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stjw.com/data/article/1270869060225732031.jpg
太极拳运动必须配合呼吸,但刚开始太极拳锻炼时就着意于呼吸,反倒使动作僵硬,呼吸急促。只有进行专门的呼吸练习,形成自动的呼吸程式,自能和动作相配合。调息练习要求呼吸加深加长,肺活量增加,体内得到更多的氧气供应。逆腹式呼吸对内脏器到按摩的作用。
练太极拳如何呼吸:
呼吸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关于太极拳的呼吸,各家论述不一样,如有的强调“气沉丹田”,有的主张“腹式呼吸”等。但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两种呼吸方法,一是自然呼吸,二是拳式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不要过分注意呼吸和拳架、动作的配合问题,在做好拳势动作基础上,呼吸以自然、舒服为宜,你觉得舒服了,就对了。长此以往,呼吸自然就和动作配合上了,这实际上是以动作来调节呼吸。这种办法的前提是动作要准确,要合乎规格,要规范,对动作要求比较高。拳势呼吸就是有意识地将呼吸和动作结合起来,呼吸的长短和动作的过程相联系,呼吸的吐纳也和动作的开合曲伸相关联。一般是动作外展为呼,内收为吸;动作沉降为呼,提升为吸;发劲时为呼,蓄劲时为吸。不管哪种呼吸,基本要领都应是细、匀、深、长。
练太极拳如何心静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这指的是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没有顾此失彼的乱动。这个原则应该始终贯串在整个练拳过程之中。
(一)用意指导动作
练太极拳时,未动之前,端正姿势,呼吸自然,存想丹田脐下小腹部,屏除杂念,处于一种无思无虑状态。自觉全身安排妥当,已经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既动之后,全神贯注地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想劲到,动必合法。
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则,使所有动作在意识连续贯注下轻轻运动,不使拙力,从而提高锻炼的效果〔这个"心静用意"的原则,太极拳家称作"练意",结合"练气"(腹式呼吸)、"练身"(运动肢体内外),构成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的整体性和内外合一性,成为一种优越的拳术〕。
练太极拳所以能够治疗各种慢性病,能够增强体质和使精神焕发,保持工作能力和延长寿命,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静中触动动犹静"的原则对人体所起的良好作用。
练拳时"心静用意",要像做气功时"入静"一样,全部精神要用到动作上去,引导着动作,做到"意动形随"。例如,手向前按时,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动作即行跟着前去;意欲沉气,就要有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不中断,动作也不中断,这就是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法。这种练法会使练习者本人感到意趣环生,会使旁观者看来,动作显得柔和优美,好像行云流水,风吹杨柳那样自然、活泼。
初学太极拳时,由于边想边做,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精神容易紧张,经过一段练习时间,等到动作熟练以后,思想就容易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并且越练越宁静。太极拳功夫深,练得非常宁静的,当表演时,纯静专一,气势腾挪(虚灵活泼预动之势),精神灵动,一片神行,可以把观众的情绪安定下来,全场肃静,专心欣赏。有些人在练拳时把"心静"练成闭目养神的半睡眠状态,动作松懈随便,没精打采,并且把练拳套的时间无限制地延长,也就是把静坐功运用到太极拳行功内来了,这和练太极拳"静中触动动犹静"、提起精神、一气呵成等要求是不符合的。
(二)练太极拳多年后的内体感觉
如果能够认真做到心静用意,长年坚持练太极拳,则会使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导致气血循环加速,经膜和毛细管扩张,开头会出现发热、发胀或出汗,手指肚平时比较饱满。进一步会出现有如蚂蚁爬行般的刺痒感觉;手足运动时有如以小棍拨水似地簌簌抖动的内体感觉;运动时手指肚似有无数针尖往外发射的感觉,会阴、涌泉等穴位和小腹部有震动和冲击的感觉。另外,随着动作的伸缩旋转,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旁观者也可以听到。这些畅通气血的现象会逐渐消失。经历这些畅通生理现象以后,逐渐会清除这种景象,但是其后练拳的兴趣更浓,体内融融和和,体会到有空松圆活的意趣,时常感到有另一番意味,练拳就欲罢不能了。上述种种反应不可追求,练到一定功夫自然会产生,而且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没有反应;如果勉强追求,会有流弊的。
练太极拳如何由内及外:
