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皇宫中的中药茶
(2009-07-06 17:06:33)
标签:
养生保健代茶饮药茶姚宝生北京杂谈 |
分类: 医 |
漫议清宫中药代茶饮
摘要:中药代茶饮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茶和中药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是将茶叶或其他植物的根、茎、叶、花以沸水冲泡或煎水饮用,以达到养生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是无数医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不仅受到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的信赖,更受到清宫皇室的重视,并且在清宫医学中达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清宫
中药代茶饮即药茶,又称茶剂,指用中草药与茶叶配用,或以中草药(单味或复方)根据需要加工成粗末或细末,采取沸水冲泡或者加水煎煮取汁,然后像喝茶一样不拘时侯频频饮用。组成药茶的药物主要有茶叶和一些芳香性植物以及一些经冲泡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的轻灵药物,如一些花,叶以及质轻的根茎,果实的鲜品和干品均为药茶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茶饮乍看似乎与中医的普通煎剂无异,实则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普通煎剂的煎煮时间相对较长,多为一日2服或3服,或者顿服,一般不用代茶饮之法,并且煎剂不宜直接冲泡饮用。在古籍里,在民间,在宫廷中,以药代茶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具有简单、方便、有效的特点,在祖国医药学中独辟蹊径,在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中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我国应用中药代茶饮也就是药茶的最早记载出自三国时期张揖所著的《广雅》,其书记载在西汉以前人们在采摘茶叶后,将其做成茶饼,煮饮时先将茶饼烤成赤色,捣末置于瓷器内,加入沸水,外加葱姜桔,这样制成的茶饮可以醒酒助神。梁·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有“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有好茗,饮之宜人,凡所饮物,有茗及木叶,天门冬苗,菝契叶,皆宜人”之言,这大概是最早以别物代茶饮的记录。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其所著的《外台秘要》第三十一卷载有“代茶新饮方”一节,详细记述了药茶的制作,使用方法和主治疾病。【5】到了宋朝,由朝廷组织编纂的《太平圣惠方》中首次记载“药茶”一词。元朝太医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一书中就有中药代茶饮的内容,指出“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明初由朱棣等人编修的大型方书《普济方》在食治门中专辟“药茶”一篇,并阐述了适应症和饮用方法,初步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标志着中医代茶饮发展趋于成熟。有清一代中药代茶饮进一步丰富提高,更臻于完善。
中药代茶饮发展至此,以其独特的防病治病作用不仅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且也得到了宫廷皇室的青睐,这是中药代茶饮的蓬勃发展阶段。比如恭亲王府内夏季采摘鲜嫩的灯心草叶和竹叶,像茶叶一样泡在白开水中。灯心草性寒味淡,降心火,清肺热;竹叶有祛烦热,利肛肠的功效。【6】据清宫医疗档案记载:慈禧太后曾因肝肾有火,肺经风热,导致上腭咽喉作痛,御医姚宝生议用“清热代茶饮”(鲜青果、鲜芦根)清泄肺胃之热,生津利咽。代茶频频饮啜,使药液湿润于咽喉部,再缓慢咽下,有助于在咽部产生药效,多次反复,可使药物在咽喉部作用较为持久。【7】代茶饮可以根据病情需要辨证组方,随症加减,体现了针对性强,灵活度大的显著特色。暑邪的致病特点为易扰心神,易于伤津耗气并且多见暑湿夹杂。炎炎酷夏,清代皇帝及后妃们不仅到景色优美,具有独特魅力的夏宫——热河行宫避暑,而且也把祛暑类的代茶饮作为日常起居的防治手段之一。如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一日琳贵妃脉案记载了琳贵妃服用生津代茶饮进行调服,此方中的沙参、麦冬益气生津,竹茹清热除烦,益元散是六一散加辰砂,不仅清热利湿,而且镇心安神,诸药配合达到益气祛暑,养阴生津的功效。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十六日慈禧脉案:御医姚宝生认为慈禧肝胃有火,湿热未清,拟方:“金银花三钱,白扁豆四钱,竹叶捲心二钱,莲子心一钱,鲜藕五片,水煎代茶。”方中白扁豆健脾益气,淡渗利湿;金银花清热解毒,辛凉散热;竹叶,莲子心清热除烦,鲜藕生津止渴,诸药配伍以取益气祛暑,清热利湿之效。【7】慈禧太后一天两次正餐,还有两次小吃,不喜欢素食,偏爱荤菜。她食量很大,除荤素菜外,还要喝大米、小米、粳米等各色米煮成的各种粥品,另外还喜好进食蜜饯,各种面食点心等。慈禧太后终日与膏粱厚味为伍,饮食也不注意节制,少于体力活动,又忧虑于国事,极易伤及脾胃中土。因此宫中御医以消食化积药物为主,佐以健脾和胃之品,组成代茶饮方。御医姚宝生为慈禧拟方加味焦三仙饮:焦三仙各六钱,橘红二片。三仙用量之大意在消积导滞,橘红苦辛温,功能燥湿化痰,消食宽中,尚可止咳。【7】《主子等位用药底簿》记载光绪十九年八月初二敦宜皇贵妃清热化湿代茶饮二分:清肝胆湿热用灸香附和甘菊。灸香附行气解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甘菊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清肺化痰用桑叶、陈皮、半夏和竹茹。桑叶和竹茹皆甘寒,可清肺热。前者泄肺平喘,用于肺热喘咳;后者善清肺胃胆三经之热而化痰,常用于治肺热咳嗽。陈皮和半夏皆辛温,归脾肺经,可燥湿化痰。【8】光绪十八年十月初五日庄守和请得:(隆裕)皇后脉息和平,诸症俱好,惟肺胃稍有欠和,今用和胃代茶饮调理,水煎随意代茶。【8】由此可见代茶饮已成为清宫皇室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代茶饮由汉代始至今已有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家和养生家的应用、发挥和完善,代茶饮已经成为防病治病与养生保健的一种特色手段。代茶饮不仅是茶文化的衍生与发展,也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历史缩影和见证。它既为研究了解茶文化及中医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研究开发利用历代的代茶饮方和新的代茶饮方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陈光.清末王府宴客、饮食研究.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9
【7】陈可冀.清宫代茶饮精华.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94,21,87,82
【8】恽丽梅.晚清后妃用药与医疗保健考.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暨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60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