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筋经修习体验录

(2009-10-09 11:17:48)
标签:

保健

健身

中脉

命门

章门

劳宫

体育

分类:
第一式  韦驮捧杵


   身体直立如柱,两眼平视半垂帘,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置于气会檀中穴处,两足与肩同宽.

体验评论:
   “身体直立如柱,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气力从腰出 ,下到脚,上必须出于手。四肢出筋骨随,肾气现。顶天立地接天地气。 可见这是身体内外气的练习。这也是天人观念,天地人相合,形正、心正、气正,三正天地气合于身。
   “两眼平视半垂帘”放松身心,精神内守,更好释放经络气 ,发动气机。
   “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 ”这个是利用了关键穴位激发感应的原理 ,目的在于激发气 。劳宫是非常重要的内外气通道。经络穴位左右合必开其中穴,激发檀中行气。 经常做,两手劳宫与肘都有气在互相吸引与牵扯的感觉,同时檀中穴处与双手心也有相通的体验。
    这个的机理在医学上,外经雷公曰:请言心主之经。岐伯曰:心主之经即包络之府也,又名膻中。心包经之荣穴在劳宫,募穴在膻中。就是说劳宫又引通心包经的作用,而心包经之气血是在檀中聚集的,从经络气走向上看,劳宫之部位之气沿着心包路线充实于檀中,这是人体的自然机能 。那么,加强劳宫天部之气,必定增加对心包经从手心到檀中的气血回流,使得心包经的墓穴汇集更多更强的心包气血。
   人一身,心主之。养身,不过养气血。练习功夫么,也不过强气血。那么关键是从何处入手? 这个易筋经显然是从主要处开始。这里也最容易激发,也是养神之处,可以说立足非常巧妙。也符合黄帝内经的气血论述---气血相依。何况兼顾了神。气聚则神足,神是以气和血作为基础,所以很容易体验到气血和精神的关系。还借助气血最丰富的上肢 展开激发导引。
   这就是《易筋》入门练习的巧妙之处。

第二式  横担降龙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向上。
 
体验评论: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应该在胸前分开手的时候吸气,五指张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到肩平的时候应该是五指微微向上,掌心向肩外,呼气。这个动作配合呼吸把劳宫和檀中的气联系起来了,发动了整个气机,是对前一式练气的一个升级放大。顿觉气机大开,气感强烈。
    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直臂在身体两侧,掌心向下,吸气的时候手臂提起不超过肩,犹如鸟张翅,呼气的时候 
手臂还是在身体侧直臂压下,只是五指并拢,利于集中聚气。这样你可以体验到腹部饱满,有气沿任脉降下,达到聚气丹田的效果。
    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上。 这个仍然保持刚才的姿势 ,只是留意上腹部脐上三指的地方,可以体验到肚脐下丹田张开,从腿下有丝丝凉气进入。 
   这就是立刻聚气丹田的方法 ,然后就会一身发热。
   综观这个第二式  正所谓:一呼一吸降龙虎,水火升沉既济成。从此丹田开启,由此可入练气之道。因为前面第一式只是激发了人体关键的得气穴位经络,后面借呼吸、动作和姿势发动气机,把气直接运行到丹田,并联系全身,也接了天地气。 
   难怪《易筋经》的效果大呢 ,大道的方法啊。
   
第三式 掌托天门


    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扣齿,双足跟提起,并外展,眼反观内视,反观百会,内视丹田,起呼落吸,垫脚托天3---5次。
    然后双手从两侧分开,下降与肩平,手指先从小指收起,然后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收,握拳,边收手指边吸气。再分半阴半阳掌,手指按拇指到小指的顺序展开。边展开边呼气,身型微微下降。

体验评论:
    上一个动作要求呼吸缓慢,配合动作,目的在于开通中脉。建议不要超过三次,身体上下要作到如一,包含上下扣住齿,神光内收。动作重点要求在腰腿上。内视丹田的时候必须深入,相对的腰阳关,这样全身中脉开了,不是一根而是介于身体中的一个层面 。
    下一个动作通过握拳、展开手指,从中脉化气入12经络中。务必要求意、气、力合一。后按照开掌的顺序,又收于阴脉之海中
    练习后,全身通畅,有气透全身,力贯四肢的体验。
  
