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一谈武(八段锦13)

(2010-01-15 11:05:59)
标签:

健身

保健

八段锦

两脚

两臂

健康

分类:

少林八段锦第六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原传口诀1】

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

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
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
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原传口诀2】

两脚并拢要沉肩,呼吸均匀把足颠。

脚跟抬起稍停顿,下落震地全身安。

【原传图谱】

http://i3.6.cn/cvbnm/b2/fd/df/a44d9970a6d7fa62287ab2ecaea0575b.jpg

【动作分解】

预备姿势: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或两脚相并。
动作一:两臂上提耸肩,脚跟提起,同时配合吸气。两臂自身前下落,脚跟亦随之下落,并配合呼气。

动作二:全身放松。如此起落 4~8 次。

背后七颠百病消
    以前一式的结束动作为起点。两腿并拢,脚趾抓地,提肛收腹,两脚跟尽力提起,百会穴上顶,沉肩坠肘,掌握好平衡,目视前方。停顿约两秒钟左右,两脚跟下落,放松肢体,轻震地面,同时沉肩舒臂,周身放松,目视前方。此时要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以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震动过大而产生不适感,从而通过震动全身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该势一起一落为1次,共做7次。
收势
    接上式动作,两臂内旋向两侧摆起,与髋同高,掌心向后,目视前方。上动不停,两臂屈肘,两掌内外劳宫相叠,左掌在内,对准关元穴叠于腹部,意守丹田,目视前方。停顿十秒左右,两臂缓缓垂于体侧,同时周身放松,气沉丹田,目视前方。最后,可以做一下整理活动,如搓手浴面和肢体放松动作。

【动作要领】

1、提踵时脊柱节节拉长,脚趾抓地,脚跟尽量抬起,两腿并拢,提肛收腹,头向上顶,略有停顿,保持平衡。

2、下落时沉肩,颠足时身体放松,咬牙,轻震地面。

【易犯错误】

1、提踵时耸肩,身体重心不稳。

2、下落颠足时速度快,用力过大。

【纠正方法】

1、提踵时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百会上领

2、向下颠足时先缓缓下落一半,而后轻震地面。

【功理作用】

1、十趾抓地可刺激足三阴、足三阳等有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颠足可刺激脊柱与督脉,使有关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平衡。颠足能拉长足底肌肉、韧带,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

2、落地震动可轻度刺激下肢皮脊柱各关节内外结构,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复位。

此式通过肢体导引,吸气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呼气下落,同时放松全身,并将“浊气”自头向涌泉引之,排出体外。“浊气”是指所有紧张、污浊病气。古人谓之“排浊留清”或“去浊留清”。由于脚跟有节律地弹性运动,从而使椎骨之间及各个关节韧带得以锻炼,对各段椎骨的疾病和扁平足有防治作用。同时有利于脊髓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进而加强全身神经的调节作用。

“背后七颠百病消”一势,从提踵、松踝(缓冲)、震地(颠足)三个环节对其疾病的康复机理进行剖析:

  1、脚趾部位为足之阴经与足之阳经的交会处,两脚十趾抓地,可刺激脚趾部位的阴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活动并改善其功能。如: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上行,入腹属于脾,络于胃。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含义,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传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其中肾阳起着关键作用。肾主纳气是指肾能帮助肺完成深吸气,吸入之气下纳入肾,对人体呼吸有重要意义。肺与肾是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的互利关系,其水液代谢均靠脾的传输作用。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传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两脚大趾抓地,通过刺激大趾末端的井穴、隐白穴等,可激活脾阳之气,使其气旺盛,增强水液运化的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此势,可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功能,发挥其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

  2、做颠足运动,可震动人体的五脏六腑,改善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所谓“三焦”是六腑之一,其功能是通调水道和元气。三焦可按部位分膈上之上焦,包括心肺;膈至脐之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下之下焦包括肾、膀胱和大小肠。而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也就是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不仅有利于水液的正常运行,而且也有利于脾、肺、肾等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反复颠足,使人体在放松情形下,五脏六腑在胸腹腔中得到有规律地上下震动,使之气血得以充分的宣导,改善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以及膀胱排泄尿液的功能。

  3、颠足震动,可刺激督脉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保健康复的作用。众所周知,督脉循行部位是起于胞中从会阴而出,沿脊柱上行,至颈项沿头部中线,到上唇系带处。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而督脉的“督”字,是总督、督促的意思。又因为督脉循身之背——阳,并多次与手足之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所以督脉具有统率、督促全身阳经脉气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从现代医学来分析,支配脏腑的神经也从脊柱发出,脊髓和大脑神经是人体神经的中枢,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受神经影响。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颠足震动,其力由脚跟经下肢各关节向上传递,至人体脊柱的各椎体以及大脑,在传递中可震动脊柱和大脑,刺激人体中枢神经。从传统中医理论分析,其力的传递和震动都在督脉上,对督脉的刺激是必然的。又因督脉络两肾,故其对肾的刺激也在震动之内。由此可知,该动作可通过经络和神经两个不同的系统,改善人体各脏腑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体质。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督脉;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

 

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本经所主病候: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厥。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古经脉图谱】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9864a231a149bd9d5edf0ec4.jpg

