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一谈佛医学---禅法禅病

(2010-02-02 15:44:50)
标签:

入息

八触

治法

禅法

明中

莲花

健康

分类:

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等,被称为五门禅。《五门禅经要用法》:“坐禅之要法有五门:一者安般,二不净,三慈心,四观缘,五念佛。”
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译静虑或定,梵汉合称为禅定,即是止观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大乘义章》卷第十三解释说:“名別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
禅的种类繁多,远不止上述五门,具体见书末附表。
以打坐来修习禅定的方法,称为坐禅,简称打坐。释迦牟尼出家后,苦行六年,骨瘦如柴,受牧羊女供养乳糜,体力恢复后,端坐菩提树下思惟,是为佛教坐禅之始,释尊由此得悟成道。
然而,坐禅如果不得法,则会引发一些疾病。《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说:“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差(病愈)矣。若用心失所,则动四百四病。”《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仪中也说:“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得其要。” 这些疾病,有生理方面的,如筋脉痉挛、呼吸不顺、头痛、手足无力、咳嗽等;有心理方面的,如精神失常、为鬼魅所著、幻听幻视等。这类因坐禅不得法而引起的疾病,被专称为禅病。其治疗方法,仍以禅法为主。
除乱法门
《治禅病秘要法》中,记载了多种治疗禅病的方法,现摘录如下:
(一)治乱倒心法(又名除乱法门、去恶声想)
病因及症状:因乱声发狂。
治疗方法:
1.服食酥蜜及阿梨勒。首先要用药物治疗,对禅修者而言这一点特别重要,所以放在第一位。参见“药石治病”一章。
2.系心一处。先想作一颇梨(玻璃)色镜。自观己身在彼镜中作诸狂事。见此事已,复当更观而作是言:汝于明镜,自见汝身作狂痴事,父母宗亲皆见汝作不祥之事。
3.举舌向腭,想二摩尼珠(如意宝珠)在两耳根中,如意珠端,犹如乳滴,滴滴之中,流出醍醐,润于耳根,使不受声。设有大声,如膏油润终不动摇。
4.次想一九重金刚盖,从如意珠王出,覆行者身。下有金刚华,行者坐上。有金刚山,四面周匝绕彼行者,其间密致静绝外声。一一山中,有七佛坐,为于行者说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尔时寂然不闻外声。
治噎法
(八)治噎法
病因及症状:用心大急,数息太粗,眠卧单薄,因外风寒,因动脾管脾肾等脉,诸筋起风,逆气胸塞,节节流水,停住胸中,因成激血气发头痛背满诸筋挛缩。
治疗方法:
1.先服肥腻世间美药,然后仰眠,数息令定。
2.想阿耨达池(清凉池、无热恼池),其水盈满满一由旬,底有金沙四宝。金轮生黄金华,大如车轮。花中有四宝,兽头象鼻出水,师子口出水,马口出水,牛口出水,绕池七匝。
3.阿耨达龙王(八大龙王之一),七宝宫殿,在四兽(象、师、马、牛)头间。龙王顶上如意珠中,龙王力故,生一千五百杂色莲华。
4.青莲花五百,五百阿罗汉各坐其上。日暮则合,昼时则开。有七宝盖,在比丘上。有七宝床,在莲华下。
5.五百金色莲花,五百沙弥各坐其上。日暮则合,日昼则开。有七宝盖,在沙弥上。有七宝床,在莲华下。
6.五百红莲花,大菩萨眷属五百各坐其上。日暮则合,日昼则开。有七宝盖,在比丘上。有七宝床,在莲花下。
7.有七宝高台,长八千丈,从下方出,当阿耨达龙王宫前。有五百童子,在其台上,身真金色。
8.取阿耨达龙王所服白色庵婆陀药(味如甘蔗,形似藕根,味亦有似石蜜者)。服此药已,噎病得愈,四大调和,眼即明净。
智者大师的治疗经验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摩诃止观》中记载的部分方法:
(一)    治身自作病者
病因及症状:坐时或倚壁或衣襟,大众未出而卧。此心懈怠,魔得其便,入身成病,使人身体背脊骨欲疼痛,名为注病难治。
治法:用息从头流气,向背脊历骨节边注下。
(二)    治坐不解调息成病
病因及症状:坐不解调息,令人身体枯闭而羸瘦。此人无罪易治。