第四式 摘星换斗


    右手上起至头顶,手掌心向前内侧,左手向后置于命门,目视劳宫,意守命门,转体三次。再换势左上右下。深调息,吸气在命门呼气在劳宫,呼吸三次达到掌心发热发麻的感觉。这样封左阴、开右阳,封右阴开左阳,作用在阴跷阳维脉。
    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上升吸下降呼,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足前虚后实,重心前三后七。左右动作各两次。口呼吸。

体验评论:
    这一式最关键的是两手必须成龙爪,否则不能聚气于劳宫。
    关于“右手上起至头顶,手掌心向前内侧,左手向后置于命门,目视劳宫,意守命门,转体三次”,保持姿势不变,身体向右侧转动三次。转回的时候吸气,转出的时候呼气。
    对于“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上升吸下降呼,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足前虚后实,重心前三后七。左右动作各两次。口呼吸”,和上一个动作的区别在于:两手要转动,互相带动。转动时候,两侧跷脉、维脉充气,身体发热。
   口呼吸原理(微微张口而已)在于调气肝脾后,避免肝脾不调的练习者逆气上冲。口微开,浊气出,任脉气清,丹田饱满,命门充实。先天转后天,这也是易的真义。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右腿上前半步,双手如鹰爪拽牛尾,前腿弓后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手起落三次。前手鹰爪置于前胸肋下,后手鹰爪置于后腿股外侧,起落时膝腿动,身体不动。转身换足,反观内视,前蹬后拔,各做二次,转体时双手相合再分开。

体验评论:
    肝脾胆肋部位,平常间是很少得到运动的,比较有效的运动比如渔民划船的动作以及华佗原始五禽戏的熊摆姿势。这个倒拽九牛尾动作,巧妙在于两腿用力,作用于肝肾,前吸后呼,实质是抑制一侧同时开放一侧,和前一式“摘星换斗”属于同一原理。这样既符合阴阳相生原理,又适应一般人气血不足的实际情况,集中气血开通一侧。左右结合,达到全开的目的。
    其次是鹰爪,收敛气血于筋骨,合于肝肾。内经云:肝主筋,肾主骨。
    关于“双手如鹰爪拽牛尾,前腿弓后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是一个气血呼吸过程:吸气,在身体前侧,呼气在另一侧。脚上和手上用力一致的时候,着力点就反应在同侧肾上。所以前人说肾主力,这就是一个实际动作姿势检验的例子。
    这样姿势和动作结合手型再加上呼吸,很充沛地畅通了身体两侧肝脾。的确是肝胆保健的上乘方法。当然可以单独练习作为保健肝脾的长期方式。
    “转身换足、反观内视”是为了保证精神内守,保持自身气血体验,否则变成了体力锻炼。
    “转体时双手相合再分开”,一平衡气血,二应起手式的精神气血:檀中、劳宫、心包经络,统于全身之中。
    经过“倒拽九牛尾”锻炼,心情舒畅,甚至腹中鸣动,腰腿有力,带脉自动激发打开。
    特别需要提示的是:两手握牛尾的动作,前手正握,拳心朝前。后手拳心有一个随呼吸变化的动作,吸气的时候,拳心在后,呼气的时候拳心转为朝前。在实际操作中就很好理解。

第六式 出爪亮翅

    身如泰山,双手向前推,推出时呼气,手指并拢如推窗望月。推手如望月芽,收手如望满月。双手后收至胸肋,四指分开如海水还朝。吸气,肌肉震震起起伏伏,两足与肩同宽。动柔中有刚,静绵里藏针,做七次。

体验评论:
   关键就在这个月的变化上。
   推出时如望月芽:应檀中开穴,如月芽;应两手劳宫开穴,如月芽。月之大小变化,也暗含着气运用的远近变化。
   收回时掌尖已经变为朝下,掌心仍然朝前,与檀中应成一片,如满月。二者皆可以体验到光色。
   奇妙啊,奇妙!
   久练此法,知道气在劳宫、檀中、命门、与天目,场与真力所以产生。
   在劳宫,内外交接的穴位;在檀中,神气聚集的部位;在天目,神奇变化的所在;在命门,化气于骨,养护五脏,为根本所在。
   奥秘啊,奥秘!

