏腑,则吉凶寿夭,祸福休咎,自无遁形。”这种“内”与“外”的必然联系,通过临床的实践验证是非常有道理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名医扁鹊精于望诊,达到了“望而知之”的境地。说一天,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好一会儿说道:“您有病在皮下,要是不治,恐怕会加重。”桓公回答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后,桓公说:“医生总是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肤,要是不治,就会更加厉害了。”桓公听后不理睬他。扁鹊退出,桓公又是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肠胃,要是不治,就更加严重了。”桓公仍不理睬他。扁鹊退出,桓公又是极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公转身就跑。桓公很奇怪,故此特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下,用药热敷治疗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肌肤之间,用针刺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肠胃中,用清火汤剂就可以医治好的;要是病在骨髓,那就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的了,我就没有办法治疗了。现在桓公的病已发展到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公感到浑身疼痛,便派人去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随后不久,桓公就痛苦而死。这段文字也许带有艺术夸张的色彩,但却说明“察颜观色”对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医界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而其中,望诊是境界最高的了——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是也!人的面目五官,都有气色,通过对这种气色的观察,可以判定人的身体健康与否?是否有疾病?也可推测他的寿夭?甚至在社会上,生活中是否顺利或坎坷?总之,人体健康与疾病,和社会处境的顺逆,都可以在气色上反映岀来。整个状态用“吉凶祸福” 四个字即可概括。所以,古人就有“进门休问荣枯事,气色一观便得知” 之说。从中医学来看,人体对应宇宙自然的存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静态表现,另一种是內在的动态表现。外在的静态表现,即是通过五行的生克转化,构成了人体形态的种种不同,这就是外在的形体,自然的现象。內在是由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化,构成了人体內在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它是通过精气神色表现岀来的。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内在健康外在查知的殊胜办法。
曾经轮回于畜生道者,面相总有愚形;流落饿鬼道者,面相总带贪婪;流落地狱道者,面相总带忧苦;流落修罗道者,面相总带斗杀之气;流落天人者,面形总呈“悦目”;于人道中修行者,面相多呈祥和。修行就是将我们六道轮回的“愚形”全部转化为“智态”。智态的表征就是祥和、大度、从容、睿智、福德。
佛祖化身千百亿,人人皆具佛性,怀佛心,生佛相,欢喜心长存。
禅一 壬辰年 壬子月 癸丑日于嵩山少林寺锤谱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