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养生禅一八段锦
养生禅一八段锦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6,204
  • 关注人气:73,6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林禅医:妇女盆地经筋易筋法治疗子宫脱垂

(2011-04-25 09:54:35)
标签:

少林

子宫脱垂

经筋

阔韧带

肌筋膜

按揉

保健法

操练

大脑组织

法门

女性

分类:

                      http://ent.people.com.cn/mediafile/200909/18/F200909181159231985814620.jpg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称为子宫脱垂。常合并有阴道前壁和后壁膨出。       
    临床上发生脱垂的年龄以40~60岁最多。主要症状为下腹、阴道、会阴部下坠感,伴有腰背酸痛,劳动后更加明显。自觉有块物自阴道掉出,于行走或体力劳动时更加明显;卧床后自行消失,也有终日掉在外面夜间需用手还纳方能复位。
   
至少有三大原因导致女性子宫脱垂:

  其一,在怀孕和生产过程中,支撑子宫的各种韧带、肌肉组织会过度伸展或撕裂损伤,子宫就失去了韧带肌肉的支撑而逐渐下垂。产科调查显示,在怀孕36周时,子宫脱垂的发生率为52.2%。

  其二,在整个怀孕期间和产后,缺乏锻炼、盆底肌肉松弛是导致子宫脱垂的原因之一。体型偏瘦或偏胖以及高龄产妇,由于肌力差,更容易出现子宫脱垂。

  其三,据调查,50岁以上的女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进入绝经期的女性,由于女性雌激素的降低,骨盆腔底部肌肉、子宫韧带也逐步退化萎缩导致子宫脱垂。

  慢性咳嗽、经常站立、提重物等,所有长时间增加腹压的活动都可能导致子宫下垂。
    中国传统医学将子宫脱垂归于“阴挺”的范畴。又叫“阴脱”,“阴颓”,“阴菌”,“阴痔”,也有因脱出物如茄子状,而名“阴茄”,或名“茄子疾”;也有叫“子肠不收”。名称很多,现多统称为“子宫脱垂”。
    传统医学认为这样的情况主要是气虚下陷,不能收摄,或临产用力过度,损伤胞络所致;亦有因湿热下注而引起的。属于气虚、胞络损伤的,主要症状有下腹自觉坠重,腰部酸胀,心悸气短,神倦,白带较多,脉浮而虚。属于湿热的,症状可见外阴部肿痛,黄水淋沥,小便灼热疼痛,心烦,自汗、口苦而干,脉滑数。
     经筋医学是以《黄帝内经.灵枢》篇中的经络学说为依据,把网络全身筋肉系统的十二经筋植入人体,用整个身体大环境去思考局部病变,调整结构平衡、疏导组织内压,让动脉气血与免疫功能自然修复机体,去除病灶。人体结构是左右对称,也里外平衡的。一旦对称偏离,平衡失稳,功能即受影响。长时间不对称下,软组织势必因“补偿调节”由外向内形成对应的紧张与压力。过程中血液流通量减缓,影响组织细胞的气血供输,因缺氧与养分而产生质变,造成器官功能紊乱,老化现象也就渐渐出现。两腿肌筋膜张力如果不对称,可影响人体结构平衡。从经筋信道与人体结构力学分析,两脚脚掌支撑力学如果不相同,往上会影响踝关节、膝关节、骨盆腔、腹腔与胸腔。长期平衡失稳,人体软组织在结构力学与补偿调节作用下,紧张的肌筋膜会往上延伸,造成盆腔内的盆腔腹膜、盆腔韧带紧张,形成盆腔压力。两侧不对称的肌筋膜紧张,力学交界处为受压点,受压点如在整个盆腔、腹腔,可影响细胞组织的供血系统;如果紧张的肌筋膜再造成盆腔结构不对称,长期压力下的子宫与支持组织功能会递减而退化,会有脱垂现象出现。
经筋病因的动态力学转换
1、病因一:从足大拇趾深层肌群,向内踝及小腿内侧延伸,透过膝关节转换至大腿外侧,上至髂骨外侧及前侧,力学的牵引,影响盆腔子宫主韧带及阔韧带,长时间形成韧带劳损疲乏;
2、病因二:从足第五趾深层肌群,向内踝及小腿外侧延伸,透过膝关节转换至大腿内侧,上至骶骨外围,力学的牵引,影响盆腔子宫圆韧带及骶韧带,长时间形成韧带疲乏;
3、病因三:从足底深层肌群,向小腿后侧延伸,至大腿前侧,影响盆腔韧带,长时间形成韧带疲乏;
4、病因四:从足背深层肌群,小腿后侧前伸,至大腿前侧,影响盆腔韧带,长时间形成韧带疲乏;
    经筋通道网络人体外周,也包裹着内在压力。修饰脚掌、小腿、大腿与盆腔、腹腔的肌筋膜,调整脚掌的骨关节、膝关节与髋关节结构,即可释放盆腔内的腹膜、韧带等张力,并可消除盆腔压力,使子宫悬吊系统改善其支持度,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去除病灶。
子宫脱垂经筋隶属关系:
人体站立时正常姿势,身体重量均匀的至于双足,其向上延伸至小腿、膝盖、大腿、髋等受力均等,所以人体结构自然左右对称,也里外平衡;
1、足少阴经筋:两脚足少阴经筋都通过脚底内踝后侧、膝关节内后侧、耻骨下枝、盆腔内侧、腰、胸椎体内侧。可影响盆腔内深层组织与宫韧带。
2、足太阴经筋:两脚足太阴经筋都通过内踝下方,膝关节内侧、耻骨上枝、腹、胸腔前侧。影响盆腔内中层组织与子宫周边韧带。

