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n.acutimes.com/uploadfile/200903/20090306110118260.jpg
翻阅古代医学历史,发现在外科技术上,古印度有非常发达的眼科医术,现在的金针拨障白内障手术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能够完成的,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医学技术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我国古代用金针治疗眼疾的方法,又称拨下法,据说就是得自印度僧人。传说龙树菩萨善治眼病,他的眼科著作《龙树眼论》,对我国眼科学的发展颇多影响。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赠眼医婆罗门僧》一诗:“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http://86ty.com/baike/UploadFile/1002211153032028.jpg
《秘传眼科龙木论》(以下称《龙木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眼科专著,被认为是在唐代《龙树菩萨眼论》(以下称《龙树论》)的基础上,经宋元医家补充或辑录其他医著内容后,形成于明万历(1575)年间,由黄毅所刊行,书名为《龙木论》,至此流传于世。该书记录了唐代《龙树论》、《刘皓眼论准的歌》等书籍的内容,系统地记述了眼科常见的内外障眼病72证,介绍了多种眼科外治法,特别是有关白内障的分类、检查、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以及手术前后中医辨证论治等内容,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中医眼科著作。
在《龙木论》中,五轮学说被进一步发挥完善,这对中医眼科治疗,特别是外眼病的辨证论治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五轮首载于《龙树论》,其较完善的内容首载于《刘皓眼论准的歌》,而《龙木论》转录了上述内容并进一步发挥完善,保存了这一中医眼科基本理论。
所以说现代眼科的“两头”俱为“泊来”,是说中医的眼科学,源头是早在汉魏抑或更早时期,便由古印度随佛学东传而入中土,渐为中医吸收并做为本体系的补充。今天的现代这一头,是指西医的眼科解剖学和手术学,对各种复杂的眼病剖析入微。当然,中西医眼科还是有各自不同的特色的。中医重证、辨证,用药多而用术少,其药以内服为多外用为少;西医医眼科手术技术使用多而用药少,使用药物是局部外用多而注意整体的内服少。
在汉代,所译的佛经中有金针拨障术,这种眼科治疗技术,经过临床实践的改良,到了唐代,日趋成熟,譬如杜甫诗有“金篦刮眼膜,价重百看渠”;白居易诗歌中有“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刘禹锡有“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陈氏因饱读唐宋,从这些资料中,看到唐代受佛经影响形成的眼科白内障针拨术,相当流行并成熟。他还在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发现引《佛天竺经论眼》:“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白日”。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今天眼科的白内障针拨术,就是远在两千多年前佛经拨障术的发展。
药师法门,传统医学当中的五轮八廓学说
中国古代医家阐述眼与脏腑相互关系,并指导诊治眼病的两种学说。分别由五行、八卦说衍化而来。五轮指风轮、气轮、肉轮、血轮、水轮,是将眼划分为五个部位,分属于不同的脏腑,从而把眼局部与脏腑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用以说明眼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眼病的辨证论治。八廓是将白睛按八卦的部位划出八个不同的方位,而后各隶属于六腑、心包和命门。当眼睛发病时,可通过观察白睛呈现的血脉丝络的方位及其色泽、粗细、多寡等,为眼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五轮与八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一般通称为五轮八廓。这两种学说在过去对中医眼科曾起过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推移,五轮在临床上尚有某种参考意义,而八廓则因历代医家在部位划分、脏腑分属上极不统一,而且相互矛盾,很难指导临床,故已很少应用。