第七式  九鬼拔刀 


    右手食指、中指夹耳朵,掌心压颈椎,紧紧扣住玉枕关.体向左转,眼看右脚。三次转体回顾。
    然后,右手从上向头后夹提耳朵, 左手向后背推至大椎部位,推住玉关尽有力,意念劳宫自领会,左右柔动行如柳丝,健腰强肾有奇效。各做两次,向前呼向后吸 。
   
体验评论:
   这是左右对称的两个动作。运用了“肾开窍于耳”的原理,激发肾气。也秉承了前面几式抑扬结合原则:关闭一侧,旺盛一侧。
   最大的特点在于上“掌心压颈椎,紧紧扣住玉枕关”和下“左手向后背推至大椎部位,推住玉关尽有力”,并且用劳宫合督脉呼吸。这样效果很好,有弃风清利大脑,活血颈椎,通畅督脉,强化劳宫。也合乎“心神主脑”的医理。
   如果不学习前人的经验,或者一生也难体会到啊。
   有利于电脑工作久的颈椎、肩椎不适的人做常规保健 。
   也是通督脉的好方法。随着练习深入,也可以把掌反贴在命门或者两肩胛骨之间,起到补虚通气作用。

第八式  三盘落地
    身体微微下蹲,上下一体。直臂,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身体下蹲如坐椅,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强腰固肾有力气。

体验评论:
   “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发动气机,两肋开,气从手臂出,两臂对应激发。以缓慢配合呼吸,可以体验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身体下蹲如坐椅”这个是加强了下肢激发全身气血加快循环,起到内外气混合的目的。“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阳掌纯粹动阴脉,切忌手心向下,否则动一身阳气,气血上浮。阳掌直臂上下运动,两臂两掌气充沛后,檀中开,任脉随之大开,借助手臂贯通劳宫,引外气进入任脉,入五脏,一身清爽,“升降三次接天地”。
    至于“强腰固肾有力气”,从两个方向理解:先是“身体下蹲如坐椅”,透过两手强化了气。后是借助接引外气进入任脉,通过过后天阳热激发处可以入命门从肾化于脊柱。也可以天气直下足三阴,行于肝、脾、肾,缓解肝、脾、肾阴虚。所谓气补就是这个道理。

第九式 青龙探爪


    右脚上前半步,手由上式变半阴半阳掌,双手抓爪于两侧,左手置于左前胸,身体左转,右爪左前抓划,靠近左手时略停,吸气,向右侧划动回到身体有侧。动作呼吸三次。
    再换左脚,身体右转,左手右抓。随呼气出爪,口里嘘气,调理肝目,爪抓如龙行蛇动。眼看四方不停手,以身带动手运动。

体验评论:
    其实是很简单的动作,开始的时候,左爪停于肋前方,右爪随转身,呼气而接近左爪。略停,吸气而右爪岁身体转回右侧。每一侧三遍动作,先左后右。
    这个动作呼吸的目的在于两肋理气。通过两臂两爪的接近完成。
    动作气感比较强。仍然是压抑一侧激发一侧原理,交替进行,符合太极易的原理。
    因为是爪型运气,在于走肝的筋膜。

第十式 打躬击鼓


   双手掌心压卷耳,双手十指扣天鼓,十二经络命入门,观天攀足心自如。
   左右十指天鼓鸣、变动阴阳有仰俯。眼见前程心不倦,低下头来看后面。
   天鼓鸣时肾气振,肾强腰硬自有神。
  
提示:
    “ 双手掌心压卷耳,双手十指扣天鼓”双手捂耳,十指扣击耳后玉枕关及其附近区域,声响犹如击鼓一般。
    “观天攀足心自如”仰俯的姿势和心境要求。心境闲适、恬淡旷远,摩足观天,自得其乐。同时,这个观天攀足姿势本身就有导引肾经络的效果。这就是打躬的动作。后动腰肾,拔脊透活力。
    “左右十指天鼓鸣、变动阴阳有仰俯。眼见前程心不倦,低下头来看后面。”整个两句都是说在扣击的时候,头部与腰配合有仰俯的变化。后句是说仰俯时候的心境:要有鼓荡肾气的意识。
    整个地看,这一式有动作和静养的阐述,动作为“ 双手掌心压卷耳,双手十指扣天鼓”,静养为“观天攀足心自如”。运用了“肾开窍于耳的”内经理论,也有心肾交泰的养生观念。姿势上与华佗五禽的部位导引原理一致。