3、足厥阴经筋:两脚足厥阴经筋都通过内踝前侧,膝关节内侧、耻骨上枝、腹、胸腔前外侧。影响盆腔内的表层组织与子宫圆韧带。
4、足太阳经筋:两脚足太阳经筋都通过外踝后侧,膝关节后侧、荐髂关节、腰、背部。透过代偿作用,影响盆腔。
5、足少阳经筋:两脚足少阳经筋都通过外踝下方,膝关节外侧、腰、胸外侧与肩关节前侧。透过代偿作用,影响盆腔。
6、足阳明经筋:两脚足阳明经筋都通过外踝前侧,膝关节前侧、耻骨上枝、盆腔前面、腹、胸腔前侧。透过代偿作用,影响盆腔。

经筋临床治疗探讨:
陈××、1955年生、郑州市人、职业妇女
主诉:时常腰酸、下腹有下坠感、洗澡时可触摸到子宫。容易疲劳,泪腺阻塞(已手术),容易失眠。
望诊:
脸部:脸部色泽微黄带黑。
颈部:左颈前侧肌肉比右侧饱满。
脚趾:左、右脚大拇趾外翻。
眼袋:左眼大于右眼。
触诊(仰躺):
    间脑:右侧较左侧饱满。
    颅骨平台:中间偏前内压大。
    颅压:颅压后侧组织较饱满,前侧内压大。
    胸压:右侧下胸肋骨内压大于左侧;右胸右外侧有条索状。
    脚踝:左右脚内踝压力大,外踝紧张。
    小腿:左右腓骨外侧紧张,左右胫股内侧饱满。
    膝压:两膝髌骨下方饱满,两膝内侧饱满,两膝关节弹性差。
    大腿:左右脚外侧紧张,左右脚内侧饱满。
    盆腔压:两侧鼠蹊肌筋膜紧张。
    耻骨:耻骨上枝薄,耻骨下枝厚,。
    腹压:腹腔内压大,下压深层有条索状。
触诊(俯卧):
    肩压(含肘压、腕压):右手掌跟、左手肱二头肌均对侧饱满。
    胸压:左、右中胸内压均大。
    腰压:左腰肌张力大于右侧。
    臀压:荐椎两侧内压均很大,两侧髂骨外上缘,肌筋膜均饱满。
    大腿后压:右大腿后侧、左大腿内侧肌筋膜均较对侧饱满。
    膝窝压:两膝窝肌筋膜均饱满。
经筋手法:
步骤一、仰卧:
调整牵引脚掌→胫骨内侧近端→胫、腓骨中间→腓骨外侧→解髌骨下方→按压鼠蹊部→耻骨联合→耻骨下枝→耻骨上枝→髂骨外围→剑突内角→胸腔紧张筋膜;
步骤二、侧躺:
跟距交接面→腓骨外侧→腓骨内侧→大转子外围→胛骨外侧→手臂紧张肌群→间脑;                      
步骤三、俯卧:
牵引脚掌骨→小腿紧张肌群→大腿紧张肌群→小腿紧张肌群→骶骨外围压力→荐髂外围压力→腰部紧张肌群→背部紧张肌群;
    效果:第三次疗完即有显效,两腿肌筋膜的张力不对称,软组织在“补偿调节”过程中会造成结构的不对称与功能紊乱,修饰结构才能改变组织与器官的功能。

