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原文化的发展史,就是华夏文明史的缩影

(2009-08-04 14:32:10)
标签:

中原文化

太昊伏羲氏

宛丘

夏启

河南

分类: 三界外

 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xin_0203040608281872104513.jpg

      当今尚健在的著名学者文怀沙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说:“知河南才能知中国,尊重河南就是尊重中国。”这是在提到他主编的《四部文明》(《商周文明》、《秦汉文明》、《魏晋南北朝文明》、《隋唐文明》)时说的话。他说:“其中的商文明其实就是河南文明,其他文明也和河南密不可分。知河南才能知中国,尊重河南就是尊重中国。”(见2008.1.21大河报)

    中原文化的发展史,就是华夏文明史的缩影。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在华夏文明发展的每个阶段,一直是核心区域。中国最繁荣的史前文化,最早的国家政权(禹州因大禹治水有功,册封于此而得名,其子夏启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故有“华夏第一都”之称)、最早最发达的青铜冶铁技术(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一件玉柄铁剑,经鉴定,其铁剑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在郑州发现两处商代青铜铸造作坊,一在南关,一在河南饭店)、最早的文字、玄妙幽深的道教文化(老子、庄子)及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的汉语佛教文化(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即公元68年的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寺院,称“释源”、“祖庭”)等等,均发生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仰韶文化遗址、河图洛书、郑州商城、安阳殷虚、汉魏隋唐洛阳城及龙门石窟、大运河遗址、华商始祖王亥故里及火神台(火祖燧人氏陵)在商丘、北宋东京城及少林寺等珍贵文化遗迹,均是中原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

    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最早发迹形成于大中原地区,缔造华夏族是主宰中原的炎黄二帝族团,于是炎黄二帝就成为亿万华人尊崇的中华人文始祖。中国人的姓氏教以千计,绝大多数都追溯到炎黄二帝,一百个大姓,百分之七八十的祖根,或其中一支祖根都源于河南。如:中华第一大姓李姓源于鹿邑,占全国人口的7、38%,陈姓源于淮阳(古陈国),占全国人口的4、63%,郑姓源于荥阳,林姓源于林州(安阳林县)等。所以人们把中原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成千上万的海内外华人纷纷到中原寻根问祖,司马迁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就是说河南是夏商周三代定都的地方。在中国早期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和形成都是在河南完成的,中国人的祖先从河南走出,散落到世界各地。故称中国人的故乡在河南。俗话说:“木本乎根,人本乎祖。”对民族共同先祖的认定是关系到民族血脉延续的大事。民族先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表现。

    古人常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古代中原多处被定为国都。几千年的国都文化在中原地区扎根最深、影响最大,一次次在中原建都后更激发了中原的繁荣发展,形成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风采。因为国都是每个王朝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的标志。

    早自三皇五帝的“五帝”时代开始,中原便是国都所在地。如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建都在宛丘(今淮阳),这在多部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竹书纪年·前编》载:“太昊庖牺氏,以木德王,为风性,元年即位,都宛丘。”《五帝纪》:“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以木德继天而王,都宛丘。”《路史·太昊纪》载:“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等等。黄帝建都有熊在新郑,颛顼建都帝丘在濮阳,帝喾建都亳在郑州(尧建都平阳在山西临汾,舜建都薄坂在山西永济,属大中原)。进入夏商周三代,禹建都阳城在登封,太康、仲康建都斟鄩(xún)在巩义,夏桀建都在偃师,夏代第一个国君夏启建都在禹州(禹县),据最新考古调查:夏代开国之君夏启建都新密市新砦(见2008.10.31郑州晚报)。商汤建都亳在郑州和偃师(二京制),盘庚迁都殷在安阳,西周建都丰、镐在西安,称崇周,陪都洛阳称成周,东周建都在洛阳。西汉建都长安即西安,东汉在洛阳,曹魏、西晋、北魏都在洛阳,北齐也建都在洛阳。隋朝以长安、洛阳为都,唐也以长安、洛阳为都(含武周,称神都洛阳),后梁、后唐、后晋也建都在洛阳,共十几个朝代。北宋建都汴京在开封。还有一些短命的王朝分别建都在洛阳、开封、安阳等地。中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南宋之后,虽然中原失去了帝都的威风,但王气犹存,四五千年的帝都文化在中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