五轮在现存医籍中以宋代《太平圣惠方》的记载为最早。历代多数医家认为其理论依据源于《灵枢·大惑论》,论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指出了眼的各个部位与脏腑的内在联系。在分属关系上,历代虽有差异,但大体是一致的,即胞睑属脾胃为肉轮,内外两眦属心和小肠为血轮,白睛属肺和大肠为气轮,黑睛属肝胆为风轮,瞳神属肾与膀胱为水轮,合称五轮(图1)。所谓轮者乃比喻眼睛圆而转动似车轮之意。五轮之说的实用价值是强调眼与脏腑密不可分,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在临床上通过观察各轮外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的内蕴病变,因而对眼病的辨证深入了一步。然而五轮之说不足之处难免明显。例如白睛发黄,病位虽在气轮,而病之本不在肺,多系脾胃湿热蕴蒸所致。再如水轮病变,绝非皆用补肾之剂所能包治。故临证之际既要详查眼之五轮,又不可拘泥于五轮,而应从整体出发,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借助各方面的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八廓指水廓、风廓、天廓、地廓、火廓、雷廓、泽廓、山廓(图2)。“廓”取城廓护卫之意。首见于宋元间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所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但无形又无位,即尚未配有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与八位(天水山雷风火地泽)。直到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才为八廓配上了八卦与八位。明代以后,八廓在名称、配属和配位上,一直混乱无章,除天、风、火、地四廓说法一致外,其他均有分歧,特别是山廓就有五种不同的说法。至于八廓的部位在《世医得效方》、《银海精微》、《审视瑶函》、《医宗金鉴》、《银海指南》、《医学入门》六中也不相同。而八廓的实用价值,在一些推崇八廓的眼科著作中,也很难找到实际应用的例子。
药师法门,五轮学说中之肉轮
中医眼科的历史也是非常古老的,早在殷墟甲骨文当中,就有“疾目”的记载,而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则也记载了目翳、青盲、眼赤白膜等一些眼科病症,书中涉及眼科用药也多达70余种。在隋唐时期中医眼科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夜盲症与白内障都有了很准确的记述,且薰洗、滴眼、钩割等多种外治法与外科手术都有运用,在《外台秘要》中则有对“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的最早记载。并有了《龙树眼论》等眼科专著。
宋代,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被分为九科,其中眼科也单独成科,进步非常突出,其中五轮学说的形成是其最主要的成就。
五轮学说最早源于《内经》对眼与脏腑关系的论述,《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五轮学说,以眼部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眼部与脏腑相关部位是:目内眦与外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上下眼睑属脾,称肉轮。
眼部五轮图
此说在宋代多种医学著作中多有发挥。如《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气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各轮的主要症状等均有一定的论述。但是此时五轮在眼中分部仅瞳神属水与白睛属气较为明确,其余各轮均有缺失。而据考成书于北宋的《秘传眼科龙木论·龙木总论》当中也有关于五轮的记载,但“黑睛属肾”与“肝应风轮在内无形”的说法,又与后世相左,说明至此时五轮的眼部分属尚未完全定型。直至南宋末年,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始将五轮的眼部分属明确为:“眼属五脏,首尾赤皆属心,满眼白睛属肺,其上下肉胞属脾,两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此说得到后世眼科医家的认同,将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一、肉轮:即上下眼睑、属脾。因脾主肌肉,故称眼睑为肉轮。
(一)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
1.眼睑下垂、眼睫无力。多中气不足。(现在称重症肌无力)
2.目乏,多脾虚夹风。(眨眼眨就是左眼右乏)
3.眼睑非炎性浮肿,多脾虚夹湿。
4.眼睑红肿硬,多脾胃积热。
5.眼睑湿烂、痒痛,多脾有风湿热。
6.睑结膜乳头、滤泡增生,多脾胃湿热有瘀。
7.睑结膜颜色变淡,多脾虚血少。
五轮学说中的气轮、血轮
气轮:即白睛部分(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属肺。因肺属气,故称气轮。
(一)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
(二)病理现象:
