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hod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Promoting Massage Subject Development
禅一Chanyi
摘要:从古代《按摩经》等文献,现代中医推拿临床实践,论述了传统武术功法对提高推拿工作者整体体质和素质及局部力度,并丰富推拿具体手法的作用。认为练习传统武术功法对中医推拿学科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method of martial arts on improving
massage doctor s constitutional diathesis, power and adding massage
specific manipulation. It was thought that practicing method of
martial arts has the promotion to develop massage subject.
关键词:武术功法;中医推拿;学科发展
Key words:Method of martial arts; Massage; Subjec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44.1 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 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2-6839(2007)01-0025-03
推拿又叫按摩,名异而实同,在当今普通人的理解上,按摩主要应用于保健与疲劳放松;而推拿则更多停留于医学治疗上。其实,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独有的按摩技法,中医推拿之所以名闻全球,讲究功法是她的特色之一,而传统武术功法对中医推拿学科的促进作用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习练中国传统武术功法可以有效的增强推拿临床工作者的体能,有效发挥手法技能,提高推拿治疗效果。推拿工作者必须有出众武术功夫的反映早在《灵枢·官能篇》中就有记载:“爪苦手毒……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文中所描述的手法功夫令人咋舌(因龟常在古人建造房屋时被置于顶梁柱之下,历数年而不死),这段文字提出的功夫测试方法可能是推拿功法的最初形式。后来推拿医师的练功已成传统,在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所记载。明清时期,中国武术派别林立,武术开始系统化理论化,武术特有的练功方法与中医推拿学科结合形成推拿练功学,一些推拿有志之士在众多练功方法中进行筛选,将其中能够显著增强推拿工作者体质与素质,增加腰腿臂腕指力的几种功法结合起来,形成推拿功法的前身推拿练功。1980
年代末,推拿功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
传统武术功法对中医推拿学科的促进作用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从文献角度分析:形成文字的推拿学专著在清以前比较稀少,清以后也是寥若晨星。《按摩经》作者不详,成书于清康熙三年(1664)以前,嘉庆二十三年(1817)又有人作了整理补充,本书为现存较早的成人推拿著作,理论与手法均别具一格。卢亚丽认为书中的二十四势手法或与武术著作《秘授跌打抓拿法》功法名称相似,可为探讨按摩与武术的关系提供线索与依据。《一指禅推拿说明书》作者黄汉如,其书中强调一指禅推拿流派医师须练外功与内功。《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1993赵熙的外孙赵寿毛《赵氏祖传针灸按摩传真》其第五卷按摩点穴暨太极内功对十大手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挥,并增加了点穴疗法,太极拳和气功等内容。《易筋经》一指禅推拿流派以及揉腹法,捏筋拍打疗法,点穴疗法与此书有关,其功法为近代推拿练功的主要功法之一,李鸿法1987年对此书作了较详细的考证。认为非达摩所创,是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天台紫凝道人托作。