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谈养生(讲故事,学养生1)

标签:
养生肝郁肝气博闻多识郑板桥健康 |
分类: 医 |
郑板桥画竹解肝郁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终年72岁。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是清代扬州画派的杰出人物,扬州八大怪之一,以画竹著称。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颇具风格,200多年来,一直深受民众喜爱,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和地位。
相传,郑板桥喜爱画竹。除了竹的风骨能表现他孤芳自赏、清高不俗的精神追求外,还因为画竹曾治好过他的肝郁症呢!
郑板桥原是个有大抱负的学士,他博闻多识,满腹经纶。但因时运不济,官场昏暗,一腔抱负得不到施展。加之他性格孤傲,既不会逢迎讨好,又不愿随波逐流,所以生活很清苦,兼之心忧天下,于是患了肝气郁结之症,时感胸闷不适、胁肋隐痛、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眼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家人请医生来诊治,可是他索性连医生也不愿见。
一天,他见窗外疾风下的竹子仍然枝节坚韧、不屈不挠,不觉触动了创作灵感,遂取过笔墨纸砚,画下了一幅清雅坚劲的《风竹图》。画毕,挂在庭中,自赏自叹,久久玩味,喜爱不已。从此,他天天画竹,过了些日子,板桥渐渐觉得胸膈宽松,胁肋隐痛慢慢消失,吃饭也有了胃口,面色竟红润而有光泽起来。
恰逢好友张衡来访,见板桥竟全无病态,诧异地问:“君用何回春之灵丹妙药?”郑板桥道:“惟画竹耳,也不知何故!”张衡略懂医道,沉思片刻,顿悟道:“肝藏血,主疏泄,汝怀才不遇,忧国忧民,日久而忧郁伤肝,肝不疏泄则肝气郁结,方有胸闷、叹息和肝脾不和的症状……然汝时常画竹,一来精神有所寄托和转移,感情上得以宣泄;二来观竹画竹时常感受竹子疏畅的神姿,心情不觉地随之开朗了;三来运气作画也使肝气慢慢疏泄。这便是汝画竹解肝郁的道理之所在。”
板桥闻言,深感有理。于是,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