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伤科溯源粗论
(2009-08-06 00:21:21)
标签:
宗教
伤科
中国佛教
方药
达摩
少林
杂谈
|
分类:
三界外
|
当炎黄始祖以圣哲者的智慧开创灿烂的华夏民族先河之时,医学的起源便与狩猎斗兽,渔捞涉水,架木巢居,乃至日益增多的物质生产活动紧密相伴不断发展,因此伤科自然成为中医学的先驱。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初期缓慢地流传。南北朝时,趋于繁荣,佛教学派涌现。佛家寺字古称“寺刹”、“梵刹”、“僧刹”、“兰若”等,大多建在深山野岭,或郊外山庄。如唐杜甫诗曰:“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丹青多有“深山藏古寺”的画题,有的凿石窟为寺。可见生活环境险劣,僧侣在与大自然搏斗中易造成创伤,生活艰苦,且要苦修行,健身护寺,练功习武,拳打脚踢,难免受伤,自行救护,自摸自捏,寻医辨药,因此产生佛家伤科。魏晋南北朝时,僧侣中己有名医,晋岭南僧医支法存善疗脚气,撰著《申苏方》5卷(己佚),内容涉及内、外、儿各科。南朝宋齐竺潜(法深)(公元285-374年精于医,著(僧深药方)或称《深师方》30卷(己佚),部分幸存于《外台秘要》和《医心方》,其中有不少伤科方药。《深师方》记载了“疗从高坠下伤内”蓄血方,“疗堕落瘀血”汤方,“疗折腕伤筋骨”膏方,磋跌仆绝“急救方药”,“预备金疮”散方等,是中国佛教医学中最早记载骨折、筋伤、内伤、金疮的方书,标志着中国佛教伤科的产生。中国佛教经4-5世纪的流传后,隋唐是中国佛教鼎盛时期,大量翻译佛典。隋代僧医梅师,号文梅,撰著《梅师方》和《梅师集验方》(己佚),其内容于后世医著《证类本草》、《医垒元戒》、《伤科汇纂》等可见其斑。《梅师方》载有治从高坠下、伤损筋骨、疗金创作痛及出血方药,载有治疗因疮中风、牙关紧禁、腰脊反张、四肢强直以“破伤风”,及治疗动物咬伤。由此可知佛家伤科已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公元495年,印度僧人跋陀前来嵩山落迹传教,因而敕建少林寺。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达摩到嵩山传授禅宗,自立佛派大乘教,他面壁9年,静坐修禅,久之僧徒们肌肉衰弛易倦,关节僵硬不利,再加上深山中常有毒蛇猛兽袭击,达摩为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便依据虎跃猴攀鸟飞蛇行等动作,编制了达摩十八手和心意拳,旨在健身和防身。此外还遗有《诸导气诀》和《易筋经》、《洗髓经》传世;虽然称不上武术,但是为少林武术形成奠定的基础。隋末,少林寺武僧昙宗、志操、惠炀等13位协助秦王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唐初昙宗和尚被封为大将军,其他12和尚则“危时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少林寺受到感惠,僧徒达到两千余人,拥有武艺高强的精兵500多人,这样便将军阵兵法,兵器带进了寺院,开创了少林寺武术的新时期,“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历代高僧大都法、武、医兼通,效国利民,名闻于世”(《少林寺秘方集锦》),昙宗、惠炀善于伤科医术,开创了少林武术伤科。少林伤科于明清得到大发展,形成少林伤科学派。当时少林寺是世界上少有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清康熙帝为寺山门匾额御笔书名,名僧圆寂火化,并筑塔保存骨灰,现存骨灰塔,称为塔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