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一谈佛医学---医僧对医学的贡献

(2010-02-02 13:57:43)
标签:

比丘

疯病

沙门

僧众

竺法

印度

健康

分类:

    http://www.ruyihai.cn/wp-content/uploads/2009/09/2009040718243581-280x300.jpg

    在印度,佛教的比丘们大多数均通达五明之学,特别是医方明,这是出家僧众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历代以来佛教界出现不少名声远播的医僧、医学著作,对社会贡献良多。
佛图澄大师:东晋时代受石勒、石虎尊为国师的比丘僧,善神咒,巧医术。当时多有长年卧病,为病所苦,又无人能医治的病人,佛图澄于是发心施医,使病者应时而愈。
竺法调法师:印度东来的比丘,在常山寺定居,精通医术,颇负盛名,常有百里以外前来求医者,经其疗治,均能痊愈。
单道开法师:敦煌人,当时秦公石韬染患眼疾,由于单道开的治疗而得痊愈。

http://www.ruyihai.cn/wp-content/gallery/xuanhuamobao/2006410172339.jpg
竺法旷法师:东晋中叶,疫病流行,村人莫不为苦,竺法旷遂游行各村落,为患病百姓看病疗疾。
诃罗揭法师:晋武帝大康九年,洛阳城瘟疫流行,染患者不断死亡。诃罗揭目睹此景,遂发心为患者医疗,十之八九均得痊愈。
法喜法师:唐朝雍州津梁寺僧,他在京师时,对患病者亲自为之治疗,尤其他人以为污秽不堪的屎尿涕唾,他都亲自为病人处理,非但不嫌恶,而且心情愉悦,甚获同参道友及远近闻名求诊的患者敬重。法喜法师不但治愈患者的身病,并且耐烦的以佛法安慰病人,令患者去苦得乐。
此外,痲疯病患者是被社会所嫌弃的病者,人人避之犹恐不及;而佛教的僧众却能援以温暖之手,施以救济之力。例如:隋代那连提耶舍、唐泽州羊头山道舜、唐益州福成寺道积、丹阳沙门智严、绛州沙门僧彻等,均对痲疯病患给予救助治疗,爱心护理,软语安慰,吸吮脓血,洗濯衣物,慈心感人!
佛教经典中,有不少论及医药的书籍,据《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载,大约六朝时,由印度、西域传入中国的医药典籍有十二种:
摩诃胡沙门撰《摩诃出胡国方》十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波罗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龙树菩萨要方》四卷;《龙树菩萨和香法》二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二卷;《干陀利治鬼方》十卷;《新录干陀利治鬼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

W020060703515395089081.jpg
至于中国僧侣所撰述的医药典籍约有十五种:
释道洪撰《寒食散对疗》一卷;释智斌的《解寒食散方》二卷;释慧义《寒食解杂论》七卷;释慧义《解散方》一卷;释僧深药方三十卷;《诸药异名》八卷,沙门行矩撰,本有十卷,今阙;释莫满的《单复要验方》二卷;《释道洪方》一卷;释昙鸾的《疗百病杂丸方》三卷;释昙鸾的《论气治疗方》一卷;于法开的《议论备豫方》一卷;释僧匡《鍼灸经》一卷。《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三>载有:僧行智的《诸药异名》十卷;僧僧深的《集方》三十卷;僧鸾的《调气方》一卷。
人生的种种病痛,如心不能静、气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默、瞋不能制、苦不能耐、贫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释、矜不能持、惊恐不能免、争竞不能遏、辩论不能息、忧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总因未淡未空所致。若能真淡真空,一切以“不执着”三字了之,这是拔去病根的神药。

疾病是由于“四大不调”所致。所谓“四大不调”,是佛法对世上的一切物质的形象比喻。中国古代道教将世上的一切归为五行:金、木、水、火、土,而佛教则可分为地、水、火、风为“四大”。世界上的一切都可用此概念说明,如“地”可以指一切坚实的固态之物,好似道家五行之中的“金”和“土”;“水”为一切液体的总称;“火”为一切热源的标志;“风”为一切流动的气态物质。

http://124.42.10.158/resource/200810281225197903750.jpg
  东方哲学思想中的佛教思维方式与道教的思维方式有许多近似之处,它是抽象的,也是万能的,无所不在的。要研究东方哲学、文化、宗教就必须要用这种概念理解事物,它虽然没有现代科学那些分类精细、定量性的,但“阴阳五行”与“四大学说”都有着自己定性的科学体系和极高的研究价值与实用价值。它也可用于对世上万象乃至人体的分析。
  “地”可以指人体内的骨、筋、肉、脂肪、内脏等固体物质。这一“大”不调,会产生内脏的器质性、功能性病变及骨折、肿瘤等。
  “水”可以指人体内的血、尿、唾、体液、汗、精液等流体物质。具体可指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火”可指人体内的热度,指维持正常体温的系统。此系统一旦紊乱,体温即会不正常。
  “风”可指人体内的呼吸系统。若此系统不调,人体就会缺氧,就会出大问题。
在三藏十二部经典之中,佛教医学的文献浩瀚如海,如:《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为诸比丘说风、痰、冷三大患,并提出医治之方;在《医喻经》中,佛陀指出医生应具备的条件,以及看护病人应注意的事项与病人应奉行之法等;在《佛医经》中,佛陀说,人得病的十种因缘;《摩诃止观》指出造成疾病的六种原因;《大智度论》记载,疾病的产生是由外在或内在的因缘所造成的;南传的《清净道论》也提到引起疾病的八种原因。此外,《佛说咒齿经》、《佛说咒目经》、《佛说咒小儿经》、《咒时气病经》、《疗病痔经》、《治禅病秘要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只律》等,也都谈及医药问题。佛陀年轻时曾学过五明,其中之一是医方明。根据经典记载,佛陀弟子中有医圣之称的耆婆,曾依佛陀的指示,完成许多杰出的医疗措施,比方诊断肠闭塞的病人,先施以麻醉,再切开腹部,将肠整复,最后缝合腹部,完成治疗,这就是现代医学的外科剖腹手术。
  在佛教历史上有多数僧众通达医方明,甚至出现不少名声远播的医僧,例如佛图澄、竺法调、单道开、竺法旷、诃罗揭、法喜。隋代那连提耶舍、唐泽州羊头山道舜、唐益州福成寺道积、丹阳沙门智严、绦州沙门僧彻等,更为麻疯病患吸吮脓血、救助治疗、洗濯衣物等,慈心感人。
一般疾病的产生,往往与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以及周遭社会的生活环境有关。尤其在这个新时代,许多人好吃美食,吃出病来;有的人游手好闲,闲出病来;有的人信息太多,多出病来;有的人工作压力太大,急出病来;有的人心性怯弱,意志消沉,闷出病来;有的人则因为是非太多,气出病来。总之,不外由于心不能静、气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守、瞋不能制、苦不能耐、贫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释、矜不能持、惊恐不能免、争竞不能遏、辩论不能息、忧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等,于是造成身心的病患。佛教对此也有各种疗治之道,例如:节制饮食、礼佛拜忏、持咒念佛、禅定修行、行香礼拜、数息止观、乐观进取、心宽自在、放下安然等。
  世间的医学对于疾病的疗治,大多强调饮食、物理、化学、心理、环境、气候、医药等疗法,在有限的范围内,依病治疗。佛教的医学则不但含括世间的医理,更重视内心贪瞋痴三毒的根除。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唯有调和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才能真正迈向健康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