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禅之修入门,七支坐法精义

标签:
养生坐法脑户会阴穴手印正定健康 |
分类: 禅 |
http://www.fofofo.net/upload/08112609557149.jpg
七支坐法,支可以讲做支撑点,也可以讲做重点。支撑点是什么?是支撑重量的中心,就像跷跷板一样,中间有一个支点支撑两边重量,那两边跷来跷去就很容易。这七个重要的架构、部位做对的话,禅修就会非常顺利:
http://xz1.2000y.net/107716/uploadpic/2005101619132767287.jpg
1. 在一般的禅修之间,都是结三昧印为手印,三梵语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从手印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结的三昧印就是正定手印。
如何结呢?两个手掌心向上,右手在上,放在左手上面,两手大姆指轻轻的相抵触,很自然的放在脚的上面,肚脐的下面,不要悬空。你功夫不够悬空久了会累,功夫够的人悬空没关系,因为他气走上来后,手不会累。刚开始要有一个着力点,手及手臂不要僵硬,自然靠着肚子做个圆圈,有人会气往上走后下来绕双手一圈。当然我们不要去用那个心意念带动,但是我们手印一结,外在的干搅都对你没有影响,这是正定手印。你到佛殿里面看正中间的佛像都是结这个手印。
你在禅修时结这个手印,若肩膀会酸、会痛时,表示你的胆经、三焦经与膀胱经不通。就像感冒一样,风寒时膀胱经先受害,所以颈部、肩部僵硬。同时三焦经不通,那么丹田就会闭死。如果你去参加禅七,长久打坐摆这个定心手印姿势,然后手又没有气感,肩膀酸痛,代表阳经络不通顺,或许阴经络气旺,但达不到体表处,此即阴盛阳衰,内脏虽然气旺,但并没有通到外部的阳经络来。如果有气感的话,手印随便一摆放,气就很旺盛。有时候,气会慢慢上来,然后手会慢慢往上移动。我们的经络很多条,正经有六条脉-三阳、三阴,气具足的时候,手自然就会往上抬,往上抬到平胸时,这时候天就快亮了,大约凌晨三点半或四点时。古代起床后无时钟可看,只要看到师父的手抬到胸前,那时间就差不多了,敲板的人就要开始敲板叫大众起床。
手印有上万种,这两个手指可以变化很多,所以你养成一个习惯后,就要花点时间去改回来。记住三昧印是右手在上,若用左手在上,定心手印结久了,现在要改回来,第一次会觉得很扭,第二次很不习惯,慢慢的一入定以后就忘记了,几次以后就校正回来了。
http://hiphotos.baidu.com/dequzhai/pic/item/0d199401ea22fe021d9583d4.jpg
2.盘脚的方式是打坐的基本,有三个姿势-单盘、双盘、散盘。单盘又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如意坐,另一个是金刚坐,有什么不同呢?如意坐是左脚在上,金刚坐是右脚在上。如意坐从这个字意上去体会,自在如意的话就是你心无碍,随便坐都没关系,所以心定的人就可用如意坐。金刚坐-是右脚在上,此姿势会逼着你产生金刚怒目的威力,故称为金刚坐,其实跟你的右肾有关系。我们身体有两个肾脏──左肾脏、右命门,人只用一个肾脏也可以活命,如果你右边肾脏坏了,或者割掉了,那命虽在但气会衰弱。命门是生命之门,跟气有关;去掉左边肾脏还没关系,它只是进行肾的重吸收功用而已,重吸收营养分,跟气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用金刚坐的话会刺激到右肾,肾脏腺素分泌会比较旺盛,此跟情绪及身体生化控制很有关系。若用金刚坐的话,腺体分泌旺盛,你这个人的意志力会比较坚强,所以叫做金刚坐。以上两种不同的坐法,若你用的姿势不一样,当然功用就不一样,你只要学一样就好了。左脚放在上面盘起来时,初学者尽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脚踝正面解溪穴处不能悬空,为什么?因为解溪穴悬空久的话会疼痛,初学的话无气感,当然这里会痛,痛得好像脚弯处要分家一样,能熬过30、40分钟就不会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让它悬空,把脚板靠大腿里面一点,这就是简单的如意坐。如果是老参的话就要把左脚板放出来外面一点,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双盘,也就是标准的跏趺坐。左脚放好后,再把右腿盘起来,这双脚能盘得很紧,力道就很强,逼得足三阴脉会发动气机,足三阴脉都走内脏-脾、肾、肝这三个脉。足三阳脉是膀胱、胃、胆等,气是由头走入脚端的。气的起源有三个部位:一是丹田,二是肾脏,三是会阴穴(前阴跟后阴的中间点)。有的人气要通会阴时,啪的一声就通过去了,若通后从那一点起就会连结丹田、连结两肾脏,也会走冲脉,甚至也会走中脉。跏趺坐-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脚抬上来,脚尽量往内摆,能够紧密最好,尽量不要有空隙。有的师父要求很严格,两脚膝盖盘后的宽度不能够超出你的肩膀宽度,出家师父都是这么磨练学人的。当然我们也不必这么要求,如果你这样做不到,就换一个看看,金刚坐后再把左脚抬起来。这两个脚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会影响左肾、右肾的气感,自己去体会有无气感的不同。刚开始学的人脚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练!刚开始可以用单盘,左右脚轮换,去体会那个痛,看电视、聊天时都要学盘腿,从10分钟,20、30 分钟一直加,到了两个月後就慢慢可以双盘了。补充说明:如果你有气的话,跏趺坐下盘气较旺,若用单盘气会往上盘走。所以双盘能够慢慢熬30、60、100、120分钟的话,以后基础够了,学什么都比较快。打坐时脚的功夫、手的功夫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身体气的分布的。
3.