第十一式 卧虎扑食


   右脚向前一步,双手撑着地,四肢十爪全着地,前躬后伸伏虎威,吸气抬头虎爪起,呼气伸爪体近地。
   下伏右势左腿屈,起势右腿后伸力,起吸伏呼三次起,后面翘起虎尾巴,右脚上来双开合,调理三焦。

提示:
   “四肢十爪全着地”,这个动作可不简单。可见聚气筋骨,也不是轻松加容易的事。
   最有趣和最典型的是:“后面翘起虎尾巴,右脚上来双开合,调理三焦。”通过右小腿曲伸配合上肢的起伏加上呼吸,很精彩的锻炼了后肾,可起到肾气只达足踵的补阴效果。
   是否只有右小腿才可以这样锻炼呢?左腿当然也可以,左右阴阳平衡缘故。
   肾气调,肝脾得养,所以能调理三焦。
   这个动作典型的是易筋经太极理论的一种新运用:紧迫上肢气血,松透下肢气血。前面几式,一般是左右配合。

第十二式 摇头摆尾


   双手向前,十指交叉,掌心向前推三次。
   上推天,下推地,眼看四方自运气。十二经络气收回来,归入丹田加收势,双手腕转前七次,收如前韦驮式。

提示:
   全式三个动作:向前推、上下推、双手腕转。
   "向前推",双手十指交叉,翻掌才能向前推,收回时候得翻掌回来才可以收回。这个动作配合呼吸,收吸、推呼。掌推掌收的部位恰好在檀中中对应的部位。正是为了集中一身之气,强化气血融合,以气补血。
   “上下推”的时候,翻掌上推,呼气,经络气上下肢贯通,阳维、阳跷通,凝神通畅在督脉。上推完,吸气略停,下推时候,任脉通,丹田贯注。
   因为是收,起调节作用。“双手腕转前七次”,全力鼓荡气劲于关节筋腕,两臂如太极的抱球动作,身躯柔动犹如摇头摆尾,活动的中心在命门。动作呼吸缓慢为佳。
   经过前面的锻炼,气血已经壮于全身,虽然如前面韦驮式,双掌相合,已经定于精神中。
   首尾相连,练气行经络,强健筋骨,为之易筋。
   虽然十二式俭朴,但涉及众多导引通经络的有效手法,值得借鉴。同时抑扬结合的原则令人耳目一新。最大的启迪莫过于行任督、强中脉的方法。同时也发现几种传统保健导引的相同之处,甚至某些现代功法对易筋经的个别动作借鉴。不过十二式共同的特点是精神内守,动作配合呼吸,缓慢而气感强烈。只要明白原理不必要机械要求动作同一。这也是《易筋经》有多个版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练习易筋经以微马步为好,避免气运无根。

