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林禅医:养身:冬日来临讲感冒

(2011-11-19 10:40:38)
标签:

南岸区

汗腺

羌活胜湿汤

毛孔

支气管哮喘

重要性

心脑血管疾病

肾精

毛病

分类:
                        http://i.weather.com.cn/images/cn/life/2010/04/19/9EF3FF3DD2F0208E4BA93D35555FB8B3.jpg

    感冒的病因在中医学是“风、寒、暑、湿、燥、火”,即所谓的“六淫”致病;而在西医学则是细菌或病毒的感染所致,那么谁对谁错呢?

                  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09-02/09/xinsrc_30202060911004682469113.jpg

  人体素有“小宇宙”之称,在这个小宇宙里,无处不存在气与血的运行,而气血的运行又依赖于五脏六腑的运化,所以人体好比是一台高速运转的高精密的“机器”,由于其运化功能,必然要产生热量及散发热量。人体热量的散发是相当科学的,他既是汽车发动机水箱式的循环散热,又是飞机发动机气冷式的散热。人体血液中90%的水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散热,这个不难理解,难于理解的是气的散热,因为气走全身,看不见,摸不着,所以难于理解,一部分“气”在肺脏对皮毛的调节作用下,要从毛孔及汗腺口排出,而其重要作用之一仍然是散热。
  人体表皮有很多毛孔及汗腺管口,他们除了目前西医学认定的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外,另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便是呼气散热作用(这是否可与西医生理学的蒸发散热相同——即指通过蒸发水分而带走热量的散热方式。当然西医生理学的蒸发散热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要外界气温等于或超过人体皮肤的温度时,蒸发便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否则便只能是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散热方式,由此推论,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人体皮肤的温度时,或者是人体表皮蒸发的热气达到一定的蒸发量时,西医学的仪器才能进行测量,否则蒸发便不存在。例如池塘的水,夏天出太阳时用我们的肉眼可以观察到其水分的蒸发;而在不出太阳或温度不太高时,人们用肉眼便观察不到其水分的蒸发,那么其蒸发便不存在,这个结论正确吗?这个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一旦毛孔及汗腺口阻塞,人体便会因散热不良而出现不适现象:如打喷嚏、鼻塞、流清鼻涕,咳嗽及发热等,这就是感冒。
  毛孔及汗腺口为什么会阻塞呢?通常容易出现的两种情况为:白天人体运动后,毛孔及汗腺管口的张口度增大(以利于散热),如果此时吹风,外界之气倒灌,就很容易使“气分子”嵌住毛孔及汗腺口;另一个是晚上睡觉,人体为了减少肺脏做功,就要减少其呼气功能,因此就要适当地增开毛孔及汗腺口的张口度,以达到散热和排除“浊气”的目的,如果此时遇到外风较大或风扇直吹(其风力超过了肺脏外主皮毛的开合能力,或者说是肺脏对毛孔及汗腺口的调节功能),同样会造成外气倒灌现象使“气分子”阻塞部份毛孔及汗腺口使人体感冒,这就是感冒的病机。那么感冒为什么会因季节不同而轻重有别呢?这就是因为“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等“六淫”致病的病因各不相同。
  为什么说感冒只能是阻塞了部分毛孔及汗腺口呢?曾经某个杂志报道过一名外国妇女作过一个偶然的试验,该妇女用金粉遍涂全身,结果很快地窒息而亡。所以毛孔及汗腺口是不能全部堵塞的,也可见气体散热对人体是何等的重要。正如汽车或飞机发动机一样,一旦散热不好,其内部另件便会发生功能障碍,甚至烧结,使发动机停止运转。由此可见,感冒对人体的危害在一定条件下还相当严重。例如《中医杂志》曾报道的一个病案,一位修铁路的工人,某年夏天,因工作后常用山泉水冲澡,结果当年便患上了支气管哮喘,历时15年久治不愈,最后经某中医师用“小青龙汤”治疗,仅两剂药即全愈(可见这也是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之一,更是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之一,要不然感冒为什么会咳嗽?所以中西医学者均应该当知此理)。
  人体一旦感冒,其表皮位置的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是局部小区域的气滞血瘀,导致神经细胞的冲动传导功能降低或者甚至是失效,同时导致表皮位置的细胞功能降低,所以细菌或病毒得以充分的繁殖,血液中的细菌或病毒的数量增加,当然与之同时增加的还有白细胞、中性细胞及淋巴细胞等。这就是西医学认定的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即感冒的病因。综上所述,既然感冒是毛孔及汗腺口的阻塞及表皮位置局部的气滞血瘀为本;细菌或病毒的感染为标,那么西医药治感冒又为什么会有一定的效果呢?因为西药发汗可以打通汗腺口,使人体感冒有所好转,如果人体是阳虚型体质,因产热量的相对减少,本身就用不着全开其毛孔及汗腺口,所以这种体质的患者服西药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如果不是这种体质者,服西药的效果便差得多了。