书中认为少林与达摩无关,明以前,无有关记载与传说,有了《易筋经》之后,才有达摩所创之说。文章中说明了《易筋经》中的揉法和打法以及有关气功导引,静功,八段锦在推拿中的价值。由于种种原因,关于中国传统武术对中医推拿学科的促进作用形成文字记载的很少,但从以上几本书中我们还是可以窥得一些端倪。其次是通过练习一些传统武术功法来提高推拿工作者的整体体质和素质,常用功法主要有少林内功、易筋经、调气功、推手等调气筑基功,以调身、调心、调息锻炼为主,要求练功者思维集中,有意识的自然呼吸,调整到适应自身情况的某种有规律的相。比如:少林内功源于武术强身的基本练功法。由于练功后增劲明显,强身健体作用大,后为中医推拿流派所采用,经历代相传,形成一套以静力性下肢裆式练习为主,结合上肢动作的练功方法,是推拿功法主要功种之一。静力性下肢裆式为主的推拿功法锻炼,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耐力体能观点的提出和心率变化量与下肢裆式练习时间线形关系的发现,初步动摇了现代体育界只有动力性运动训练(跑步、游泳等)才能提高人体有氧耐力的传统观点。少林内功有别于其他练功方法的主要方面在于:不太强调吐纳与意守,而讲究蓄劲于指端,以力贯气,所谓练气不见气,以力带气,气贯四肢,因此强调下实上虚,着重锻炼下肢霸力和上肢灵活性,要求上身正下,含胸拔背,脚尖内扣,足跟踏实,十趾抓地,上肢运动时,凝劲于肩肘腕指,呼吸自然,达到外紧内松的境地。易筋经是传统强身健体功法,计有十二式,明末有张氏辑本,清·潘蔚将十二式收入《卫生要术》,1881年由王祖源重修更名为《内功图说》。所谓易筋就是通过练功改变和强壮筋骨、调整脏腑功能。一指禅推拿流派以此为主要练功法,国内流传甚广。推手:古称谓“打手”、“揉手”,是两人徒手相搭互相缠绕伸缩作圆形屈伸粘随的运动。在中国武术很多派别上都有显示,例如白鹤、五祖、形意、大成等,但最有代表性的是传统太极推手。练习时,要求身体身法、手法步法连贯,意气相随,尤其是推手锻炼可明显增强两上肢的耐力、灵活性、力量、听劲,对推拿手法的学习和运用有很大益处。
再次是在全身功法的基础上进行局部锻炼,例如习练大力鹰爪功,大力金刚掌,铁桥功,铁指功等,训练手段有:点石功为硬功,属阳刚之劲;拔山功为硬功,属阴柔之劲;卧虎功等徒手练法;拉大弓,举石锁,拈花功等器械训练法。现代则可以运用古代训练原理,使用现代科技工具进行锻炼,传统武术功法训练的特点是循序渐进,心意气相合,亦即外部肌肉骨骼的锻炼与内部意识和呼吸相配合。使手法蕴含内劲,刚柔相济,形成绝无仅有的特色。
再次是在养生康复方面,采用易筋经、少林内功、五禽戏等功法及自我保健手法、导引术、气功可达到阴平阳秘的境界。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是中华武术与中华医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武术非常重视气功的应用,不论是少林派还是武当派,在练拳过程中,都要求“吞吐导引”、“气沉丹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就是指气功而言。气功之气,经现代科学实验研究证实,可促使脑细胞的电磁活动产生变化,可改变脑电波频率,可改变皮肤电阻和温度,可变化人体的血压等。病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功
法锻炼,可以巩固疗效,恢复肢体关节的功能,加速机体康复。例如近代武术泰斗,第一届全国武术副主席,上海中医学会理事王子平就积极主张医疗与体育相结合,积极倡导手法配合练功,创编《祛病延年二十式》,在二十年中,几十万人练过这套保健功,在预防和治疗颈肩腰腿痛等慢性病当中,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最后是丰富了推拿手法的内容,其中富有特色的就是点穴疗法,点穴分武功点穴和医学点穴。武功点穴因为要致人死伤故多是逆经点穴,主要是壅塞气血运行,打破人体的生理动态平衡使机体丧失正常活动能力。医学点穴则已作为一种医疗手段是顺经点穴,运元气通达经脉,聚元气而贯注形表,理经脉以调经气,点经穴以和血脉。可贯营卫而消壅滞,输布气血而化瘀阻。两者目的和作用不同,但理论基础和采用的穴位基本是相同的。医者用点穴法对准患者的病伤部位,进行适度的点、叩、揉、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阴阳平衡,散瘀消积,促进血液循环和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和增进各组织的功能,达到预防疾病和延长寿命的目的。点穴手法是在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的医疗原则下创造出的治病有效手法。以少林点穴术为例分点摸、点打、点揉和点划四种手法。点摸(即补法):医者用手的食指或并用食、中、无名三指,在患者病灶部位和有关穴位上轻轻点摸。手法以摸为主,逐渐用至中力,切勿用力过重。轻者,则医者用手指轻轻点摸,仅感触到患者穴位的皮肤表层,就象幼雀捉食一样。点摸穴位,每分钟40~45点,起指要滑,落指要轻。点摸5