太极拳以练内为主,向来有"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这是对功夫较深者专向静处练习而说的。传统的练法是"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是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做到内外合一,表里一致,"一动无有不动"。武禹襄拳论说"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李亦畲拳论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陈鑫拳论说"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陈发科说"内不动,外不发"。这些话都是说的"由内及外"、"内外合一"的锻炼方法。
内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脏、肌肉的动向安排,二是内气的流转贯注,都是用意来指挥的《十三势行工歌》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武禹襄解释为"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这都是内动支配外形的明确规定。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兼顾,以气为主,认为形体之能抗拒外力,百节之能屈伸活动,是"气之充也";认为血的化液濡筋,成髓养骨,也是依靠气的动力。太极拳以调和气血、畅通经络为功能,以缠绕圆转的螺旋缠丝劲、抽丝劲的技击方法为应用,其由内及外的锻炼方法,各式太极拳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现代教授太极拳者大都只讲外动,通常只笼统地说"以意识引导动作",对于内动的方法,则略而不详)。兹综合陈、杨、武三家的内动导外形的方法,试举例以明之。
在"心静用意"、"身正体松"、"举动轻缓"、"动作弧形"、"上下一条线"等原则下,动作欲向何处,内部即先作好安排。在顶劲领好,桩步稳当之际,如意欲左旋迈步,则眼神先去,直射平视,脊骨节节松沉,胸腹内部先微微右转(眼随意动,身随眼动),同时缓缓吸气,脐下小腹微内收,右侧胸肌向下松沉,右侧腰部倍觉充实,右腰隙(即内肾)下抽落实,似乎托起左侧腰隙;胯根撑开,右胯根微向内抽,松胯屈膝,逐渐坐实右腿,成右实左虚之势,是为吸、为合、为蓄。使腰部充实,而内劲由两腹侧向腹前汇集于一点。然后,右胯再微向下沉,左足轻缓地向左前方迈出,步随身转,随即缓缓呼气,两胯根更撑开,两膝盖向左右分向前挺(膝盖不宜超过足尖)。随着重心逐渐左移,左侧胸肌向下松沉,左侧腰部渐觉充实,而其中内劲有弧形向前上折射之意,两肩中间骨节仍微微鼓起,腰脊命门穴则向后勃,而脊骨根有向前上翻之意,使上下前后有对拉匀称之意。逐渐坐实左腿,呼气时部分气呼出,部分"气沉丹田",形成小腹自然外突,是为呼、为开、为发。这时,左右胸肌随着松沉,牵动着内劲,随着呼气,有"外往前合"之意。小腹部两侧的内劲弧形向腹前中线汇合于一点,与眼神和手的动向相一致。完成这些一吸一呼、一蓄一发的动作,接着又缓缓吸气,使气聚于脐下,腹部内收;左胯根微向内抽,左腰隙下抽落实,似乎托起右侧腰隙,随着右足提近左足旁,又缓缓呼气,小腹逐渐外突,成左实右虚之势。脊柱和左右胸肌随着松沉,胸两侧肋骨仍是节节松沉,有外往前合之意,气沉小腹,其中内劲由小腹两侧向腹前正中线折射,焦点集中于一点。肛门微紧收,成"吊裆"之势,这是又一个吸呼、蓄发的动作。这种内部的上下、左右虚实互换,也是阴阳相济、阴阳互为其根的具体运用。胸背部分始终要保持含胸拔背的姿态。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部分呼出,部分气下沉于小腹部。吸气为四梢"劲回归丹田",呼气为"气沉丹田"、"劲贯四梢"(四梢为两手两足尖端),通过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地使丹田劲上行者由旋腕转膀而达于手尖,下行者由旋踝转腿而达于足尖。在动作过程中,尾闾始终正中地托起丹田(小腹部分),脊骨根向前对准胸腹部中央一条垂直线,脊骨根有前送上翻之意。动作欲向何处,脊骨根立即对向何处,对动向起到舵手作用(应用在推手,开呼为发劲,打放;合吸为蓄势,走化)。随着动作的一开一合,腹式呼吸的一呼一吸,内脏轻微地做上下左右大小不等的弧形活动,可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气血沿着经络、血管系统活泼流转,外部的形态,手足的变换,随着内动而运动。周身在运转过程中在不同角度上保持中正,协调平衡,加强合力作用。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肩节始终对准胯节,两乳对准两肚角,齐进齐退,身法自然端正,上下也自然相随。这种内劲率外形,"由内及外"的练法,关键在于腰脊命门穴的主宰作用和左右腰肾的抽换来支配全身内外动作的协调,无止境地越练越细致。
益处: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已经被长期的大量实践所验证,也有很多体育工作者、医学家、科学家进行了原理性研究。从传统的养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都得到论证。其中一些主要原理有:
1、呼吸方式科学
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呼吸还配合意念,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再者,太极拳运动是有氧运动,所有的有氧运动项目都有良好的健身效果。
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
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3、汗腺通畅,促进新陈代谢