腰脊也是很重要的部位,当气诱发起来的时候,假设坐姿由侧面看过来是呈现S型,上身会是笔直的,腰部位的腰脊骨是要挺起的。如果坐得弯腰驼背,后腰部位是呈平平的,自己先弯腰后,再摸摸看是否平平的。如果腰部挺起来后,是不是往前挺成了S型,本来腰脊椎就是S型的,坐挺只是让它现出来而已。前面肚脐的正后方是腰脊椎的命门穴,督脉上的命门穴就在此。为什么叫命门穴,我们上半身手头在动,下半身脚、腿在动,偏偏这个腰部位就动不到,很少运动会动它,只有一般的呼拉圈才会去动到,或者是瑜珈的过桥式才会动到这个部位,如果弯腰驼背气就不通了,气到此堵在命门穴,命门穴这里就会胀,胀时表示坐的姿势不对,硬把胸挺起来的话,腰就呈S型状,气就会往上方走去。所以当气走到背后不通时,就会告诉您:喂!你坐姿不对哦!这时候才知道,哦!原来真的不对呀!腰要呈S型挺出来,这动作很重要的。
4.肩胛是肩部的重点,两肩膀往后拉张后,胸部自然就挺出来。膀胱经在督脉旁一寸半的地方下行,两条很长的脉,如果打坐时背后气不够强,可能常常会感冒,这是膀胱经不通的原因。足太阳膀胱经在肩膀、背后面,邪气、风邪侵袭身体时第一个侵袭到它,会使肩膀僵硬、后颈部紧张,就表示感冒了。如果打坐弯腰缩肩,真气就上不来,气上不来就会想睡觉,这是气不具足。本来打坐的人越打坐脑筋越清醒,一个了了的觉知很清楚,怎么会想睡觉呢?有基本气感的话,背后自然而然的会挺起来,肩膀往外张,胸部微往外凸出来,但不要绷得太紧,架势摆出来全身就要放松、自然。若身体有气感了,但架势绷得紧紧的,气就不往前走,这种情形是不好的。所以姿势摆好后就要放松,因为肩胛是下气上行所必须,肩胛是背后、膀胱经气运行是很重要的,尤其气上来以后会走到喉、头部,没有的话,腰部会酸痛,肩膀会僵硬、酸痛。
5.