min后,逐渐力达中度,即医者指点到穴,感到触及穴表皮下肉层为度,每分钟约60点,依法点摸3~5 min,若体质稍好者,可点摸6~10
min;点打(点法):医者用中指以较重的手法点打患者的有关穴位。不但用力大,而且速度也要快。点打时,中指所用之力由中度到重度,由慢到快。选准穴位后,医者用中指对准穴位,先轻揉片刻,然后靠中指关节的弹曲力,连续点打穴位。一般每分钟55~65发。中指离穴时,先向上崩起,次向下弹滑,再向左撩,后向右拨,此为一轮。依次类推,不可杂乱。点打法适于体壮和急性病者;点揉法(即温法):医者用中指对准穴位,先以中度力点2~3下,然后由左向右揉3~5秒钟,起指离穴,此为一发,再以上法连续点揉5~10发,每分钟约点揉50~55发。点揉法适于风湿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点划法(即清法):医者用中指先点按患者的有关穴位,然后以食、无名指辅助中指,由穴中点上推下划三至五下,再向左次向右横划两下,此为一发。其用力由中度到重度,以指感触皮下肉层为度。其速度由慢到快,每分钟约点划35~50发。此法适于局部红肿、疼痛和热症疾患,一般每一日施术1次,7次为1疗程。
推拿功法40年来发展飞速,其原因主要是走职业化道路、保留传统功法特色、吸收现代运动知识。推拿功法主要是中国传统功法,用于增强推拿医师的专业体能,有明确职业培养目标,这在国内外是绝无仅有的。中医学认为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在人体体表输注出入的部位。推拿与针灸虽都是通过穴位刺激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穴位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施术方式不同,因此取穴方法也有差异。针灸须刺入人体一定的深度才能得气。然而,推拿同样取穴就难以透入深层。为了使患者接受治疗时能取得一定的酸胀感应,就要使手法具备一定的深透性。中医推拿手法理论认为,手法操作要有力、持久、均匀、柔和才能达到深透的效果。1982年,王国才等应用应变电阻测量技术,研制成功TDZ型推拿动态测试仪,开创对推拿手法三维矢量动态测试阶段。以后用该仪器对一些名老推拿中医(基本上都习练过传统武术功法)的一指禅推法、内功平推法和点穴法等进行了曲线图形分析证明:推拿手法要作用到深部感受器才能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这些老中医手法尽管在人体体表操作,其动力变化可传递到体表和深部组织,引起组织应力的变化。上海中医药大学严隽陶等在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推拿手法深透性和组织作用机制研究》实验中发现手法压力在皮下脂肪匀质结构和肌肉组织多相结构的分布形式不同,提示肌肉组织的封闭筋膜间隔结构是推拿手法深透性的组织学因素。实验证明:肌张力是影响手法深透性的生物学因素,肌紧张降低了对手法的深透性,生理状态下的基础肌紧张最有利于手法力深透;手法的动力形式是影响手法深透性的力学因素,低频震动的手法力有利于深透到较深的组织。本课题小组曾经临床观察了50例初学推拿者和没经过功法训练的推拿人员,发现三个不足影响疗效,其一是手法频率不均匀;其二是手法力度大小不均匀;其三是病人自觉手法的深透性较差。以上现代科技资料表明:功法的训练与否和功法训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手法治疗的效果。
通过严格武术功法训练的推拿大夫外形与常人无异,但治疗疾病时手法灵巧而有力量,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外形如山间蝴蝶轻盈婀娜,病人或如闲庭信步或如刀劈斧砍(病人感受是由不同的疾病和疾病的深浅决定的),疾患应指冰释。许多武医兼修的大师们,运用手法给病人治病简直就像从事一项雕刻艺术,丝毫没有吃力和疲乏之感,病人多年未解决的苦痛谈笑间灰飞烟灭,令人叹为观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