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咽口水中学长寿之法

(2010-06-06 15:42:24)
标签:

养生

保健

唾液

津液

口水中学

天池

分类:

http://www.sun0769.com/news/photo/gj/W020090430304366569711.jpg

*有一位病人,五十多岁,一直大便有血,花了很多钱,结果什么问题都没查出来。后来到处求方觅药,吃了药更加严重,加上心理压力大,身体也开始虚弱不堪,走路都没力。后来经诊治发现他口腔爱上火,下半身又常感到冷,诊断为“上盛下虚”。这是因为体内的津液不能正常升降造成的。所以要让津液下降,于是告知他首先必须静心,再以“赤龙搅天池”之法进行治疗,也就是每天咽口水。一年之后,他所有的病就都好了。这看起来好像很神奇,其实这是早在《黄帝内经》里就记载下来的方法。

*《黄帝内经》是说“脾为涎,肾为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唾液来自于脾和肾这两个人体的先后天之本,所以唾液是人体一种重要的物质,是人体津液中重要的部分。唾液的充足反映了人体精气的充盈与否,保持唾液的充足和流动对养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http://www.tukuba.cn/1280x800/1280020/images/Beautiful_natural_scenery_02.jpg

*唾液,中医上也称“津液”、“甘露”、“金津玉液”、“玉泉”、“天河水”等,唾液是十分宝贵的液体营养物质,作用能湿润和稀释溶解食物,帮助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还能杀灭进入口腔内的很多细菌。中医养生学对唾液尤为重视,认为唾液充盈者体质会强健,并能根据唾液的情况来判断健康和疾病的状况。

http://gxfj.peoplexz.com/3824/3842/uploadfile/80629.jpg

*“赤龙搅天池”——古老的咽唾液养生之法

 

“赤龙搅天池”,李时珍把这种方法叫做“清水灌灵根”,其实是同一种方法。明代的名医龚居中解释说:“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http://img5.uutuu.com/data5/a/ph/large/080228/bcbcc5772aad1776b60056f63f8a94f9.jpg

*具体方法:用舌在口腔内搅动,等到口内满是唾液时,便分三次将唾液咽下,并用意念将其送到丹田。

http://www.yoo66.com/upload/200909/1252120612328.jpg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是作用巨大。一方面,简便易行,任何时间都可以做,不用花一分钱。更重要的是,咽下唾液,能加强人体五脏的功能,所以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从咽口水中学长寿之法

*唾液对人体养生有八种功能

  ①冲洗作用。能冲洗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http://www.pconline.com.cn/pcedu/photo/0509/pic/TN_050927fengjing01.JPG

  ②润滑作用。唾液中含有黏液素,可使口腔润滑而柔软。

http://www.lotour.com/imagessnapshot/2006-4-4/35583_1.jpg

  ③止血作用。唾液能促进血液凝固,可帮助止血。

http://www.hdcatholic.org/sns/attachment/200902/24/93_1235477347eEE2.jpg

  ④稀释作用。当刺激性物质进入口腔时,唾液分泌会增加,稀释有害物质,便于吐出或咽下。

http://www.yxlady.com/healthy/UploadFiles_4163/200712/2007122902049256.jpg

  ⑤抗菌作用。唾液中的各种成分能产生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防止口腔、咽喉和牙龈的炎症。

http://fs01.bokee.net/userfilespace/2007/04/14/fuzhoufanyi428584.jpg

  ⑥治伤作用。唾液中有一种生长素,能显著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加速皮肤伤口的愈合。

  ⑦消化作用。唾液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酶,能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使之容易被吸收。

  ⑧抗衰老作用。唾液中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唾液腮腺激素”,有使人聪明、齿坚、肌肉强健、抗衰老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