【现代经脉图谱】 

http://www.tcmer.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4/20050403172624552.jpg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1、长强: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对应动作:踮脚尖,震脚后跟动作。

http://www.ct9999.cn/eWebEditor/UploadFile/200712311405315.jpg
2、腰俞: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对应动作:同上。
3、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4、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http://pic.jxnews.com.cn/0/02/10/39/2103903_924513.jpg 
5、悬枢: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6、脊中: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7、中枢: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8、筋缩: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9、至阳: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http://www.jk58.com/UploadFile/20071695420793.gif
10、灵台: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1、神道: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2、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3、陶道: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4、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http://www.cntaijiquan.com/UploadFiles/TJYJ/2008/12/200812261306108640.jpg
15、哑门: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

对应动作:同上。
16、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经典穴位】

命门:命门穴(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不仅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也是益肾壮阳的要穴。用手指搓擦命门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每天锻炼10分钟,可提高御寒能力。

命门——“煽风点火”
  让生命之门火力更强劲
  命门在背后正中线,也就是腰部的两肾之间。肾我们知道,是人的先天之本,人体当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精,就藏在肾当中。肾精是不是充足,直接决定着人体是不是健康。肾阴肾阳(又称元阴元阳),分别藏在命门和肾当中,是人体生命的来源。肾阴的活动,就像水的流动一样,需要阳气的温熏,这里的阳气就是肾阳,而命门就是肾阳藏身的地方,也就是命门之火。如果火力不足的话,就不能推动水的运行,肾水就不能上行,滞留在那里,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浮肿,男性阳痿,女性宫寒不孕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肾阳虚,这时候就需要温肾补阳。反过来,如果肾阴不足,肾阳过旺,也就是水不制火,火势过大的话,就会导致津液缺乏,干涸枯燥,男性会出现遗精的症状,而女性很可能月经量剧减甚至闭经等,这就是肾阴虚,需要滋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六味地黄丸就是滋阴的,它可以补充肾阴的不足。但是,肾阳虚就不能用它了。所以,我们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不能随便乱用。以我的临床经验看,现代人肾阳虚远远多于肾阴虚。所以,补肾壮阳,加大命门之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大命门之火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着背后命门穴处“煽风点火”,那就是艾灸。
  取一定量的附子,切成细末,用黄酒调成大概0.4厘米厚的饼,中间用针刺出一些小孔,然后放在穴位上,用艾炷来灸,每次灸3~5分钟,每个月灸一次就可以了。这样的做法可以缓解很多阳虚的症状,比如女性手脚冰凉,老年人关节怕冷,男性尿频尿急等等。平时稍微感到有些不舒服,但没有特定症状的人,也可以时常用手掌心去按摩命门,按摩到发热即可,因为手掌心的劳宫穴是火穴,可以添加命门之火,壮大生命的火力!
  命门和我们腹部上的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是前后相对的。所以,我们在找穴的时候,只要以肚脐为标准围绕腰部做一个圆圈,在背后正中线的交点就是命门。
  至阳——阳气极致之处
  也是补阳的最佳地点
  至阳穴在后背第七胸椎之下。为什么一开始就强调这个七呢?因为“七”这个数字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在十二地支当中,阴阳的兴盛正好是六支,比如阳气从子时开始升发,到午时达到极点。第七支“午”在这里起着兴衰转承的作用。至也就是极、最的意思,至阳的意思就是说,到了这里,阳气就达到了一个顶点。另外,不知道大家听说过一句俗语没有,叫做“冬至饺子夏至面”。中国古人很重视这两天,尤其是冬至,甚至认为“冬至大如年”,就是因为这两天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夏至是夏天的极致,冬至是冬天的极致。过了夏至,阴气开始生发,白天渐短;而过了冬至,阳气开始生发,白昼渐长。人体当中也是这样,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至阳穴就是阳中之阴到达阳中之阳的地方,也就是背部阴阳交关的地方。所以一些寒热交杂的病,比如疟疾等找这个穴效果很好。这个原理也不难解释,寒热交杂就相当于阴阳相争,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这时候,我们刺激至阳穴,就相当于给阳方派去了一支生力军,又怎能不胜券在握?
  至阳穴是后背督脉上阳气最盛的地方,自然是阳光普照,全身受益,正所谓“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相接成和,而万物生焉”。所以,这个穴位能够治疗的疾病有很多。对于现在经常泡在酒桌上的人来说,这个穴更是随身携带的法宝,因为按揉它能够很好地改善肝功能,而且现代医学也证实,按摩至阳穴能够降低黄疸指数。但是,至阳穴最乐于“效忠”的还是我们的心,有的人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尤其是心里有事的时候,这种现象很严重。这时候就可以按摩至阳穴来调整。如果身边有亲人的话,最好趴在床上让亲人帮忙按摩,那样可以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情,给身体多加入一分“爱心健康”。如果独自一人,也不用难过,自己动手一样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手弯到后背,用食指和中指合力使用,力度可以加强一点,给至阳多加一点动力,心慌气短的问题要不了多久就能解决了。每个人都有感到力不能及、无助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伸出手来,或许仅仅是强有力的一握,或许是拍一拍肩膀,都可以给茫然无措的人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至阳穴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坚定我们信心和正气的穴位,当我们心里慌张、混乱的时候,都不要忘了,在我们的身体上就有这样一位会随时给你打气加油的朋友!
  在我们的后背两侧有两块鼓起来的骨头,叫肩胛骨。在户胛骨的下角,就是最下面的那个点,将两个点结合起来画一条线,与后背正中结合的地方就是至阳穴。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  

【适用人群】

练习本动作主要适用于    等人群。

【养生之道】

【本式问答】

问题一:

回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