头部也很重要,如果自己去看一般打坐的书,常常会讲到禅病。禅病在讲什么呢?在讲昏沉,打坐到一个境界后,如果姿势不对,会有一个粗的昏沉出现;至更高的境界时,又会有另一个微细的昏沉现出来。粗的昏沉出现在头颈支姿势不对时,因气会堵在后脑勺靠近玉枕穴的地方。细的昏沉是气从中脉过喉轮要通到明点时,在要通不通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微细昏沉。刚刚讲气从背脊上来,会经后脑至头顶百会穴,要让气能从下方至头顶,头颈要摆好。方法是下颚微收,有力压到颈外侧两颈动脉处,如此头颈支架构起来的话,要有三股力量产生:一股是在后脑勺,一股是在下颚,一股是在后颈椎基部,这三道力量要相称。头颈姿势摆好后,观想头顶百会处往正下方来,经过体中腔到肛门要成一条直线。如果头是仰的,这条直线太往前端了,划到你前面去了,如此会怎样呢?气上不去头部,气会聚集在后脑勺处,终造成昏沉。如果头压太低的话,这条直线就划到身后去了,这也不对的;正确的线条是要在正中。老参们打坐时下颚要稍往内缩,摆出这个姿势,身体的气马上会冲到后脑勺这里,然后上到头顶。怎么会上不去呢?除非你的气还没有开发出来。头颈一摆,背脊部气即呈一直线,气马上到后脑勺处来,在这里有一个叫脑户穴。脑户穴是气进入脑内部去的门户,如果你福德因缘很好的话,真气从脑户穴进去,佛法所谓的般若智慧就开发出来,这智慧是非常的锐利的,不会讲的就会讲,不懂的就看懂,修世间禅是不能进到这里去的。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跟你身体气脉是有关的,一进去的话,什么智慧都来了,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都来了。老参们摆好这个姿势后,真气有两条路可以前进,一个是进去到脑户内,一个是从中脉走到明点。眉尖轮是第三支眼睛,由通明点而发通,如果修道家法,或者是世间禅,眉尖这里开的话就可以看外境,看十方的山河大地。眉间这里没开也没关系,您是要修见性的。头如果太仰的话,会产生昏沉,一觉昏沉下颚就要往下微拉,让气从背到头顶;如果没有气的话,再怎么摆都没有用,想睡觉就是想睡觉。那是太累了。
附:穴位:
1、玉枕穴:人体的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b74124f3d048b763342acc20.jpg
2、脑户穴:人体的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http://www.sxtcm.com/wsjx/zjx/images/d-24.BMP
6.
打坐时眼睛有两种用功方式:一个是把眼睛闭起来,这个较简单易行,刚开始学的人心较乱,那个人动、那个在制造声音、..,好烦。刚开始修的人都是受不了外境的干扰,所以眼睛闭起来较好。眼闭起来有一个好处,是眼不见为净,但也有一个坏处,是黑的,初学的人有时候心不健康,怕怕的,怕黑暗。另一种方法是学佛像的三分眼,眯眯的看,眼微微的三分开张,看正前方1.5公尺的地方。这个方法较不会使你胡思乱想的,很会胡思乱想的人,就要把眼睛微张三分眼。因为眼睛闭起来时,没有一个可抓住的东西,就会动起心念来,心动就会乱想。如果眼睛打开,你的眼识会意会到光,前面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东西,但不要很用心去看,要视而不见,不要太用心的去看前面有什么东西,哦!前面一只蚂蚁在爬,看得清清楚楚的,不要这样子,只用余光可以看到亮就可以了,如此能避免胡思乱想。微张眼睛有个好处,因为你很用心,心意会守住眼睛处,气易走到眼球,眼球的波长很容易改变,易开发出超视觉的能力。看到或看不到,没关系,它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超越它以后,慢慢就不会再看到了。
对老参而言,眼睛用功起来是个复杂的部位,睛明穴是在眼睛角头的基部,承泣穴是在眼睛里下眼
中间,气通的话,每过一段时间循环一次,一下就进去到眼睛里面去,从入睛明穴、承泣穴的基底去;眼睛部位的经络要全部通的话,气上上下下,起码要有三次通过眼睛。第一次从头部下来入眉尖轮后,会从眼睛的背后下来。第二次气从下面上来也要经眼球,这时候老参会翻白眼让气由下往上走。往那里走都有气要通,眼球每一个部位都要通。如果眼睛发涩、流眼泪、酸痛等,这些是气要通过眼球的现象,此时就要帮助它通过。老参们有先天气能够转到眼球本身里面去,两颗眼球都能让气旋转而进去,进去后会改变眼睛的光波波长,就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也可以直接看太阳。普通人不能直接看太阳的,因为太阳光很强,会伤害眼睛,你有气这么绕一圈的话,眼睛就可以看太阳,不怕其光亮。刚看太阳时它会很亮,排除太阳本身外的光芒,几秒钟后有一薄薄的灰黑圈盖住太阳表面,这是光的补色原理。看太阳没什么了不起的!正中午也可以看它,没有这个功夫就不要看,会伤害到眼睛的,这是以后会有的现象。眼睛酸涩、流眼泪都是好现象,每一个现象都有方法来对治它的,不懂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承受。
7.