1.球结膜充血,多为热邪犯肺。
2.球结膜水肿,多为风邪犯肺。
3.球结膜肿胀而混浊,为肺热亢盛。
4.眼分泌物深黄而干结,为肺实热;淡黄而稀薄,为肺有虚热。
5.巩膜充血肿胀,多肺热郁结或郁火上犯于肺。
血轮:即内眦,属心。因心主血,故称血轮。
(一)正常现象:血脉流畅则内眦部血管红活而有光彩。
(二)病理现象:
1.内眦部充血、刺痛。多心火上炎。
2.内眦部红肿流脓,多心火炽盛,兼有瘀滞。
五轮学说中的风轮、水轮
风轮:即黑睛部分(包括角膜、房水、前葡萄膜)属肝。因肝主风,故称风轮。
(一)正常现象:肝气和顺,肝阴充足,则黑睛色青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
1.角膜溃疡,表面白色为肝热,带黄色为肝脾湿热,此时舌根部常有黄腻苔。
2.角膜溃疡表面较清洁,或呈灰色,为气虚或肝阴不足,后者常伴有淡红色的角膜新生血管。
3.角膜或虹膜新生血管粗大者,多火郁于肝,或气滞血瘀;细小者多肝阴不足。
4.前房积脓,为肝脾实热。
5.瞳孔紧小,多血分有热、或肾热。
6.睫状压痛明显,多肝热重。
7.角膜葡萄肿或眼球突出,多肝火旺或肝气盛。
水轮:即瞳孔,属肾。因肾属水,故称水轮。
(一)正常现象:肾阴盛阳充沛则瞳孔色黑有神,目光炯炯。
(二)病理现象:凡外眼正常而自觉视物模糊,眼前黑花飞舞等,皆归入曈神疾患(即白内障)的范围。包括现代医学的所有玻璃体病、眼底病、视神经病,多以肝肾不足为根本,但发病开始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脏腑气血失调的症状。
药师法门,练功不练眼等于没有练
眼睛是人体获得外界信息最重要的视觉器官,也是人体最复杂、最精密、最神奇的器官之一。从练功和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眼睛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位,眼睛既是需要习练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强化功力功效的重要环节。
眼睛与五脏六腑及全身都有关系
中国传统医学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认识到眼睛虽然是一个局部器官,但是它与全身,特别是与脏腑、经络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黄帝内经》上说,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又说“诸脉者,皆属于目”。眼睛之所以能够看见万物、辨别颜色,全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眼睛依靠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够视觉正常、神光充沛。所以,中国传统医学望诊中的“望目”,就是通过观察眼睛的各种情况,不但可以辨别疾病,而且还可以由此而推知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功能的盛衰变化,具有由外推内、见微知著的重要意义。后世医家更在此基础上,根据眼睛各个部位与脏腑功能的相应关系发展成为著名的“五轮学说”,并认为眼睛的各个部位及功能分属于五脏,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运用这种方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神可以推知人内心世界的变化。这点早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的论述,如在《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中就说,“目者,心之使也”,眼睛的功能是“心”的功能的重要体现之一;《黄帝内经》中又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心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器官。同时,我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归心所管,所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精神之宅窟。中医望诊中有望形、望色、望气、望神,其中望神的内容就是主要通过望眼睛来完成的。比如“望眼”中说:目光明亮——得神;目光晦滞——少神;目光黯淡——失神;回光返照—假神。
眼睛是“肝之窍”
《黄帝内经》中说,人体五脏分别有相对应的孔窍,其部分功能也通过这些孔窍而表现出来。认为口是脾之窍、鼻是肺之窍、舌是心之窍、耳是肾之窍,眼睛则是肝之窍。试想人们生气、发怒时,“肝气”上冲而见与两眼,所谓“怒目圆睁”,这正好说明了眼睛与肝的密切关系。六字诀中,练习肝脏的“嘘字诀”一式,就有眼睛的专门配合练习,在每次穿掌、吐“嘘”音时,都要把两眼渐渐圆睁、注视远方,也是依据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另外,八段锦中的“攒拳怒目增气力”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眼睛在练功中的重要性
