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谈少林武僧抗倭那点事13
(2010-04-30 14:50:35)
标签:
倭寇少林武僧海禁王直日本 |
分类: 武 |
一、引言
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自此明王朝正式拉开序幕。“南倭北虏”一直是困扰明朝统治者的问题,其中南倭(即倭寇)更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明日关系的“风向标”。倭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既促进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又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既是日本侵略思想的最初表现,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史学家们对于倭寇的评价也是不尽统一。甚至有部分日本学者盲目夸大倭寇的英雄主义,妄图借此美化侵略。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朝期间倭寇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比较中日对倭寇的评价的差异,最后归纳并提出关于倭寇的历史地位的一点看法。
二、明朝倭寇的几大特点
(一)首先,明朝倭寇分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关于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的对比,现将相关资料归纳成表,以更好地呈现两者间的异同。
由上表可以看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有着种种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后期倭寇在组成上的差异。从这一层面上讲,前期倭寇主要属于外族的侵扰,而后期倭寇则是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官民斗争。
(二)其次,倭寇中存在“真倭”、“假倭”以及“向导者”。
在前后期倭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后期倭寇的主要成员是中国人(“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也”),也就是说,后期倭寇由“真倭”与“假倭”两部分组成,而且假倭不仅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甚至还掌握着倭寇队伍中的领导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假倭”和“从倭者”呢?
根据明史记载,由于当时明朝统治者“畏倭如虎”,所以明人便“袭倭服饰旗号”,伪装成倭寇,以谋求利益。具体的代表人物是王直(又名汪直)。翻查《明史》,可以看出:倭寇中“不以倭人来,以倭人来,自王直始”。王守稼《嘉靖时期的倭患》一文说得更加彻底:明朝政府把王直集团称为“倭寇”,王直集团也故意给自己披上“倭寇”外衣,他们其实是“假倭”。而“真倭”的大多数却是王直集团雇佣的日本人,处于从属、辅助的地位。
此时的倭寇不仅由中国人掌握大权,而且在中国沿海拥有大批的“胁从者”,日本史书记载为“向导者”。他们为当时的“倭寇”提供情报,以使其走私更为顺利。关于这些“向导者”产生的原因,史书中并没有过多地提及。但不难想象,当时的走私或倭寇贸易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经济利益,以至于他们与倭寇内应外合,共同分享利益。
(三)第三,亦商亦倭。
亦商亦倭与第二节的真倭假倭一样,同属后期倭寇的特点。在明人谢杰的《虔台倭纂》中,有这么一句话:“日本入贡则互市,无贡期无私市。”可见当时商人们在“无贡期”无法进行贸易。而在当时,私自进行海外贸易者被称为奸商,成为取缔的对象。商人们为了自己,不得不武装起来,同执法者做斗争。出于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商人们同倭寇间的联系愈发密切,出现亦商亦寇的现象。如果说他们是做买卖的商人,可是他们有杀人越货的行为;如果说他们是从事掠夺的寇盗,那么他们又从事商品的买卖。所以说他们是亦商亦寇,具有双重性格。初期海禁不严时,他们来往于东西洋之间,主要从事商业活动,是商人;后期海禁变严,他们为了生存,变成了倭寇。所以在明人谢杰的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由此可以看出,是商人,还是倭寇,关键在与当时的政策是否阻碍了人们的自由贸易。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明朝的海禁政策已经阻碍了人们间的自由往来、互通有无,是和当时生产力发展情况相违背的。
三、倭寇的历史地位
(一)中日历史学家对倭寇的评价
以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倭寇的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有很大的区别,对于他们的历史地位,我们应该给与正确及客观的评价。翻查先行研究,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史学层面还是在文化交流的层面,中日学者对倭寇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可惜的是,对于倭寇的历史地位涉及的较少。就算有所涉及,也是各执一词,不能统一。这种学术定位上的混乱导致了许多人在对倭寇的认识上产生了偏差。
