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藏,佛说佛医经,佛家四大与中医五行,少林禅医

(2011-06-01 12:00:10)
标签:

印度

四百四病

中医五行

耆婆五脏论

阴阳五行

持戒

佛教

高血压病人

健康

分类: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05/21/12125976_21n.jpg

    五行即金、水、木、火、土,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此五数运行于天地之间未尝停息,故称五行。五行乃生成育化万物之要素,与佛教的地、水、火、风(四大)为能造之说有相通之处。自南北朝以来,五行说逐步融入佛教,将之配于五戒、五字、五佛、五智、五根等。

                   http://www.chachaba.com/news/uploads/101118/5_163620_1.jpg

   《内经》把五行学说引进到中医学领域,借助五行的归类,指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之间的联系,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如以五脏配属五行,肝归属于木,心归属于火,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

    四大的理论及四百四病说,随佛教一起的传入中国,而为中国古代的中医医籍经常称引。南朝齐梁时代陶弘景增补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得一百一方,改名为《肘后百一方》。在该书序中曰:“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 隋朝巢元方等所撰《诸病源候总论》中,用中医五行学说和印度四大学说来阐明病源。

    唐代孙思邈进一步尝试将印度医学的四大理论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结合起来,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对于四大说引证更多。如在卷一序例,诊候第四中载:“经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僵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及治其病,使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在卷二十七养性调气法第五中说:“凡百病不离五藏,五藏各有八十一种疾,冷热风气计成四百四病,事须识其相类,善以知之。”

     王焘《外台秘要》中也有引述:“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阴阳气候,以成人身八尺之体,骨肉肌肤,块然而处,是地大也;血淚膏涕,津润之处,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举动行来,屈伸挽仰,喘息视暝,是风大也。四种假合,以成人身。”

    被认为系我国唐代医家托名所作的《耆婆五脏论》,也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家视五脏、五行之说与耆婆代表的印度医学相一致的思想。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提到有《耆婆五脏论》一书。南宋陈自明在其《妇人大全良方》卷十曾引此书的十月胎象之说。南宋以后国内已不复见此书流传,惟十五世纪朝鲜金礼蒙等撰《医方类聚》时,将此书部分内容辑入卷四之中。十九世纪日本丹波元坚据《医方类聚》辑佚该书,并以活字刊印,但其原书则已不可得见。上世纪初,此书原卷子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前面大部分均残,仍存卷尾一小段,现藏德国普鲁士学士院,编号为TIIY49。

    明末清初医家喻昌撰《医门法律》,其卷二〈阴病论〉中解说四大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佛说四百四病,地水火风,各居百一,是则四百四病,皆为阴病矣。夫水火木金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原不独畸于阴。然而五行皆附地而起,水附于地,而水中有火,火中有风,人所以假合成身,身所以相因致病,率禀四者。金性坚刚,不受和合,故四大惟金不与。”  

附录:宋吴天竺沙门竺律炎共支越译

佛说佛医经

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

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何以故春寒多?以万物皆生,为寒出,故寒多。何以故夏风多?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故风多。何以故秋热多?以万物成熟,故热多。何以故冬有风有寒?以万物终亡热去,故有风寒。

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卧。何以故?风多,故身放。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卧。何以故?寒多,故身缩。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酪。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细米、、蜜、稻、黍。冬三月有风寒,阳与阴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有时卧风起,有时灭;有时卧火起,有时灭;有寒起,有时灭。

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

佛言:「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横尽:一、不应饭为饭;二、为不量饭;三、为不习饭;四、为不出生;五、为止熟;六、为不持戒;七、为近恶知识;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缘,人命为横尽。不应饭为饭,谓不可意饭,亦谓不随四时食,亦为已饭复饭,是为不应饭为饭。不量饭者,谓不知节度,多食过足,是为不量饭。不习饭者,谓不时食,若至他郡国,不知俗宜饭食未习,不稍稍饭,是为不习饭。不出生者,谓饭物未消复上饭,若服药吐下不尽便食来,是为不出生。止熟者,谓大便、小便来时不即时行,噫吐、下风来时制,是为止熟。不持戒者,谓犯五戒,现世间盗、犯他人妇女者,便入县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压死、若饿死、或得脱外从怨家得首死、或惊怖忧愁死,是为不持戒。近恶知识者,谓他人作恶便来及人。何以故?不离恶知识故,恶人不计当坐之,是为近恶知识。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者,谓晨暮行,亦有魍魉诤者;若有长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视不可视、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是为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可避不避者,谓弊牛、马、狾、狗、蚖、蛇、虫,水、火、坑、阱、车、驰马,拔刀醉人、恶人,余亦若干,是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缘,人命未尽为尽,黠人当识,是当避、是已避得两福:一者,得长寿及得闻道好语,亦得久行道。

佛言:「有四饭:一、为子饭;二、为三百矛斫饭;三、为皮革虫生出饭;四、为灾饭。子饭者,谓人贪味食肉时,便自校计念:﹃是肉皆我前世时父母、兄弟、妻子、亲属,亦从是不得脱生死!﹄已得是意便止贪,是为子饭。三百矛斫饭者,谓饭随味念复念,其殃无有数,能不念味便得脱,又矛斫人为亡身,已生念复念有若干受苦,为三百矛斫饭。皮革虫生出饭者,谓人念味,亦一切万物忧家中事,便穿人意,意作万端为出去,是为皮革虫生饭。灾饭者,谓一生死行皆为灾饭,如火烧万物,人所行皆当来恼身,剧火焚万物故言灾。所以言饭者,谓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饭也。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亦有六因缘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杀;二者,莫教杀;三者,莫与杀同心;四者,见杀;五者,闻杀;六者,疑为我故杀。无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惊怖福。

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婬;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何以故?人贪婬人知色味、瞋恚知横至味、痴人知饭食味。《律经》说:「人贪味,味复味得生,不得美味。」佛言:「一食者为欲断生死,亦随贪不能行道,为得天眼自知所从来生,去至何所。人不念死,多食、常念妇人,皆堕百四十恶,中夭皆用饭故。犯十恶后生便失人形,堕畜生中。既得作人,饥渴血出,瞋恚傍生于爱,内生于贪。佛说有大福,自饥以饭与人,令人得命,是为大福。后生饶饮食,乏瞋恚,亦无所施,施亦不得,但意恣贪婬,亦无所施,但得意恣,非我所有。一钱以上,不得取故,作贪欲空自苦作罪。道人不有忧愁,忧随怒,愁随贪。我辈有死岁、有死月、有死日、有死时,亦不知、亦不畏、亦不行道、亦不持戒,东走西走,忧铜忧铁,忧田宅、奴婢,但益人恼、增人苦,为种畜生习。﹂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采取众华,勤苦积日已成,人便攻取去。唐自苦,不得自给。人求是念是,忧有忧无,饥渴勤苦,合聚财物。未死,忧五家分,或水、火、盗贼、县官、病痛,多不如意;己死,他人得之。身当得其罪,毒痛不可言。五分者:一者,火分;二者,水分;三者,盗贼分;四者,县官分;五者,贫昆弟分。何为无忧所有?人不计是五分忧,苦剧不弃,是忧苦有万端,结在腹中,离道远法。人法生贾作,得利,不当喜;不得利,亦不当忧,是皆前世宿命所致。人有贪,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财物,亦不能猛自用之,亦不随人去,但益人结、但有苦恼、但种后世缘因。缘因如火,如火无所不烧。我辈不觉,是黠不敢妄摇,知为增苦种罪。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是故于此中,缘起大悲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