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运动后,烦恼一扫而光,眼界变得很开阔,思维清晰,整个人焕然一新,浑身充满干劲,为什么会这样呢?美国医学界的最新一项研究揭示,运动不仅令人体格健康,还有利于人的精神卫生,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首先VGF基因抗抑郁:运动除了能激发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力外,还可以令人心情愉快,从而有效抗击抑郁。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运动抗抑郁背后的原理,原来,这要归功于大脑内名叫VGF的基因。研究人员通过对运动过的小鼠大脑和静止不动的小鼠大脑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一个叫VGF的基因在运动过的小鼠大脑中格外活跃,而在没有运动的小鼠大脑中则不活跃。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VGF发挥作用时会在小鼠大脑中产生强劲的抗抑郁反应。而人为使小鼠大脑神经细胞中的VGF基因产生变异或缺失,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一研究提供了揭示运动抗击抑郁原理的直接证据。
其次内啡肽功不可没: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不好,到操场上跑几圈,心情就会有所改变。这是偶然的吗?对于这种现象,美国心理学家马尔曼作了研究,结果发现:人在运动后,焦虑、抑郁的水平显著下降,而愉快程度则会显著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相对于这种短期效应,长期参加锻炼的人其快乐程度和不参加或不坚持参加锻炼的人相比,也有明显的数据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呢?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说:“运动让人放松,运动使人快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运动对于人的情绪具有良好的调节功能。在运动过程中,个体的很多能量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了,因此,分配到负面情绪的能量相对就少了。”同时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一种名为内啡肽的物质,人心情的好坏,同大脑内分泌出来的内啡肽的多少相关。运动可以刺激内啡肽的分泌,使内啡肽的分泌增多,在内腓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内啡肽因此也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甚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
但是并非所有的运动都可以产生这种效果,内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时间,才能使它分泌出来,现在一般认为,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比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等,运动30分钟以上才能刺激内啡肽的分泌。缓慢的散步并不能达到上述效果,但散步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舒缓郁闷或紧张情绪,达到减轻抑郁的效果。
内啡肽同吗啡的作用比较相似,所以常常被人称之为人体内部的毒品,都会使人感到特别舒服、特别愉快,因此运动也会使人上瘾,人们享受运动后舒服、放松的状态,如果一段时间不运动,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但运动的成瘾与毒品的成瘾不一样,这种成瘾是一种比较健康的,比较好的成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