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养生禅一八段锦
养生禅一八段锦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882
  • 关注人气:73,6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身体写成的书法---观罗汉拳有感(zhuan)

(2009-10-08 21:47:15)
标签:

书法

罗汉拳

节律

怀素

少林

杂谈

分类:

    书法的工具是毛笔,毛笔之用是运指与运腕。然而用身体如何写成书法?有谁见过用整个身体书写并形成的书法?

我见过。那是多次欣赏少林罗汉拳之后在头脑中形成的整体印象,与书法作品相联系而产生的奇特想法。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联想,能否成立,还有待识者的斧正。

一般来讲,书法作品只能是静态的,是一幅字的艺术化呈现,更确切地说,是书法家的生命律动通过笔迹线条的展现。离开了线条,就无所谓书法;而线条,正是书法家生命力的奔涌,是书家内心世界的流露,其中就包括意志、情绪、境界和人品等的展现。

但是,书法也许不限于笔墨,线条也许不限于纸上的墨迹,书法作品也许不仅限于纸媒或碑刻。同样,它也可以通过身体运动而在空间中呈显出与书法类似的艺术构象。西方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意思是,音乐也是一门造型艺术,只不过它的造型是通过在时间中延续的意象而呈显的,没有想象力,你就无法领略这种在空间中流动的建筑之美。

 那么用身体写成的书法是否也能如此?那线条和字的间架结构,是通过武术大师的身体运动的造型,在空间时间中流动而造像,而形成的与书法艺术神似的艺术?

 武术与书法的关系就是如此。我在长期观摩和习练少林罗汉拳时所产生的印象,与书法艺术可以说异曲同工。欣赏罗汉拳,使我从中看到了中国武术和书法艺术之间的诸多同构性。

 中国武术有许多优秀拳种。但是不管是那一种拳术,那一种套路,几乎都有美中不足,都无法使我爱的陶醉,爱的痴迷。唯有在见过少林罗汉拳后才有了这种感觉,才真正领略了完整的拳术和书法艺术之间竟然也能完全神似。

罗汉拳,是多少代少林高僧的心血结晶,那绝对是武术套路的精华。一般少林拳属于外家,但罗汉拳不然,它也属于内家拳,讲究内外兼修。它既具有刚猛凌厉的特点,又具有含蓄内敛的意蕴,它不似长拳那样动作规范,整齐划一,节奏一律;也不像太极拳那样,一味缓慢,被通俗化为柔软体操。而少林罗汉拳,却变化莫测、虚实相兼、刚柔相济,动静相谐,无论是拳架结构的变化,还是不同招式之间的衔接,都令人想起一幅绝妙的行草,而回味无穷。

少林罗汉拳(一路),其拳式风格讲究“大如虎,小如鼠,轻如棉,重如铁”,既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又有缩身的造型;既有长拳的舒展奔放,又具有内家拳的内敛含蓄;既具有闪电般的速度,又具有长时间凝固在空间中的优美造型。此外它还具有许多缩身的造型,即“罗汉睡觉”、“罗汉坐地睡”等,少林武僧,创编出如此高妙的拳法套路,真了不起。

如果我们可以把长拳理解为书法中的正楷的话,那么少林罗汉拳就犹如行草。行草之美,在于不仅字的大小有着丰富的变化,运笔线条的轻重疾徐、快慢节奏有变化;而且章法在整体上也有疏密得宜之妙。

这完全类似于少林罗汉拳。它的拳架结构以及整个套路的风格变化丰富,完全可以和书法艺术比美。它的招式拳架,有的舒展大方,有的缩身如鼠;有的似急风暴雨、快如闪电;也有在空间中凝固的优美造型。而在它们之间的衔接,又是通过似乎不那么规范、细细品味又十分严谨的纵跳和双臂轮劈等动作来实现,而连成一个整体。其设计,真是匠心独具。至少我辈还看不出套路里有什么破绽。

 如此严密的武术套路,本身就是艺术。如果说它是书法,那么它就是用人体的运动在空间中的动态造型而形成的“流动建筑”。因为,书法是生命力运行的轨迹,而武术演练,则是通过整个身体,包括拳、掌、腿、肘、头等身体运动产生的轨迹和空间造像,而呈现的无纸书法。

 书法讲究韵律美。一是字的大小体现出节律。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种平平正正、整齐划一的字的堆砌,就不是书,而是算盘子了。这有些类似于初学入门的长拳。清代书家王澍说的好:“结字须令整体中有参差,方免字如算子之病”。拳架结构大小的变化,正体现在罗汉拳“大如虎,小如鼠”之上。二是落笔轻重体现出节律,轻重要有变化。孙过庭在《书谱》上说,“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这与罗汉拳的“轻如棉,重如铁”也是一致的。三是运笔的虚实与快慢体现出节律。书法有实笔,“力透纸背”;也须有虚笔,虚实相生。这和罗汉拳的风格也很相似。尤其第二段中一式“海底捞月”,那种内劲的爆发,给人以强力震撼之感。至于运笔的快慢变化,体现在罗汉拳中也很明显。罗汉拳快如闪电之处,体现在第一段进步连环三掌,以及第二段退步三掌,那都是动作极快的。初学者,很难达到速度要求。这种闪电般的行拳速度,如果是一味求快,那就不是艺术了。只有与静止在某一造型上的动作连贯起来,才能体现快慢的节律。这在书法上也有讲究。行笔的快慢节律,欧阳询说“字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虞世南认为“太缓则无筋,太急而无骨”,都是说快慢要有节律。而王羲之则主张“每书欲十迟五急”,但都是体现快慢之间要有节律的。

其实,欣赏少林罗汉拳之后,令人感到是在用人体写成的书法,还有许多语言难以表述之处。我相信,各门艺术都是相通的。怀素的草书是否也得益于拳法的启发,我不得而知。但怀素也是和尚,习武当是僧人的基本日课。武术和书法艺术之间的微妙关系,不是一篇短文就能说透的,甚至也许会文不对题,引起许多异议。但无论如何,我的这种感受和想法还是写出来了,以此就教于高明之家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少林高僧墨宝
后一篇:内功经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