舌头刚开始也是个准备功夫,到真的气从会阴穴起来后,走到喉结前,当先通过心脏---心轮,再走到喉轮。走到喉轮时,气会拉你动你的舌头,这时舌根摆得对不对就很重要。舌头卷起来是准备架桥,舌头卷起来后顶住上颚,上颚顶有曲浪痕处,舌头卷起来就顶住那里。这样是会很累,还会流口水,流口水没关系,感觉有口水就吞下去,唾液里面有很多的唾液淀粉酶,它的功用是用来消化吃进去的淀粉(碳水化合物)。所以胃肠不好的,就可以借这个机会慢慢的让胃肠消化系统变好,觉得口水多了就吞下去。很多道家书说舌头尖抵住门牙与牙龈处,其实这个舌头是要做架的,什么叫架桥呢?就是说下盘来的气跟喉轮要连接时,要用一个桥把它架连起来,它才能通过。世间禅定的四禅天,就有舌头架桥的功夫,如果没有上过佛教课程的话,会不知去修佛禅,而去修世间禅定。世间禅定中色界四禅境界时,架桥起用时,舌头会卷了一圈像绑咸菜样塞住喉咙,到此就不再呼吸了。一进入四禅定中会息止,入一境性中。一进去禅定中,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都不出定,所以呼吸就靠体表皮一点点的呼吸,这个时候你不必去呼吸,也不必去管什么,真正入世间禅定的话,什么都会放下,这是色界第四禅天的禅定。而修佛法本在修这个心,得真实解脱之境,故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经磨练、去执而得自在。修世间禅时上颚紧合下颚,舌头卷起来放在上颚顶部最高的地方。如此,舌头卷得高,以后气从下要上来拉动舌根基部的时候,就会像杆原理一样,马上就卷起而塞住喉头入定去了。如果舌头尖放在牙龈的地方,气就拉不动舌根了,因为舌头较重,内气力量拉不动。老参们修佛禅虽不入定,但气下、上通顺亦是必然的,所以打坐时舌头还是要卷得高高的,下面来的气到喉结会拉动舌根,内气马上能往上冲而入头内。喉结的气要通,要靠舌头,为什么打坐时常常会打嗝呢?会不舒服呢?就是舌头没有拉得很高,气堵在胃里;舌头拉高的话,就像要打嗝要吐的样子,这样气马上就上来,就会拉动喉咙的舌头。舌头拉动气就直接冲上头内去,不会像世间禅一样的,气不够旺,在那儿堵住而入禅定。故我们如何让气上下连贯,冲到头部是很重要的!如果出家者或好好修行的人,有一天真的会进入四禅,就可以体会到舌头卷起塞住喉咙的世间禅定境界。还有一个现象是卷着的舌头,过一阵子就会掉下来,变平摆的样子,意会到后就把它再卷起来。这只是个预备工作,为什么呢?刚开始没作用的,只会产生口水而已,等到气从胃翻转过来,拉到喉咙的舌根基部的时就有作用了,故舌头要卷高一点。若打坐会造成打嗝(反嗝),是胃部的气翻转不过来的现象,这些都是要用点技巧,高卷起舌头。有的人不知道这些技巧,打坐气通到胃堵在那里,很不舒服,只会在那儿打嗝,知道气已经到胃了,气旺又没办法翻转过来,这时候舌头一卷,有一条似管样形成,气就会冲到喉咙,下面的气就会翻转到上面来,气往上冲的话,胃就不叫了。除非你胃有病、有溃疡,那就永远都会有打不完的嗝,故要先把胃病治好。
以上是打坐的七个重点,有一些是要有境界才会发生,没有境界也没关系,现在再加上一个重点部位-肛门。肛门在七支坐法中是不讲的,气旺的话,前阴、后阴中间有会阴穴,气要通到督脉时就要通过会阴穴。丹田的气很旺的话,观想背后,会阴穴会啵一下,气就通了。如果没有气的话,或微微的气,要过不过的,通不过就卡死在这里。气正规的走法是先走督脉,再由头顶下来接入任脉。有的念佛、念咒、练气功的,不去管气怎么走,一定会先走任脉,那是走反了。正式打坐修行的人,丹田成形了,一定要先导气到督脉去,再接到任脉,然么再入丹田,所以会阴要让它通。
我们初学者气不旺,怎么通过会阴穴呢?借提肛来达到目的。提肛是三分的力量,七分的意念。缩肛刚好是相反,三分的意念,七分力量,力比较强,就像在忍大便一样用力。身体那里出力,气就往那里走,如果你用力缩肛的话,气会在肛门的部位,不往前行,这是不对的。打坐时轻轻的提肛,小腹气起要让气先走到督脉,一般人的会阴部都下坠样,不提肛的话就下坠,一提肛的话,会阴部份就会内缩,就呈内凹的样子,没有压力,再观想命门,气就很容易通过会阴而至命门。提肛的用意和卷舌头一样,打坐姿势摆好了,提肛过一阵子不经意时就会掉下来,意会到时再把它提起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