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住院生产四大注意事项

(2013-03-03 19:15:53)
标签:

育儿

分类: 妈妈念经

http://s10/bmiddle/60c95c44gd6e9eb675a29&690

   经过辛苦的十月怀胎,终于要见宝宝的了,准妈妈们心里既充满了喜悦,也有诸多担心。生孩子是件大事,大家可不容小觑。在这紧要的关头可不能乱了分寸,那么入院生产,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3ZH00SIGG.gif家属心态要从容淡定,莫与医生起冲突。都说女人经历一次生产,就是要走一趟鬼门关。可见这是何等重要的事,全家人自然会很紧张。产妇的每一次的不舒服,都会牵着全家人的心,大家都理解。但一定要从容淡定,不能因丁点儿的小事和医生护士起冲突,埋怨加出言不逊。对产妇的家人来说,产妇就是重中之重,她的安危最为重要,但这样的事对医生和护士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如果态度不好或者数落你几句,千万别得忍着,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有事求人家也要能忍则忍,万一发生点小口角,是得不偿失的。生产本身就是手忙脚乱的事,既然来医院,就要相信医生。我的一个朋友生小孩,家属心疼她,出口就对护士不敬,直接导致护士不尽责,对产妇也不关心,尽管是一点小事,让医生和护士带着情绪为你服务,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家属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让医务人员带着良好的心情工作!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4ZH00SIGG.gif生产方式要权衡利弊,莫要固执走死角。生产方式的选择,一定要合理。人们都知道顺产对大人和小孩都好,所以一般的人都会选择顺产,但顺产一定要有顺产的前提条件,比如年龄相对年轻,胎宝宝未超过8斤,孕产期间各项指标都符合。现在大部分的医院缺少那么点医德,动不动就让剖腹产,家属本来就紧张,在加上了医生护士一通的危言耸听,本来可以顺产就改成了剖腹产。我的朋友生二胎,医生说孩子脐带绕颈三周,必须剖腹,要不然大人小孩都有危险。朋友的丈夫很淡定,说顺产试试吧!因为生儿子的时候医生也是这么说的,儿子生下来好好的。果然,一个小时之后女儿就生下来,而且根本没绕颈。相反对于剖腹产,人们对它都有质疑的态度,虽然不如顺产好,但如果条件不允许,千万别死活坚持要顺产,毕竟母子平安最重要。有位孕妇,固执的认为顺产对孩子好,坚持要自己生,最终酿成孩子窒息时间而夭折,生产也要量力而行,我当时就是血压飙升,才突然选择剖腹的,虽然很遗憾,但孩子顺利出生是当妈的第一心愿。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5ZH00SIGG.gif产妇自我调节很重要,莫要大哭与大闹。没有经过生产的痛苦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这种痛是很难用指标量化出来的。但既然做好了当妈妈的准备,就必须得承受这种痛苦。既来之则安之,你的痛苦,别人无法代替。你的痛苦,也是必须经历的,你的痛苦,并不是全家人都欠你的,尤其是你的丈夫,孕期,无微不至的照顾你,就是生产,他也并不比你轻松,一个是陪伴他一生的人,一个是他的孩子,一场决定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他的压力是可见,只是他的痛苦是心里,而你是身体上的痛苦。曾经一个产妇生孩子,在产房里大喊大骂,把他丈夫骂的体无完肤,祖宗十八代代都麻了出来!整层产科都听得到,想想这是何必呢?把哭闹的力气生下来,或许宝宝早出来呢?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6ZH00SIGG.gif皆大欢喜切记要注意,莫要粗心酿悲剧。我是下午三点的手术,等亲戚朋友回去了,老公和妈妈终于松了口气。宝宝终于平安出生了,他们心中的石头也就落了地,老公开心,妈妈安心,所以第一晚上他们只负责看宝宝,并没有在意我。觉得我疼点很正常,我自己也像个没事人似的。隔天,我认识的护士过来对我说,xx病房xx号,昨天幸亏发现的及时,要不然早就大出血死了!老公和妈妈全都吓傻了,不是已经生了吗?大出血不是只有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吗?后来,她才给我们讲了一些专业知识。生产完第一个晚上,是大出血的高发期,发病期特别短,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如果不及时制止,十分钟就能要了命。。。。事后老公对我说,想想都后怕,若知道,他肯定不敢睡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欢天喜地的同时,一定要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以免酿成悲剧!

  

    以上都是我的经验之谈,或许有些片面,姐妹们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即使作调整,你和宝宝平安才是最重要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