第一式  韦驮捧杵
   身体直立如柱,两眼平视半垂帘,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置于气会檀中穴处,两足与肩同宽.    这一式子的作用,就是激发劳宫和檀中,这是练气的根本 ,加强劳宫天部之气,必定增加对心包经从手心到檀中的气血回流,使得心包经的墓穴汇集更多更强的心包气血。 关键是心静,通过这里可以调节人的气血,用气的手段调节血,从而保健内脏,理论上就是理气养血.
第二式  横担降龙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向上。
    这一式基本可以说和上一式作用比较接近,只是加入了气以及引入了外气,区别在于疏通两肋,两肋这个胆经络的大门就是手臂,手臂上发疹一般就是肝胆有血热,这一式借手臂的大幅度运动,疏通气机 ,随之就任脉打开 ,形成聚气丹田的效果.
    关键在这里---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上.原理在是这样的,任脉开其实是手足三阴开,手三阴开---气从胸通畅达到手指, 清阴开了,浊阴自然下降 ,足三阴直降足内侧 ,太阴脾经络到达足大趾 太阴脾经属土 ,通地气.这样才算得任脉开了。
    里实质上隐藏了一个原理,一些练习静功和意念功的人就在这里进入了,因为可以在这里用意识有限调用外气了。如果激发了一些重要穴位 ,比如天目 ,是可以体验一些情景事物的 ,以前有人说过:千古哑谜,隐白要穴.说的就是太阴气的交流。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一个秘密 ,但是一般人视而不见 ---经络气在人是平衡的,是一个系统 ,打破一个平衡就要建立另一种平衡。既然上肢已经混合内外气, 那么下肢也要和外气交流 因此人体场就是自己的经络气场 。
    这两个开任脉后的原理应用。前一个可以说是修心证心的开始 ,以前不是有人练习与物同性通气而通灵的练习方法吗?是借地阴之气行神气 具体练习方法简直太多。
    后一个是《黄帝内经》"上古有真人,提携天地,把握阴阳....与天同气"的养生实践 ,充分说明经络是和环境交流的重要通道。12经络和带脉通气后, 中脉开, 颐养神气, 可见五脏精神凝聚的所谓真身,真身与身体合一可实可虚 。虚则唯心而飘渺,惟有宁静可养;实则自然而然,安详恬淡 。总结起来, 所有这些, 都只说明开任脉的原理以及一般作用 。当然 ,也不仅仅是说这一种方法。为了达到这目的,方法有多样,但原理如此。
第三式 掌托天门
    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扣齿,双足跟提起,并外展,眼反观内视,反观百会,内视丹田,起呼落吸,垫脚托天3---5次。
    然后双手从两侧分开,下降与肩平,手指先从小指收起,然后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收,握拳,边收手指边吸气。再分半阴半阳掌,手指按拇指到小指的顺序展开。边展开边呼气,身型微微下降。
    动作重点要求在腰腿上。内视丹田的时候必须深入,相对的腰阳关,这样全身中脉开了,不是一根而是介于身体中的一个层面. 
    易筋经的练气是宏大的, 一到俱到 ,前面说太阴降于地, 与外气合 ,因上肢清阳之气已经到达丹田, 下肢肝肾之气也到达命门, 内视丹田---不过深入体验到丹田中---神光内收, 恬淡若陶醉。
当丹田和腰阳关相应的时候 ,马上全身发热, 督阳打开 。   此时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 完成这个动作呼吸的时候 ,中脉打开。
    要领是内体验不要中断, 不要受外人打扰 ,手中指和脚上地三根指头要对应 ,然后双手中指对应百会, 这几个部位对应好之后臂肘挺直,全身伸展,重心在腰腿上 。这样中脉轻易就开了 。
    有人可能会问, 脚下和中脉是如何联系的呢? 脚第三指头与脚踵和足掌联系之处, 与会阴深处 ,命门和丹田感应之处, 然后一直上行到百会。 在上下挺举的时候 ,配合呼吸。 中脉开后, 全身疏松, 心肾交通,人思睡 ,两掌欲合 ,自然想盘坐, 渐渐进入胎吸之中 。
   神光内收,久而可见身体光色与中脉光色出现 ,人恬淡微醉一般, 如无人提示 ,可以忘时、忘身,称为定. 轻则几个时辰 重则数日。 当然遇到这样的机会应该多坐。 但是中脉熟练后, 常常可行功。
   下面说说手上在中脉之后的反应, 无名指和拇指的坐标交接处, 檀中深空与手上中脉反应点一致, 加上足上刚提起的地方 ,和百会 ,就是人形中脉反应点。 留意这五点而动作。 中脉内清气流畅。
   如果不能静心神,最好微微张开口 ,不然百会 会发胀,这是五脏不调的表现。 能领会这一点,已经不欲言 。可以在太极拳和附注的动作中随意飘舞了, 时时两肋内和腹中如流水样的呼呼声, 属于气调理内脏的反应 。如此也无什么神秘之处 。继续深化练习,渐渐只觉得脊柱之骨,此气化于骨的表现。 往往只是静坐了, 达到"欲说已忘言"的境界。 第四式 摘星换斗
    右手上起至头顶,手掌心向前内侧,左手向后置于命门,目视劳宫,意守命门,转体三次。再换势左上右下。深调息,吸气在命门呼气在劳宫,呼吸三次达到掌心发热发麻的感觉。这样封左阴、开右阳,封右阴开左阳,作用在阴跷阳维脉。
    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上升吸下降呼,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足前虚后实,重心前三后七。左右动作各两次。口呼吸。

