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林医学之外延篇--中国导引养生功法的文化解析

(2009-10-16 17:45:36)
标签:

保健

健身

五禽戏

功法

华佗

中国

健康

分类:
摘要:本研究在解构中国经典导引养生功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的过程中,尝试破译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的密码,提出重塑新世纪人类健身观念——回归身体关注.
1 前言
中国导引养生功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横亘了数千年,它的功法体系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必然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印迹.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路上,用现象学的方法探研中国导引养生功法,对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功法的本质,有积极的作用.它有利于人们理解传统功法,有利于人类健身方法的繁荣,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本研究在解构中国经典导引养生功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的过程中,尝试破译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的密码,期望重塑新世纪人类健身观念——回归身体关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梳理传统导引功法文献,厘清功法发展脉络.
2.2.2 参与观察法:亲身参与功法的实践,观察它们作用于身体的感受.
2.2.3 现象学还原法: 它是胡塞尔寻求"阿基米德点"(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人类全部认识又以之为基础的根本出发点)对现象进行直观描述的一套方法.它包括三个步骤:1,悬置存疑;2,本质的还原;3,先验的还原.我们在此运用此方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从现象学的研究视角探寻中国导引养生功法的本源.
3 结果与分析
3.1中国导引养生功法的脉络
导引是出于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共同愿望而产生的.它"最早施行的年代是春秋时代,是伴同按摩一起进行的;到了战国时代,和行气一同施行的""导引"一词,目前文献最早追述到先秦典籍《庄子 刻意》,其文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里不仅表明导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还告诉我们,在先秦时期,社会上已出现专事导引的术士和致力于养形的人物,彭祖是其推崇的人物.
从《庄子·刻意》"熊经鸟伸"的记载开始,至马王堆导引图及《淮南子》"六禽"养形之说,到《后汉书·华佗传》五禽戏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仿效鸟兽动作神态来编套的仿生养生功法,至华伦五禽戏而走向成熟,可以称为五禽戏系统.
针对具体病症治疗需要或按一定脏腑,器官保健需要为主的导引养生系统,是人类寻找健身方法最本源的系统.这一系统也是一个应用更为广泛的导引系统.它从散式功法入手,以最朴素的健身思想为指导——"因人,因病,因时施治".这个系统的存在,到代宋代走向极至,最后简约为八段锦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在于它的功法是针对具体病症或一定脏器的保健需要而设计或编订成套的.
除了以上两个系统外,导引术还有第三个系统,即易筋经系统.这个系统比较晚出,它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这个系统以强身壮力为主要特点.易筋经系统的形成,是武术与导引木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它既可以作为强身保健的养生导引术,也可以作为武术基本功训练之用.《易筋经·十二势》(通称"易筋经")是这个系统较早出现与流传较广的功种,也是这个系统中较有代表性的功种,故以之命名这个系统.
通过梳理导引养生功法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三个系统:
与医学紧密结合的八段锦系统,其主要作用是防病治病;
以仿生动作为主体的五禽戏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健身保健;
与武术相结合的易筋经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强身壮力.
3.2五禽戏的文化解析
3.2.1功法的变迁
华佗"五禽戏"中的每一种"禽",都可以在他以前的仿生导引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种类.它的总结和改进经过:一是将以前模仿一种动物某一部位的活动改成全面模仿该动物的全身运动.二是合并了若干动物种类.三是省去了一些仿生导引.
在华佗以后,五禽戏系统同样还是在不断地演变与发展.南北朝时名医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最早用文字描述了五禽戏的动作,成书在南北朝前后这一段时间的《太上老君养生诀》,明代的《夷门广牍·赤凤髓》,清代《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藩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等,都有各种五禽戏的记载.约从金元时代开始,武术的发展也受到五禽戏的影响.白玉峰创编的"五拳",即在五禽仿生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五禽戏功法的影响久远,这一功法系统是中国仿生导引养生功法的典型代表.
3.2.2功法的特点
根据个人体悟不同版本的五禽戏,认为五禽戏功法是在在仿生导引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塑形——传神——入意——调气达到健身的目的."引伸肢体,动诸关节"是该功法的基本特色.
3.2.3功法本质的还原
我们在研究五禽戏功法的时候,尽可能不去讨论哪种功法更接近华佗原创,把这一争议"悬置"起来.从探研古代人仿生导引的本意入手,我们可以得出古代人仿生导引是为了希望具有动物的某些长于人类的生理特征,身体技能以及长久的寿命.这是五禽戏功法系统的本质还原.
我们在体验这种功法时,感受到作为身体的本我,获得上述技能,必须通过肢体的活动,而肢体的活动是受人体解剖结构限制的.那就意味着无论如何仿生,都不能超越身体架构这一本体.
我们选择新编健身气功·五禽戏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的感受它的功法本质.新编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在体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编创的,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它在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汲取精华,加以提炼,改进;动作设计考虑形体美学,体现时代特征和科学健身理念;功法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五禽的秉性特点.
