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金刚经慢慢说

(2009-06-29 16:44:22)
标签:

宗教

金刚经

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

如来

大丘

文化

分类:
一、关于佛的饮食起居
《金刚经》起先一段话,都是记载了佛的日常生活,“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从这里可以看出,佛与常人一样,在规定吃饭的时间内吃饭,只是佛每天都要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这里的“着衣”,也就是穿戴整齐的意思。因为佛终究是佛,而不是乞丐,故意穿着破烂,以图得到别人的同情而获得“布施”。另外,可以看出佛十分讲究卫生,生活也十分有规律。每当饭吃好后,一定要收拾衣裳和食钵,并且洗手洗脚,才坐到自己位子上。
在这段文字中,特别提到一点,就是“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就是说不论贫富贵贱,挨家挨户地乞食过去,城中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向佛“布施”的机会,这是完全平等的。后世的和尚大约是继承佛祖的习气,大约以为“乞食”这叫法不太好听,故另美称之为“化斋”,如果募捐钱财建造寺院或举办什么佛教活动,则称之为“化缘”。这又另当别论了
城中居民真可谓芸芸“众生”,他们的食品有素食,也有荤腥,同样在他们的布施的食品中也可能有荤有素。为了“灭度”这些“众生”,佛照例应当全收全食,不应有所选择。
众所周知,荤食是指动物性食物,素食是指植物性食物。《金刚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般而灭度之”。其中“胎生”就是指哺乳动物,“卵生”指鸟类或爬行类,湿生、化生指昆虫,还包括了植物等等……“众生”应该包括自然界所有的动植物。既然植物可作为食物供人食用,则动物为什么不能作为食物供人食用?
从这里可见:佛并不刻意戒荤,从不选择。至于吃素,则是不知什么时候的后世高僧开始实行的“素食主义”,他们是化斋的,这“斋”大约就是素食的意思,你看连乞食也讲究起来,挑三拣四的,认为“杀生”为佛法之不容,只有素食才符合佛祖的意思,其实佛祖原先是没有这层意思的。
由于僧侣们这样做了,这就影响了整个佛教世界,一些善男信女们纷纷效仿,一齐吃起素来。
二、关于“布施”
布施梵文中译音为“檀”,施主梵文中译音为“檀越”。其本意或许还包括帮助别人意思,但在佛教中布施的意思要广泛得多,有所谓“财施”、“法施”、“无畏施”、“住相布施”和“不住相布施”等等。例如《金刚经》中所谓的“色布施”、“声香味触法布施”都属于“住相布施”。
布施的意思应当包括对寺庙、僧侣等与佛教有关的人和事的施舍。广义地说,可能对解决贫困、弱者等社会问题的一些物质上的帮助,类似当今社会上的“希望工程”似乎也可以归纳为此类布施。这些布施大约多为“住相布施”,意思大约是指物质上的资助,这都是有形的。那么所谓“不住相布施”就大约是指精神上的帮助,例如教育上、法律上等等帮助,那就是无形的了。
布施不是做生意,如果说期望“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样的“布施”,要想积福德,却是缘木求鱼,安能遂愿。
三、关于“佛”对自己的称谓
起初,刚诵读金刚经时,我还弄不清佛与如来之间的关系,手头又缺乏相应的资料。因为经中有“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还有“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这些都是“佛”说的原话,但每每提到“如来”或“佛”,从文义上来看,仿佛是在说另一个人的故事。而纵观是经,却又难分“我”、“佛”和“如来”。那么,究竟“佛”说的“如来”或“佛”,是谁呢?又是“佛”的什么人呢?
经再三斟酌,又苦苦思索许久,终于领悟到“佛”其实就是“如来”,“如来”其实就是“佛”。
这什么佛老是自称为“佛”、“如来”,这是因为这时的“佛”,既已经修练成为了佛的程度,早已解脱了自我,已不是常人所理喻的了,“自己”、“别人”、“你”、“我”、“他”这些称谓对佛来说已无所谓了,也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作为佛来说,当时已全然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然没有了这些“相”,当然,无所谓我,也无所谓人,无所谓众生,无所谓寿者。说“我”也罢,说“人”也罢,说“佛”也罢,说“如来”也罢,结果都一样。
况且,佛所说的“佛”,那就一定不是佛,只不过是名叫“佛”而已;佛所说的“如来”也同样不是如来,只不过名叫“如来”而已。这样的话,自称为佛或自称为如来又有什么关系呢?
民间常有“我佛如来”的称谓,现在从此经中看来应该称“我、佛、如来”才是正解。佛已悟到这个境界,还有什么不能的?
也就是说“我”等于“佛”,等于“如来”,也等于“世尊”。
四、关于“千二百五十大丘比”
一千二百五十名大丘比都是佛的弟子,沈家桢先生曾说:在《华严经》、《圆觉经》中只列了大菩萨,而不列大丘比,唯独金刚经中佛与须菩提的师徒对话中,听众只有这一千二百五十名大丘比,而没有菩萨。
其实,这些大丘比其中一定有些当时或者后来成为菩萨的,据说,当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至少已跟随释迦牟尼长达三十余年了,一个人的生命除头去尾,也不过三五十年,印度人的寿命似乎更短些,可以说这些人已经终生从事了佛教事业。那么,虽不能说人人都能立地成佛,但总有几个人能大彻大悟,成为菩萨。但这里还是统称为“大比丘”,可能有视为平等的意思,因为在佛家眼中人人平等,只要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做到“降伏其心”就可以了。
佛祖曾经说:因为其实本来就没有法,只不过名义上叫阿罗汉。如果阿罗汉作这样的念头:“我达到阿罗汉的境界了”,就成了我、人、众生、寿者之相。佛说我达到了无诤三昧的境界,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的阿罗汉。既然这样的话,什么佛、菩萨、罗汉等称谓都是多余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