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林禅医:最不应该的一种死亡方法-“过劳死”(过度燃烧生命)

(2011-04-19 22:44:49)
标签:

日本

过劳死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青年报

冠状动脉疾病

保健

锻炼

法门

功法

分类:

    《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深圳某公司一中层干部朱波近日在家中突然去世,经法医鉴定为猝死。其不幸遭遇在网上引起热议,有自称熟悉内情者说,朱是连续加班熬夜导致“过劳死”。该公司员工向记者反映,公司为赶进度连续加班已成常态,“最多一次曾连续加班五个通宵”。

                    http://pic.newssc.org/0/10/00/45/10004506_866780.jpg

“过劳死” 挥霍生命的代价

  那什么是“过劳死”呢?“过劳死”指的是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即“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出现致命的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过劳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该词源自日本,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过劳死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是属于社会医学范畴。人体就像一个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发生永久变形,免疫力大大下降,导致老化、衰竭甚至死亡。有关资料表明,直接促成“过劳死”的5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除此以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央视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218人中,每天工作不足8小时的人占34.4%,而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人占65.6%。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人已经超过20%。

  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如此玩命工作是在透支生命。但一些中青年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调查数据显示,75.1%的中青年人对拼命工作甚至“过劳死”的人表示理解,只有18%的人认为“这种健康风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据上海社科院最新的调查数据表明,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已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调查时的53岁。

  “造成‘过劳死’现象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不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没有定期维护自己的健康。”佰众体检中心的健康管理部主任鲍学娟医生告诉记者,很多疾病都是在慢慢侵蚀、消耗身体的机能,如果不细心观察和定期体检,这些变化很难被发现,一旦发作,后果会很严重。

什么样的人容易“过劳死”?
  ·只知消费不知保养的人。
  ·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
  ·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身体健康的人。
  ·几乎没有休闲活动与嗜好的人。
  ·自我期望高,并且容易紧张者。
  ·长时间睡眠不足者。

  ·公务员、新闻从业人员、教师、科技人员是“过劳死”重发人群。 

“过劳死”27个危险信号
  要想防止“过劳死”,就必须了解身体为我们发出的“过劳死”信号。日本公众卫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曾对日本“过劳死”高发现象做过详细研究,从预防角度,他们列举了27种过劳症状和因素。

   研究者认为:在这27项症状和因素中占有7项以上,即是有过度疲劳危险者,占10项以上就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过劳死”。同时,在第1项到第9项中占两项以上或者在第10项到18项中占3项以上者也要特别注意,这27项症状和因素分别是:

  1.经常感到疲倦,忘性大;
  2.酒量突然下降,即使饮酒也不感到有滋味;
  3.突然觉得有衰老感;
  4.肩部和颈部发木发僵;
  5.因为疲劳和苦闷失眠;
  6.有一点小事也烦躁和生气;
  7.经常头痛和胸闷;
  8.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心电图测试结果不正常;
  9.体重突然变化大,出现“将军肚”;
  10.几乎每天晚上聚餐饮酒;
  11.一天喝5杯以上咖啡;
  12.经常不吃早饭或吃饭时间不固定;
  13.喜欢吃油炸食品;
  14.一天吸烟30支以上;
  15.晚上10时也不回家或者12时以后回家占一半以上;
  16.上下班单程占2小时以上;
  17.最近几年运动也不流汗;
  18.自我感觉身体良好而不看病;
  19.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
  20.星期天也上班;
  21.经常出差,每周只在家住两三天;
  22.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则;
  23.最近有工作调动或工作变化;
  24.升职或者工作量增多;
  25.最近以来加班时间突然增加;
  26.人际关系突然变坏;
  27.最近工作失误或者发生不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