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药师法门,饮食不节与疾病,佛教素食观

标签:
饮食藠头小蒜素食兴渠健康 |
分类: 禅 |
二)、佛教素食观
http://a4.att.hoodong.com/31/00/01200000231939117280094872431.jpg
佛教认为,适当的饮食可使人保持健康,而饮食不当则会造成疾病。实行素食也是慈悲精神的体现。从健康角度考虑,素食不仅卫生,而且卫性。在《梵网经》下卷和《楞严经》第八卷中,佛陀告诉弟子不要吃五种辛菜:大蒜、薤菜、葱、小蒜和兴渠。因为这五种东西,不但熟吃了会使人产生淫欲,生吃会使人脾气暴躁,而且使护身的善神远离。《摩诃止观辅行》就有饮食“五味”与疾病关系的记载;《禅门日诵》也说“疾病以减食为良药”,《金光明经》第九卷中详细记载了:在各种不同的季节应吃些什么食物才能促进身心健康或消除疾病。《佛说佛医经》云:“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得粳米醒醐诸热物。夏三月有风,不得……”。在《四分律》中,佛陀教导弟子应用五种方法来处理食物、使食物清洁、干净。《十诵律》第26卷提到八种好吃而且营养丰富的稀饭的做法……。在《九横经》中,说明了暴毙的九种原因:
①、不可食而食--吃了有害的东西(如:夹竹桃),或者混合吃两种以上相克的食物(如蜂蜜和豆花、牛奶和菠菜一齐吃……)
②、不习食--吃了不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
③、不出食--上回吃的东西还没消化,又再吃。
④、不量食--吃东西没有节量,乱吃一通,吃得太胀。
……
http://www.ybnews.cn/food/UploadFiles_6151/200805/20080515093449386.jpg
佛陀的全部教育都是以利人利己做出发点的。他每一条戒律都是为了帮助弟子身心的健康和快乐而制订的,佛陀所制订的每一项生活准则不但顾到整个生物界的和谐,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且考虑到对于人类自身长期与细微影响。
http://www.sooxue.com/xiaoyuan/UploadFiles_8816/200708/20070824094723765.jpg
佛教在“五戒”中,规定不饮酒,为了收到禁酒的成效,对饮酒者进行严厉的惩罚。它主观上是为了避免酒的刺激,保证个人的精神安宁,客观上则对人体健康不无裨益。
佛教一方面坚持戒酒和素食,另一方面提倡饮茶,僧人早起洗漱后先饮茶再礼佛;饭后先饮茶再拜佛,饮茶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后来,饮茶习惯逐渐传向民间,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茶文化。饮茶的普及,客观上也有利于大家的健康。
http://www.longquan.gov.cn/yhpd/smindex/bxsh/yyms/W020070817585545209329.jpg
附:内文解释
1、薤菜,薤(音卸,xiè),又名藠头或作剃头(藠,剃,音叫,jiào),小蒜、薤白头、野蒜、野韭等。俗称“藠头”,又名薤白、钓子、火葱、菜芝、鸿荟、野蒜、慕头等。古籍《礼记》记载:“脍春用葱,脂用葱。为君子择葱薤。”《尔雅》也有注云:“薤鸿荟又云劲山。茎叶亦与家在相类而根长叶差大仅若鹿葱。体性亦与家薤同。然今少用蔬。虽辛而不荤五脏。故道家常饵之。兼补虚,最宜人。”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记载。其中葵、韭、薤、藿、葱即为五菜。足见薤菜是一种古老的菜蔬。
薤菜可食其根,《后汉书·庞参传》有“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的描述。“本”者“根”也。花为紫色,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后来人把薤的鳞茎加工腌制成酱菜,所谓“藠头”,分别有甜、酸两种。薤作蔬菜时的时间甚短,只有清明前的短短的几天。这时采鳞茎白嫩,可直接食用,美其名曰“薤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宜肥壤,数枝一本,则茂而根大。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五月叶青则掘之,否则肉不满也。其根煮食,苇酒、糟藏、醋浸皆宜。”
作为蔬菜的薤菜,清香鲜美,在古代深为人们喜爱。清人黎庶蕃《春菜》云:“前胡落釜甘胜肉,野晶登盘贱于薮。一春烟雨大巢生,十日燠晴香菌簇。马驹骈齿苋初剪,幼雅擎拳蕨犹秃。棕鱼蕺蕺子满苞,野鹊毵毵花聚粟。”不过宋诗人陆游《咸薤》诗说:“九月十月霜满屋,家人共畏畦蔬黄。小罂大瓮盛涤溜,青菘绿韭谨蓄藏。”只是“冻薤此际价千金,不数狐泉槐叶面。”价格似乎太贵。至于薤菜到底长得什么样?在诗人杜甫笔下,我们看到的是玉润珠圆,青翠欲滴:“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
2、兴渠:梵语,为五辛之一。又作兴瞿、兴旧、兴宜
、形虞、形具。产于新疆和阗、西藏、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地,为高达二公尺之草本植物。根粗如细蔓菁之根,色白,其臭如蒜,可供食用。若切断茎枝,在断口处会渗出液体,凝固后供作药用,称为阿魏药,可驱除小虫或除臭。又据玄应音义卷十九载,有以兴渠为我国之芸台,实系误传。[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参阅‘五辛’1099)
《首楞严经》里有这么一段经文:‘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佛说九横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命未尽便横死。一者为不应饭为饭。二者为不量饭。三者为不习饭饭。四者为不出生。五者为止熟。六者为不持戒。七者为近恶知识。八者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者为可避不避。如是为九因缘。人命为横尽
一不应饭者。名为不可意饭。亦为以饱腹不停调
二不量饭者名为不知节度多饭过足
三不习饭者。名为不知时冬夏。为至他国郡。不知俗宜。不能消饭。食未习故
四不出生者。名为饭物未消。复上饭不服药吐下不时消
五为止熟者。名为大便小便来时。不即时行噫吐啑下风来时制
六不持戒者。名为犯五戒。杀盗犯他人妇两舌饮酒。亦有余戒。以犯便入县官。或弦死。或捶杖利刃所斫刺。或辜饥渴而终。或以得脱从怨家得手死。或惊怖念罪忧死
七为近恶知识者。名为恶知识。已作恶便反坐。何以故。坐不离恶知识故。不觉善恶。不计恶知识恶。态不思恶知识恶
八为入里不时者。名为冥行。亦里有诤时行。亦里有县官长吏追捕不避。不如法行者。入里妄入他家舍中。妄见不可见。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说不可说。妄忧不可忧。妄索不可索
九为可避不避者。名为当避弊象弊马牛犇车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恶人。亦余若干恶。如是为九因缘。辈人命未尽当坐是尽。慧人当识当避。是因缘以避。乃得两福。一者得长寿。二者以长寿乃得闻道好语言亦能行。诸比丘欢喜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