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武术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标签:
伤科中医药文化武术中医学蔺道人少林杂谈 |
分类: 三界外 |
http://www.taiji.net.cn/lilun/UploadFiles_6069/200810/2008102908300169.jpg
禅宗祖庭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太极拳圣地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少林武术和太极拳创造了灿烂的武术文化,它们和中医药文化互相依存,交相辉映。下面特以少林伤科为例,探讨一下武术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武术的格斗,必然导致人体的创伤,因此武术与医学犹如一对孪生姐妹,武术伤科就这样从武术和医学当中派生出来。比如疾病的“疾”字,就象征带有箭伤而卧床之意。
武术与中医的产生和形成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发展完善。二者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伤科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里的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思想,同样也贯穿在武术文化当中。中国武术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少林功夫与少林寺特殊的佛教文化环境及1500多年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武术体系。从而为少林伤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医伤科的发展过程中,在明代以前专著并不多见。我国伤科学第一部专著是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此书虽不足2万字,却详细记载了开放创口处理法,提出麻醉下手法整复和切开复位方法,手法要领简明扼要,又汇编了整体调治概要和分阶段采用的40余首有效方剂。元代危亦林发展了隋唐时期的伤科治疗方法,著《世医得效方》,总结了有关治伤手法与方剂,发明了“杵撑法”和“架梯法”两种复位方法。对中医伤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明代薛已著《正体类要》一书,阐述了治伤原则,并记述了80余则医案和数十首方剂。至明清时期,我国骨伤科发展进入鼎盛阶段,伤科著述骤增,逐渐形成我国伤科史上两大学术流派。一派受薛已影响,强调八纲、脏腑辨证,倡导补气血、益肝肾,被称为薛已平补派。一派从远异真人之说,以经络穴位为诊疗依据,循穴治伤,称为少林伤科学派。少林伤科学派以明嘉靖年间,异远真人搜集整理的《跌损妙方》为代表作。明以前,医家治疗跌打损伤均是按照身体大致部位及损伤程度用药,自异远真人开始形成了按经络辨证,按穴位治伤的理论体系。可以看出,少林伤科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采纳中医相关学科精华,完善其治疗手段。既注重按穴论治,又博采各科治疗之长,形成独到的特色。
不仅如此,少林伤科和少林医学还深受佛学的影响。传入中国的佛学自魏晋以后广为流行,迅速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为中国所固有的文化融合与吸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佛学东渐必然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医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佛学与中国老庄哲学、魏晋玄学相结合,形成了禅宗,强调“明心见性”,即强调直观领悟;而中医学崇尚“天人合一”,用直觉来把握世界,感悟生命,诊治过程中强调直观外推和内向反思,也就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受外表某些症状的影响,找出疾病的本质,也是一个悟的过程。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直觉体验不谋而合,因此,思想上禅和医可以互相溶通。早在南朝宋齐时代,释深道人所著《僧源药方》便有关于跌打伤损之处方用药,是中国佛教医学首论骨伤疾患之方书。僧深还撰有《梅师方》、《梅师集验方》载论骨伤颇多。至唐代会昌年间,蔺道人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佛家骨伤流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蔺氏传人彭叟以《理伤续断方》所载方药疗病,屡治屡验,活人甚众。从元代医书中也可以看出蔺氏的学术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几乎全部载录了《理伤续断方》中治法的内容和一半以上的方药。这一脉相承的骨伤疗法,人们称之为中国佛家伤科学。所谓少林伤科学派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少林伤科学派就是佛家伤科学的延续。其代表人物就是明代的异远真人及其传人。
综上所述,少林伤科以中医学的大背景为基础,继承了佛家伤科学的特色,以经络气血传输为理论依据,以脏腑经络、穴道部位为辨伤基础,以独特的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方、点穴疗法及正骨夹缚为治疗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它既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反过来又推动了中医学,特别是中医伤科学的发展。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