在佛家经典中,把人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与其相对应的功能和作用即色、声、香、味、触、气称为“六尘”,认为人们一味地向外看、向外听、向外闻、向外想等等,就会扰乱了我们内心本来的清静和智慧,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大量损耗人体的精气,所以把它们也称为“六贼”,而眼睛被看作这“六贼之首”,所以在禅修中特别重视对眼睛的要求和调摄。如佛家天台宗的六妙法门、大小止观,密宗的七支坐法等许多的禅修方法及经典中都有详细的论述,或养或制,各有千秋。同样,在道家方面,历代经典也非常重视眼睛与修持的关系,如:东汉魏伯阳融大易、黄老、炉火学说为一体所著的《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王”;西晋魏华存将道家与医学思想融为一体所著的《黄庭经》,被尊为“学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以及被著名道士张紫阳真人推崇备至,甚至与老子《道德经》并称的晋末道家经典《黄帝阴符经》等,这些极其重要的经典都认为“其机在目”,都以眼睛为说论的要点。我们常说“意到气到”,意识集中的地方我们的真气就会随之聚集到该处,同时五脏六腑的精气又都向上输注到眼睛,所以眼睛和我们体内的真气及意识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而眼睛在练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长期练功中,如果两眼上视,则“心神”随之上浮,易使全身气血上行;两眼下视,则“心神”随之下降,易使全身气血下行;两眼左右转动,则易使心意散乱、心神不能凝聚;两眼完全闭合,对于初学者而言,则易导致昏沉、瞌睡;两眼完全睁开,对于初学者而言,则思想容易被外面的景物所牵引、干扰而不能集中。对于初学者而言,只有两眼平视,并努力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才能使神气得其中正、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故为练功之要。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不难根据不同的练功方法和练功目的,而采用最适宜的练习方法了。
练功结合用眼最常见的四种方法
平视法 练功时,两眼平视前方,身形中正、安舒,呼吸自然,心神安宁。这是功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绝大多数动功类功法的开始及站桩类功法均采用这种方法。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这种方法虽然讲的是两眼平视前方,但并不是真的认真去看前面,而是要“淡淡”的看出去,甚至是漠视、视而不见的那种感觉,所谓“神不外驰”。这一点在易筋经功法古传口诀中的“目瞪口呆、心诚貌恭”所描述的正是这种状态,因为目瞬则视乱而心不宁,口动则气粗而气不调,易筋经练功口诀中所说的“目瞪口呆”正是达到“心平气静”的外部征象。
垂帘法 这是很多静坐类功法或特别重视“静”练习的功法经常采用的方法。我们看到很多关于静坐、禅修的姿势以及寺院中很多的佛、菩萨、神仙的塑像等,大都是这种状态。所谓垂帘,就是两眼上眼皮好像窗帘、门帘一般自然下垂,两眼之间微露一线之光,目视前下方。两眼不太张开,也不能完全合拢,微有垂目观鼻之意,但不可真的用力观看鼻端,否则容易引起眼睛疼痛。随着练功不断深入,练功中由于神意内敛、精神高度集中,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随之内敛,达到古人所说的“五气归元”的境界,这时两眼会自然地闭合并向内紧收似的闭着,这是练功的自然反应,不必惊慌,顺其自然就好了。 易筋经中的韦陀献杵第一势、六字诀的大部分动作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目随形动法 顾名思义,就是在练功中,眼睛要跟随着身体动作的变化而动。一般来说,气功功法的动作都是缓慢、均匀、柔和的,眼睛、心念也就随之缓慢、均匀、柔和的动,渐渐就会达到相对的“静”的状态,并且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容易掌握,因而在四种健身气功功法的练习中均被广泛采用,古人所说的目随形动、心随眼动、气随心动,说的也正是这种方法。
返观内视法 返观内视,就是集中意念,好像用“眼睛”向内看身体或身体的某些特定部位。与其说是用眼睛去看,更确切地说是用“心”去看。这种方法对于练功者来说,要求要有一点基础才容易掌握,当然它的作用和意义也同样重大。明代名医李时珍在考证古人“奇经八脉”的经络学说及经典后,认为人体内的经络就像气血流通的“隧道”,这种复杂的人体隧道只有掌握和实践了“返观内视”功夫的人才能明白,一般人是无法真正了解和掌握的,并不无感慨地说:人体“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这种方法在易筋经的摘星换斗势有所体现,坐式十二段锦中“摇身晃海”一势,更是直接运用了“内视小腹”这种“返观内视”的练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