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自此明王朝正式拉开序幕。“南倭北虏”一直是困扰明朝统治者的问题,其中南倭(即倭寇)更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明日关系的“风向标”。倭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既促进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又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既是日本侵略思想的最初表现,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史学家们对于倭寇的评价也是不尽统一。甚至有部分日本学者盲目夸大倭寇的英雄主义,妄图借此美化侵略。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朝期间倭寇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比较中日对倭寇的评价的差异,最后归纳并提出关于倭寇的历史地位的一点看法。
二、明朝倭寇的几大特点
(一)首先,明朝倭寇分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关于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的对比,现将相关资料归纳成表,以更好地呈现两者间的异同。
由上表可以看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有着种种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后期倭寇在组成上的差异。从这一层面上讲,前期倭寇主要属于外族的侵扰,而后期倭寇则是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官民斗争。
(二)其次,倭寇中存在“真倭”、“假倭”以及“向导者”。
在前后期倭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后期倭寇的主要成员是中国人(“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也”),也就是说,后期倭寇由“真倭”与“假倭”两部分组成,而且假倭不仅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甚至还掌握着倭寇队伍中的领导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假倭”和“从倭者”呢?
根据明史记载,由于当时明朝统治者“畏倭如虎”,所以明人便“袭倭服饰旗号”,伪装成倭寇,以谋求利益。具体的代表人物是王直(又名汪直)。翻查《明史》,可以看出:倭寇中“不以倭人来,以倭人来,自王直始”。王守稼《嘉靖时期的倭患》一文说得更加彻底:明朝政府把王直集团称为“倭寇”,王直集团也故意给自己披上“倭寇”外衣,他们其实是“假倭”。而“真倭”的大多数却是王直集团雇佣的日本人,处于从属、辅助的地位。
此时的倭寇不仅由中国人掌握大权,而且在中国沿海拥有大批的“胁从者”,日本史书记载为“向导者”。他们为当时的“倭寇”提供情报,以使其走私更为顺利。关于这些“向导者”产生的原因,史书中并没有过多地提及。但不难想象,当时的走私或倭寇贸易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经济利益,以至于他们与倭寇内应外合,共同分享利益。
(三)第三,亦商亦倭。
亦商亦倭与第二节的真倭假倭一样,同属后期倭寇的特点。在明人谢杰的《虔台倭纂》中,有这么一句话:“日本入贡则互市,无贡期无私市。”可见当时商人们在“无贡期”无法进行贸易。而在当时,私自进行海外贸易者被称为奸商,成为取缔的对象。商人们为了自己,不得不武装起来,同执法者做斗争。出于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商人们同倭寇间的联系愈发密切,出现亦商亦寇的现象。如果说他们是做买卖的商人,可是他们有杀人越货的行为;如果说他们是从事掠夺的寇盗,那么他们又从事商品的买卖。所以说他们是亦商亦寇,具有双重性格。初期海禁不严时,他们来往于东西洋之间,主要从事商业活动,是商人;后期海禁变严,他们为了生存,变成了倭寇。所以在明人谢杰的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由此可以看出,是商人,还是倭寇,关键在与当时的政策是否阻碍了人们的自由贸易。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明朝的海禁政策已经阻碍了人们间的自由往来、互通有无,是和当时生产力发展情况相违背的。
三、倭寇的历史地位
(一)中日历史学家对倭寇的评价
以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倭寇的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有很大的区别,对于他们的历史地位,我们应该给与正确及客观的评价。翻查先行研究,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史学层面还是在文化交流的层面,中日学者对倭寇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可惜的是,对于倭寇的历史地位涉及的较少。就算有所涉及,也是各执一词,不能统一。这种学术定位上的混乱导致了许多人在对倭寇的认识上产生了偏差。
前一篇:禅一谈少林武僧抗倭那点事11
后一篇:禅一谈少林武僧抗倭那点事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