常规治疗:

按摩调养法

方法一:

(1)患者俯卧,由家人用拇指指腹点揉百会、大椎、脾俞、肾俞穴各1分钟,然后用手掌推擦腰骶部4分钟。

(2)患者仰卧,自行用指腹揉膻中、中脘、气海穴各1分钟。

(3)仰卧,自行用手掌在少腹部旋转摩擦,顺时针30次,逆时针30次。

(4)以指腹点揉三阴交、足三里穴各1分钟。

以上按摩法,每日早晚各1次。

方法二:

(1)仰卧,双膝立起,将两大腿逐渐向两侧分开,在此过程中,用手指在大腿内侧的发硬处按摩,一直到硬处渐渐缓解,且两个脚跟紧贴着臀部,能使两大腿均衡地往大分开为止。

(2)侧卧,按揉腰部肌肉发硬的地方,使左右均衡柔软,尤其是第1、2、3、4节腰椎的发硬处,要重点按揉。

揉完后,可配合在左手腕关节外侧的阳池穴施灸5~7壮。

经筋锻炼法:

(1)膝胸卧位法:两膝及小腿平置床上,两手屈肘平置床上,抬高臀部,头侧枕前臂上,每天2次,每次5~15分钟。

(2)屈膝仰卧起坐:能预防子宫疾病。规范的仰卧起坐,身体前屈时应呼气,仰卧时应吸气。在向后仰卧的过程开始吸气,肩背部触地的瞬间屏气收腹,上体逐渐抬起,当上体抬起至腹部有胀感时,快速呼气,向前引体低头,完成整个动作。

(3)肛门收缩动作:采用坐位,练习忍住大便的动作,然后放松,如此一紧一松,交替进行,每天2~3次,每次5~15分钟。以增强盆底肌肉、肛门括约肌的张力。

(4)双足交叉,做起立坐下动作,5~10次。每天2次。

  另外为避免子宫脱垂,产后不过早下床活动,特别不能过早地参加重体力劳动,避免长期站立或下蹲、屏气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注意卧床休息,睡时宜垫高臀部或脚部,抬高二块砖的高度。保持大小便的通畅,哺乳期不应超过两年,以免子宫及其支持组织萎缩。饮食上增加营养,多食有补气、补肾作用的食品,如鸡、山药、扁豆、莲子、芡实、泥鳅、淡菜、韭菜、大枣等。

附录:

子宫由四对韧带固定位置:
1、子宫主韧带:一条前,一条后。主韧带含有平滑肌、血管及神经在阔韧带的下部,横行于子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纤维束,又称宫颈横韧带,起固定子宫颈位置的作用,为保持子宫不致向下脱垂的主要结构。
2、子宫阔韧带:位于子宫两侧。连接子宫与骨盆。覆盖在子宫前后壁的腹膜自子宫侧缘向两侧延伸达到骨盆壁,形成二对双层腹膜皱襞。阔韧带分为前后两叶,其上缘游离,内2/3部包围输卵管,外1/3部移行为骨盆漏斗韧带或称卵巢悬韧带,卵巢动静脉由此穿过。在输卵管以下、卵巢附着处以上的阔韧带称输卵管系膜,其中有结缔组织及中肾管遗迹。卵巢与阔韧带后叶相接处称卵巢系膜。卵巢内侧与宫角之间的阔韧带稍增厚称卵巢固有韧带或卵巢韧带。在宫体两侧的阔韧带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称宫旁组织。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均从阔韧带基底部穿过。阔韧带包住子宫外膜以及子宫连接卵巢的韧带。
3、子宫圆韧带:呈圆索形得名,长12~14cm,由结缔组织与平滑肌组成。起于子宫双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然后向前下方伸展达两侧骨盆壁,再穿过腹股沟管终于大阴唇前端。圆韧带肌纤维与子宫肌纤维连接,表面为阔韧带前叶的腹膜层覆盖。维持子宫底稍微向前倾斜弯曲的作用。
4、子宫底韧带:位于直肠两旁。连接子宫与抵骨。从子宫颈后面的上侧方(相当于组织学内口水平),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韧带含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外有腹膜遮盖,短厚有力,将宫颈向后向上牵引,维持子宫处于前倾位置。
若上述韧带、骨盆底肌和筋膜薄弱或受损伤,可导致子宫位置异常,形成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