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妈妈念经 |
我相信这是很多妈妈妈妈面临的困惑,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要不要扮演“恶妈妈”。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妈妈都放弃了以往“棍棒下出孝子”“小树不打不成才”教育观念,现在的妈妈都很注重孩子心灵上的教育,更多的时候时时刻刻审视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长,自己做“好妈妈”的同时,也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当了两年多的妈妈,我也是尽可能对孩子好.比如,让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在地上打滚,整天和土交道;尽量的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对他发火;从来不用恐吓的方式吓唬他.。。。我都可以顺应孩子的天性,可是宝宝要是喜欢动插座,喜欢整天看动画片,生病不喝药,不给买东西就无理取闹,爱伸手打人,这样的坏习惯时,我们该怎么办!讲不通道理,商议的方式也不行,我就会我强制的手段。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则会助长孩子的坏习惯,一次又一次的退步只会让以后的教育处于被动的境地,反过来,很多时候孩子是按自己的心性任意为之,他没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力,比如孩子喜欢喝饮料,大人要是每次给他,那样他的身体会吃的消吗?我曾经就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人家的孩子,喜欢喝饮料,他的父母就觉得自己不缺这几个钱,就天天给孩子喝,直到让孩子染上重病,才追悔莫及。
所以,一味的纵容,会很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那才是是真正的害了孩子。法律上也规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既要监督他的行为,又要保护他的人生安全吧!现在的很多专家都建议妈妈要有耐心教育,不要打骂孩子,不要责备孩子,不要控制孩子等等,可是这样的说法过于笼统,又过于片面,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狠角色,是有必要,但要把握以下几点。
红脸黑脸一起唱:这就是让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学会唱双簧。遇到孩子做错事了,一个人扮演狠角色,让孩子明白这样做不对的,他这样的做的后果,就要承担责任或者惩罚。另一个人则要扮演好角色,这时他的负面情绪必须要一个发泄口,有人安慰说明还有别人在理解他;有人陪在自己身边,说明还有人爱他,这样,就能减少狠角色在孩子心里的阴影。
行为举止要适度:或打,或骂,都不要太过分,就算是再生气,一个伤害孩子自尊心,伤及内心的话都不要说,“适度”是最难把握的度,这就是需要父母有自己分寸,毕竟他是你的孩子,适度上再加上自己的经验即可。
事后反思要交流:狠角色过后,并不是就要一了了之。你还要继续做一个好妈妈。最重要的是,做家长的我必须要自我反思,想想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多和孩子交流一下,探索一下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再结合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处理此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教上同样适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就不用再扮演狠角色了。
以身作则不可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所以你的所作所为会直接影响到他,大人的点点滴滴,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要是知道,爱看书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绝对不会打麻将;一个称自己婆婆为“死老婆”女人,他的孩子也不会尊重自己的奶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是不完美的,我们做父母的也是不完美的,所以适当在孩子教育中扮演狠角色,虽然无可奈何但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偏激但还是可以接受,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可否认的,也许会狠,但依旧是爱,我想总有一天孩子会理解的。爱需要付出,爱也需要理解,爱更需要学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爱也需要彼此切磋,爱是个很严格复杂的情感,所以父母也不是天生就完美的,而是在和孩子相处中慢慢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