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世的悲凉名士——徐庶

(2011-03-18 16:37:38)
标签:

游戏

http://s14/middle/60c9d67dt9ebdbca3576d&690



徐庶的一生可以说并不如意,用流行的词说是很悲催的一生,在这样的一生中,徐庶从任侠不羁的少年到意气风发的中年再到超然物外的老年,悲催并不总是相伴,但是演义与历史中的描述却把徐庶悲催的基调却定在了我们的意识观念里。此次三国杀武将设计大赛,有许多朋友对徐庶的技能设计做了很多完美的解释,这些解释究竟是否准确那?我们不如先来看看徐庶的故事。

 

说起徐庶,看过三国的与没看过三国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歇后语让徐庶成为了继曹操、刘备、关羽等主角之外的三国名人。要是细说起徐庶的故事,倒也真是精彩,而这种精彩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悲催的经历。

徐庶少年间游侠江湖,其实在明代以前的中国历史上,文人习武很是常见,像李白是击剑高手、陆游和辛弃疾都领导过武装,真刀真枪的上过战场。徐庶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行侠仗义,最终因为路见不平,出手杀人而逃匿。所以说,徐庶的骨子里是有一种侠义精神的,在行事上有一股正气。

徐庶逃匿后,弃武从文,隐姓埋名,遍寻名师,终于学业有成。中国历史上,班超是投笔从戎,最后成为了一位戍边大吏。而类似于徐庶弃武从文的还有魏晋时的周处,日除三害,这类人都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对于正义和自己的坚持都很执着,都有一股拧劲。成为了他们今后成功的保障。

后徐庶游学至荆州,遇到名士司马徽,司马徽建议徐庶去投奔明主,建功立业。徐庶此时正值壮年,心中正有大丈夫纵横宇内的气魄,便自荐于刘备,弹着宝剑铗,表明自己的志向。刘备很是欣赏,对徐庶百般敬重。拜为军师。此时应是徐庶人生的最高峰,从徐庶本身而言,渴望扶保明主成就大业,刘备就是他期待的明主。从外在来说,刘备待徐庶如上宾,言听计从,令徐庶的才智得到最大施展。徐庶对当时的境况很得意,鼓足了干劲准备大干一场。

而曹操闻听此事,却将徐庶的老母亲诓来。希望徐庶能够放弃刘备。这一计着实高明。徐庶若来,两全其美;若不来,也能最大程度的牵制徐庶,让他不敢尽情发挥才智。徐庶在面对忠孝的抉择时还是纠结的选择了尽孝。离刘备而去,这无可厚非,有人会说,徐庶若不去,曹操也必然不能杀害徐庶的母亲。然而徐庶却对刘备说自己方寸已乱,方寸已乱之人又怎能尽力辅佐那?不能尽力辅佐,也自然对不住刘皇叔的大恩,所以不如归去。自古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徐庶身在曹营依然心在汉的原因。

徐庶与刘备君臣蜜月期的戛然而止,使徐庶觉得万般愧疚,因此走马荐诸葛,算是对自己悄然离去的一个交代。徐庶方寸已乱确实给自己带来了无可挽回的麻烦,他在离去时也未能想好自己的未来,在他心中可能最为理想的结局便是接出老母,从此归隐山林,不理纷争,曹操显然是不能容忍这样的想法的,徐庶的母亲更是对儿子背弃理想的做法感到气愤,自缢而死。徐庶最终人财两空,只得悻悻的留在曹营。于是他暗气暗憋发誓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

看《三国演义》到此,以为徐庶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可是完全没有想到,在赤壁之战时,作者又神来之笔,引出了徐庶识破庞统连环计的故事。以徐庶的智谋能识破计策,完全没有意外,逃跑的方法也压根不用庞统教他。但是,在曹营已经心灰意冷的徐庶为什么还要跳出来抖个机灵那?徐庶与庞统是要好的朋友,许久不见,作者安排徐庶与庞统最后在码头上的一翻飘然对话,然后便再没出现过关于徐庶的描述,想必是对徐庶今后浪迹江湖的一个完美交代吧。

关于徐庶以后的故事,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都没有记载,只是传说他浪迹江湖到了山东半岛一代,超然物外,也算是善终。在徐庶的一生中,从任侠不羁的少年到意气风发的中年再到超然物外的老年,悲催并不总是相伴,但是演义与历史中悲催的基调却把徐庶定在了我们的意识观念里,他能在这样的基调下活的潇洒,姑且算是对悲催人生的一种安慰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