在实践操作中,本功法动作主要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的运动.通过脊柱的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不同姿态的运动,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进行了有效的锻炼.它的核心是通过有效增大脊柱的活动幅度,起到健身功效.
3.3八段锦的文化解析
3.3.1功法的变迁
八段锦的"八"字有学者认为并不是段的数目,而是迎合于"八卦"之"八",表示功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有循环运转的含意."锦"不同于"戏",而是由具有不同作用的导引功法组成的非常优秀的养生功法.
八段锦作为一种医疗功法,其开始是没有套路的,它以散式功法广泛的被传播着.套路八段锦的形成是八段锦功法系统的升华,它是发展到了宋代的产物,至于后世传承的十二段锦,二十四段锦都是它本意的繁衍,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3.3.2 功法的特点
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
3.3.3功法本质的还原
对功法的多次实践,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八段锦功法的本质与五禽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动作名称
功理与作用
双手托天理三焦
通过两手交叉上托,缓慢用力,保持抻拉,可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
通过拉长躯干与上肢各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及关节软组织,对防治肩部疾患,预防颈椎病等具有良好的作用.
调理脾胃须单举
通过左右上肢一松一紧的上下对拉,可以牵拉腹腔,对脾胃中焦肝胆起到按摩作用;同时可以刺激位于腹,胸胁部的相关经络以及背部俞穴等,达到调理脾胃和脏腑经络的作用.
可使脊柱内各椎骨间的小关节及小肌肉得到锻炼,从而增强脊柱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肩,颈疾病等.
摇头摆尾去心火
通过两腿下蹲,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督脉等;通过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疏经泄热的作用,有助于去除心火.
在摇头摆尾过程中,脊柱腰段,颈段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可使整个脊柱的头颈段,腰腹及臀,股部肌群参与收缩,既增加了颈,腰,髋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强了这些部位的肌力.
通过审视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部分功法的功理与作用,我们可以清楚的得出:八段锦功法与中医养生理论紧密联姻,本质是通过肢体动作调理脊椎达到健身的目的.
3.4.易筋经的文化解析
3.4.1功法的变迁
易筋经是我国流传较为广泛导引养生功法的一种,它以强身壮力为宗旨,形成了独特的导引养生系统.它的渊源可以追述到秦汉方仙道的导引术,后来被少林僧侣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
易筋经系统功法,在历史的演变中,王卜雄等(1989)认为主要有易筋经十二势,龙虎功,十八罗汉手,达摩大师导引法,五拳,拍击功等.
3.4.2功法的特点
易筋经是在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的基础上,充分伸筋拔骨的导引养生功法.
3.4.3功法本质的还原
易筋经功法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传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我们在体验其功法的过程中,同样发现了与五禽戏,八段锦系统功法相类似的功法本质,既,通过肢体的正形和脊柱的旋转屈伸达到健身的目的.只是它们之间的目的不同,易筋经是为了强身壮力的目标.
无独有偶的是,在西方流行的脊椎正骨疗法,整骨疗法和中国传统的推拿都是通过 各种技法矫正身体的姿势(正形)和整理脊椎(整脊)来治疗肌肉和骨骼,甚至神经系统的疾病.与它们不同的是中国导引养生功法是通过自我实现的,它更有利于人们施治自我,具有相当程度的便利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中国导引养生功法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治病的八段锦系统,保健的五禽戏系统,强身的易筋经系统.
4.1.2三系统功法的健身密码殊途同归.即,正形——整脊.
4.1.3认识到功法健身密码有助于我们破除封建糟粕,有利于开拓创新,不断编创适合于人类健康的养生方法.
4.2 建议
建议养生功法的管理部门和爱好者在习练和选择养生功法时按照该功法是否具有正形——整脊的功能进行遴选.
参考文献
[1] 李志才主编,《方法论全书》(I)哲学逻辑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2] 王卜雄 周世荣《中国气功养生学第一分卷 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年7月第1版
[3] 《健身气功·五禽戏》,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4] 《健身气功·八段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5] 《健身气功·易筋经》,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6] 梅洛-庞蒂(法),《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版
[7] 谢华真(加),《健商HQ》,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8] 高大伦《张家山汉简研究》 巴蜀书社 1995年5月第1版
[9] 吴志超,《导引养生史论稿》,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坂出·详伸(日),导引考,长沙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二辑,第105页
同上,第103页
对导引的解释也颇多,晋代李颐注谓:导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这是把导气和引体两个方面的作用和方法都包括在"导引"之内.而唐代成玄英则疏为:"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这与李颐的注又有所不同.
高大伦,"导引出现于古籍中,以《庄子》为最早",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21页;
在后续讨论八段锦和易筋经时,我们均把古往今来的功法是否统一均悬置起来.
健身气功·八段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7页
健身气功·易筋经,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6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