    这一式最关键的是两手必须成龙爪,否则不能聚气于劳宫.因为龙为肝木之像 ,肝主筋,所以这个龙爪就是直接练习肝胆之气.
    高举手臂开腋升清降浊 ,再借助呼吸结合体的侧转,“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 ,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结合。
    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这个动作暗含的是两手之气的吸引 ,通过胆肋透出 ,巧妙的结合。
    由于常人日常活动并不会涉及两肋之气,除非大力运动 ,于是要求口呼吸 ,主要是防止横逆的肝气。
    当两肋肝脾调节和顺,自然气聚丹田 ,适宜缓缓灌注 ,体验体内气行,可以长期练习这个动作。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这个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可以说是易筋中最有代表意义
这一式的动作呼吸要求是:右腿上前半步,双手如鹰爪拽牛尾,前腿弓后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手起落三次。前手鹰爪置于前胸肋下,后手鹰爪置于后腿股外侧,起落时膝腿动,身体不动。转身换足,反观内视,前蹬后拔,各做二次,转体时双手相合再分开。
首先是右腿上前半步, 这样气机打开 力量充满全身
前腿弓后腿蹬 架势要求如此
双手如鹰爪拽牛尾---这个动作 可以体验
完全是在两肋,而透肝肾 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技巧就在这里
能否入门也就在这里
双手如鹰爪拽牛尾---这个动作在两肋两肩两腿完成呼吸 
可以体验
只是想象理解这个动作掌握不了
在前半身吸气用意抓拖的时候
气贯注右侧
呼气的时候
身体微微左侧
左手由手心向后变为手心向前
这样就完成了身体气向右侧搬运的效果
这就是易
所以说这是易筋经中最经典的动作呼吸了
如果从拳术角度说就比较奇妙
搬运劲力
当然,因为身体必须保持平衡
又必须搬运回来
否则心慌气血浮动
那么,现在可以反向搬运
从左到右
这样在运动中旺盛气血
适应一般人气血不足的实际情况,集中气血开通一侧
也是中医针灸原理
正气至而邪气退
但是我建议单独练习一个或几个式的人
开始和结束的时候
都要在檀中穴外面合掌
可以调补精神
有镇惊养心的作用
也有让余气溶入血的益处 。

第六式 出爪亮翅

    身如泰山,双手向前推,推出时呼气,手指并拢如推窗望月。推手如望月芽,收手如望满月。双手后收至胸肋,四指分开如海水还朝。吸气,肌肉震震起起伏伏,两足与肩同宽。动柔中有刚,静绵里藏针,做七次。

为什么重视月呢?
在《易筋经.总论》里这样阐述: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第七式  九鬼拔刀
   原来说过,是通督脉的好方法。随着练习深入,也可以把掌反贴在命门或者两肩胛骨之间,起到补虚通气作用。
   用劳宫合通督脉呼吸,是本式的要点, 但不要心急, 因为常人阳督多虚风, 就这个九鬼拔刀 ,你只要尝试做了就可以体验到背督瘙痒 ,那就是虚风所在 .
 
 第八式  三盘落地
    身体微微下蹲,上下一体。直臂,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身体下蹲如坐椅,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强腰固肾有力气。
 
    身体微微下蹲,上下一体。直臂,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这个是一般的呼吸动作 ,可以理三焦而强化丹田气 ,主要是下面一个动作含有玄机.
    身体下蹲如坐椅,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强腰固肾有力气。
    这个动作比较怪异, 身体下蹲如坐椅就是马步啦, 双手阳掌(掌心朝上)直臂托下平到膝, 接天气下任脉, 入丹田, 进命门.
    这个动作是要随托和降身体起伏, 非常巧妙地开任脉的动作呼吸 .
第九至十二式在《易筋经一至十二式体验解说》里已经很详尽了,不在累赘重复。
 
结论:
  
易筋经行动要领(口述者原话) 意守丹田,松劲入功,精神内守, 刚柔互复,呼吸导引,循行周天 栓意马,锁心猿 吞津咽玉 舌架鹊桥
顶齿交 提肛会阴按长强 自连小周天 功到大周天自然成 天有日月星 人有精气神 天地人合一 得气自然成
把这个易筋总结起来
前六式属于小周天练习,自己体内的经络气
后六式属于内外合气练习
属于大周天
就这样简单
只是再次证明了----动作导引可以通大小周天
应该是所有周天修为中最唯物最直观的一种
动作周天  做动作通周天
仍然和真阳之火一样 建立在肾上
这个功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疏通肝脾,畅通胆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