  另外“秋伤于湿”的伤湿型感冒对于西药来说,治疗效果也较差,因为湿气粘滞,不容易随“汗”而“解”。例如1999年4月,余曾治一患者,邓某某,男17岁,南岸区某中学高二学生,于1997年秋季患感冒,随后又整个上半身长疮(包括头皮),痛苦不堪,其家长请中西医为他医治了一年多,仍不见效。该患者脉浮细微软,苔薄黄,余诊断为“伤湿型感冒”所致,让其内服羌活胜湿汤,外用清热消炎的中药水涂擦,仅六剂药全愈。该患者由于“湿气”阻塞了上半身部分毛孔及汗腺口,使体内之热不易发散,而积于体表,所以上半身一发接一发不断地生疮。由于诊断正确,用羌活胜湿汤将其体表的“湿气”分解,使体内之热得以很好地发散,所以一年多的病患很快得到全愈。
  通过以上推论,证明中医学治感冒之“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这一组几千年的“经验之结”是相当正确的。所谓“风、寒、暑、湿、燥、火”,均是因为一年中四个季节气候变化导致外界空气分子的变化,而中医药治感冒正是用中药去分解那些阻塞毛孔及汗腺口的外气分子,所以季节不同而用药不同。例如2001年8月,患者罗某,女,19岁,本市某高中应届毕业生,住南岸区上新街。该患者背心发冷而且恶风,寸脉浮紧,苔薄白兼黄,余诊断为“冬伤于寒”而仅限于背。但8月正值酷暑季节,如果用“麻黄桂枝汤”类的方剂,其辛温必燥伤于肺,所以即用自制的“感冒灵”中药水让该患者外擦于背,每天3至5次,擦用2天后,该患者寸脉正常,背心发冷全愈。所以只有充分认识了感冒的病因,临床治疗才会得心应手。
  然而“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感冒的病因仍然如此。“风、寒、暑、湿、燥、火”均为感冒的外因,那么感冒的内因是什么呢?“脾旺四时不受邪”,邪之所凑,其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必不协调,正如“五行学说”的“木侮金”,“木乘土”,“水乘火”等,另外“脾胃不和”,“肝脾不和”,“肺气不宣”等均为感冒的内因。由于阴阳气血及脏腑对肺脏的影响,使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降低,即降低了肺脏对皮毛的调节功能,也是降低了肺脏的“气化”功能,因而让人体易患感冒。
    “邪之所凑,其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必不协调”的原文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果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来作为感冒的内因,以及在其他方面的临床指导,势必让众多的学者误入歧途。虽然气虚、阳虚、阴虚及血虚等也是感冒的内因之一,但其百分比例却远不如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不协调那么普遍,特别是儿童、青少年、以及中年人。所以不应该垄统地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更何况补气类药是“以补开塞”,即患者必须是“因虚致塞”者,否则误补则后患无穷。例如小儿慢性支气管炎因误补可引发支气管哮喘等病患(这也是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之一),正如《古今名医方论》所言:“药非病所,党参甘草皆毒药”。所以用“邪之所凑,其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必不协调”则更为妥当,更有利于提高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通过以上推论,可见感冒的外因和内因是相辅相成的,既有外因单独导致的感冒,又普遍存在内因为根据的感冒,所以在感冒的治疗上,必须遵循“辩证施治”这个基本原则。如“春伤于风”用九味羌活汤加减,“冬伤于寒”轻者仍可用九味羌活汤加减,重者可用麻黄桂枝汤加减;“秋伤于湿”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等,以此类推,只要辩证施治得当,一、二付药即可治愈感冒。然而这仅是外因导致的感冒,如果对于内因和外因均存在的感冒,要达到迅速治愈的程度,相对来说,辩证施治的水平就要求更高一些。自古以来,现成的有“气虚型感冒”用“参苏饮”加减,“阴虚型感冒”用“加减葳蕤汤”,外伤风寒及内有积滞者可选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进行治疗。除此之外,如“肝郁型”、“肝火型”、“肺热雍滞型”及“土乘水”、“木侮金“等内因和外因具有的感冒,在治疗上均要求表里双解。既然内因是根据,那么解内肯定是为主的,只要内因解决了,即形成了“脾旺四时不受邪”的大气候,也就是肺脏及其他脏腑的“气化”功能提高了,那区区外因甚至是不攻自破。然而也有外因单独存在而久治不愈的感冒,那就是“秋伤于湿”和“冬伤于寒”等,因“湿气粘滞”及“寒气凝固”的时候,这些“气分子”可单独在人体的一些局部的表皮位置导致不适(如前面的病案所论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导致的感冒,如果诊断失误,仍然可久治不愈。另外小儿神经功能不健全,老年人脏腑功能下降,也是内因的范畴,在治疗上均应区分辩证,方可施治得当,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