治法:令息遍身,名遍息满息。以心住息,从头溜气遍满四肢,令以此二息从上流下,息遍满故,身即平复。可用止息,平心直住不动是名为止息。
(三)    治痢法
安心脐下,患冷痢则作暖息,患热则作冷息。
(四)    治嗽法
取嗽欲发时,三过吐气,然后安心中观。嗽欲发时便吐气令出,还如先安心自愈。
(五)    治肿法
作息肿断,令息撮聚欲遍。当肿上,以心住定,穿作一孔,令息从中出入。
(六)    治坐中忽得短气
可先嘘气,从鼻却入,令气满身竟令出。然后安心置掌文中,不久自去。
(七)治思劳
病因及症状:心少开悟于其深义,如有渐解,其心欢喜,思量过分,复得忍劳患,思劳之状众多,亦得头痛、气满。
治法:用息治之。行者当以智筹量,应止则止,应观则观,止观顺宜,便可得久。
治头痛法:鼻中入气,口中微引气出,意想念头中痛气,微从口出,若心细微缓调顺时,三度引气出,当自欠呿,如是引气欠呿不过至十,头痛则愈。
治腹中气满法:鼻中入气,口微引气出,意念腹中闷气,使从口中出,患时当嗌气,若腹中结极满患时,当仰眠申手脚,以手轻腹皮上,须按摩之十回、五回,当有嗌气,还复起坐,引气如前治法。若心调顺细,乃至十年二十年,结气满患,但一日一夜,心息调顺,气息调和,不缓不急,不粗不细,调和得所患皆愈也。若以息粗细缓急,调和不得所者,终不能愈也。若出息有声名“粗急”,出息如欲不续,名“细缓”,细缓者善。
又以腹中气满闷时,长引气出,更增其患,出息使不长不短,调顺和适,得所患必愈也。
注意:治头痛时,不得治腹满,治腹满时,不得治头痛,一时治两患,则更增其患。
坐禅入得好细心定,不得怀忧恚恼,必成气患,数入息时,数入息亦成气病缘,五脏中作境界,修定亦成病,乃至诵经,连文接句,或出气不时摄入,入气不时出尽成病,皆以前法治之。
又若头中气极,治其患时,鼻中入气而大开口,微引气出之。又勤坐之人,多喜有气。若有气患,常用口中出气治之。坐人齿冷,心得调细时,鼻中入气,还以鼻中,微引气出治之。其若心得调细,一切气患,尽用鼻出入息治之。
   (八)治心中浮乱或消沉
病因及症状:若修观过分,故心则浮乱;怡空过分,故心则沉。
治法:常善观察思惟治此患也。
   (九)治急挛病
病因及症状:坐禅人若调心在身中、五脏中,来缘境界,或谓五脏中,定心来缘境界,勤坐之人不久成病,能令行人,五脏界生气脉,与境界相连,使人得急挛病。
治法:意想观身中,上下使空,如木筒相。乃至临坐,及地皆令使空作意想,身中气息,尽使向下入地而去,若心调顺不久即愈。患若愈竟,教使观脚踝子上境界。又须教患者,汝得此患,由心错谬,谓言在身中。心法不在身外,不在身内,随所缘而生,汝当解之。
(十)治眼睛疼痛
病因及症状:坐人心念境界时,意谓作眼见相,又复坐人得住时,有光明照境界上,不知是心光明意光明,从明中出,住在境界上,是人不久患眼睛疼痛,令人眼闇痛。
治法:即以心缘眼,心见眼合,而作是念,见观之法,眼应开视,今见眼合,知非眼见。复次,缘眼时见境界上明,向上缘眼是心,心从明中出,而是心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眼是心法故,随心所缘处生,亦复不在内、外、两中间。作是观时,错谬假心,患皆除断,眼患即除。
(十一)治腹胀患
病因及症状:若入深定,有大声触,声虽在外而在身中,声或在境界上声,是人欲出定,不能得出,心在身中怖怕,精神荒迷后乃得出,即令人得腹胀患;或暴下血有事触身得患,亦如是。
治法︰亦用调息,如前法也。若起嗔恚愤怒,则不可治。
(十二)治安般人举身卒痛
病因一:由食太饱未消,而便摄念,气粗念细,故使然也。
治法:二三日省食,节息令长,谛缘出息相,二三日坐便愈。
病因二:由摄念太急,则气结故病。
治法:想身状甑(炊器)上饭气,然后想有风,从脐中起,出至面门,面门者口也,转转猛大,吹身气令散,散后身痛即愈。数日须食肥腻,食慎勿见风。又治法于未食时,密室中慎勿闻声,宽放四肢,于面门调和气息五过,二三日坐即愈。
(十三)治八触相违病
病因及症状:若发八触用息违触成病。八触者,心与四大合,则有四正体触,复有四依,触合成八触。重如沉下,轻如上升。冷如冰室,热如火舍。涩如挽逆,滑如磨脂。软如无骨,粗如糠肌。此八触四上四下,入息顺地大而重,出息顺风大而轻;又入息顺水大而冷,出息顺火大而热;又入息顺地大而涩,出息顺风大而滑;又入息顺水大而软,出息顺火大而粗。若发重触而数出息,与触相违即便成病。余例可知。
治法:若因重触,成地大病,偏用出息治之。若发轻触,成风病,偏用入息治之。若发冷触,成水病,偏用出息治之。若发热触,成火病,偏用入息治之。余亦如是!若得调和正等,随意而用;此用常所数息,非作别息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