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太极拳作为一门内家功法,在肌肤的锻炼上有其独到之处。行功走架不分春夏秋冬,每每于身形的开合收放之中导引肌肤的膨缩和毛孔的张闭。比一般不练拳的人较好地保持了肌肤的纯洁性和通透性。新陈代谢渠道畅通,病毒垃圾不易滞留,故而小病不生、大病不长。
4、陶冶超然脱俗的心境
众所周知,清心寡欲的人多高寿。反其道而行者往往早亡。原因是:多欲之人必多求,多求之人必贪饮、贪食、多忧、多虑、多思、多恼、多惊、多恐,凡欲有多必伤。中医认为,哀伤神、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虑伤心、恐伤肾、食多伤胃、房事多行伤精又伤气。太极拳的锻炼过程就是调节心性的过程。行功走架求规矩时,身心各部讲究松、静、空、灵,举手投足、身形变换贵在遵循自然,故而进退往来状若行云流水,身心俱佳。
5、具有交际娱乐的功效
参加什么项目运动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的,由于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底蕴,太极拳爱好者们很容易形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群体。在长期的练习太极拳过程中,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拳友,大家在圈子里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切磋、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友爱——不亦乐乎。
6、调节人们心理健康的良方
正确的“得失观”;“矛盾的对立统一”;“不丢不顶”的运化转换;“左顾右盼”的全局观等等,都能使您消化掉生活、家庭、工作、事业中等等的烦恼和忧愁。从而得到现代社会中最珍贵的心理健康。
7、运动适度,保持人体机能的中和态
就运动与生命的关系而言,历来说法不一,通常以为:生命在于运动;但也有人认为:生命在于静养,以减少机体的磨损和功能的消耗。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在于动与静不可偏废。超负荷的剧烈运动,会使机体疲化早衰;而多静少动者,往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病气易侵,故多常年不断药。所以只有运动适度、动静相间的运动才能有利于人体健康。太极拳行功走架,进退往来为动,但用意不用拙力,消耗不大;就心境而言,行功走架中强调放松入静。这里所说的“静”,是指走架或推手时须摒弃杂念,动中求静,神意专注,以一念代万念,所以说外形动心犹静。而在练桩功时,外静,内却在翻江倒海地调节平衡。太极拳的这种独特运动方式,对保持人体机能的中和平衡态量为适宜,故而久练可使人延年。
8、延缓骨质、关节、韧带的老化
无论是从自然界的动、植物看,还是从人类自身的生理发展过程看,凡是生命力旺盛者,其肢体或肢干都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凡是行将死亡的有机体,都会变得僵硬,枯萎。就人体而言,老年人骨质疏松发脆、关节旋转不灵、韧带松弛、血管干瘪等,无不是失去柔韧性的结果。欲使人体康壮不衰,就必须使周身筋骨皮保持良好的弹性。太极拳行功走架,旋指、旋腕、旋膀、旋腰,撑裆开胯,抻筋拔骨,缠绕拧翻,所有招式动作,无不在划弧走圆中完成。这种螺旋运动的内涵,其实就在于强化周身筋、骨、皮及其内脏各部器官的弹性,亦即柔韧性。所以,功深艺高的太极拳手,多为肺活量大、膀胱胀缩差大、筋长骨坚、肌肤松软、关节正逆旋转角度大,这都是机体柔韧性良好的表现。柔韧性的延长,本身就是长寿;反之,人体内脏任何一个器官失去了弹性,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9、对称运动,弥补人体机能后天不足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了诸多习惯定势。凡是习惯动作多属单向偏颇运动。如日常生活中上肢运动一般多用右手;下肢运动多以右足发力;中上盘运动也多用右肩。左撇子反之。无论是左还是右,均系单向运动。这种外形的单向运动,天长日久,使大脑中枢神经减弱了逆向调节功能,由此势必导致人体内部机能左右失衡,故人体患病多集于一侧确为常见,有“男左女右”的俗话。太极拳的造型结构,抽招换式强调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发力时,讲求前吐后撑、上枯下踩。周身上下对立统一、浑然一体。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大脑的逆向调节功能,保持了人体运动的整体协调与平衡发展,克服了单向运动致病的缺陷。
10、用意不用力,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感度
人体老化,最先发于神经系统的萎缩和衰竭。如,面部皮肤松弛起皱、前额脱发,源于细胞再生神经的功能下降;耳聋眼花,源于听、视神经的老化;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源于分辨检索神经的老化;腿脚不利索,源于中枢支配神经的老化。凡此种种,人体所有功能无不是源于十余万条神经的作用。任何一条神经的萎缩,都将直接导致人体某一器官功能的下降。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她是一种用意不用力、重意也重形、以意念支配肉体的运动。太极拳行功走架,全神贯注,以意导气,所有外形变化,一招一式无不讲求意在身先,意动身随,意静形止。正是由于太极拳的这一功法特点,功深艺高的老拳师即使到了晚年,也多是耳不聋、眼不花、脚不沉,其肌肤的敏感性仍异于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