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ias Walliser 访谈(2)

标签:
文化 |
分类: 建筑规划(平面媒体用稿) |
室内Interior:一般认为,表达手段是用来表达意志和思想的。但不少学者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表达手段对于人的思维也可以产生很大影响,甚至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于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设计与表达方式关系的比较,人们能够找出不少这种例子。电脑技术进一步发展是否也会改变建筑设计的方式,甚至颠覆对于建筑的传统理解呢?
Tobias Walliser:无论如何都是这样的。Robin Ewans在《the projective cast》里面就指出了人们的思考方式由于拥有的表达手段的局限而受到建筑学的限制。Robin Ewans 认为建筑学的全部内容——从构思到最终工程实施——都是非直接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转译的过程:人们先在头脑中有了一个概念,然后必须要用铅笔画在纸上——这就是一个转译的过程,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和头脑中原始概念不同的偏差产生了。接着,还要表达成方案图——也就是三维空间的投影图,最终是带透视的三维空间。这个过程就是可能不断产生偏差的转译过程。
但利用电脑技术就有可能直接的围绕着对象,甚至在对象内部进行工作。这就意味着不是去表现、去塑造一个东西,而是与对象交流。我觉得“和对象交流的能力”会在将来的建筑设计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现在,电脑的能力还在不断地改进,与建筑的“交流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甚至设计过程连传统的图纸甚至都不再需要,只需要将图像化的三维模型投影到房间内部,创造一个虚拟空间。今天,汽车制造工业已经开始在转变它的设计方式:利用多部投影机将数字模型投影在特殊的房间内,然后视觉化地直接调整各个部件。如果将这种方式移植到建筑设计中来,人们就可以站在虚拟空间中直接调整空间的边框与界面,并且实时的检测空间的效果。
甚至走的更远一些,虚拟空间也会成为设计的对象。建筑师设计的不一定是要建造起来的建筑,也可能是一个数字化建构的虚拟空间,这就牵涉到对建筑学的基本定义了。这种不断增强的能力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自由。问题是什么都能做不等于什么都要做。如何实现自己的设计理念还是设计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要探索一种新的在数字化条件下实现自己设计理念的合适方式。
此外,电脑技术也会让人对建造过程当然产生不同的理解。比如说约瑟夫.帕克斯的水晶宫就是利用大量相同的建筑部件组装而成,是一个机械产品时代的典型范例。今天,建筑部件制造过程都已经自动化。但是我们的技术允许我们在同一自动流水线上可以生产不同的建筑部件,也就是说同一过程不同产品。所以我们今天在设计中也无需一定强调建筑部件的形式相同,而应该更多的考虑各个部件深层的相互联系,比如:各个部件间基于共同参照系的相互关系。
室内Interior:电脑技术和软件总是更新换代很快,而且属于门专业知识,对它学习需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建筑师怎么在掌握电脑技术和提高建筑学自身技能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呢?
Tobias Walliser: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就像用铅笔表达设计概念一样,电脑也是用来设计的工具。终归有人用的好,有人用的差一些,这很正常,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合适自己的设计方式。比如:大家都说格罗庇乌丝画的草图比较糟糕,但也不妨碍他成为大建筑师。
再一种可能性是建筑学内的交流合作。人们总是要进行交流合作,比如:有人会用Photoshop进行平面设计,在这之后需要找到能把它转译为三维建筑语言的人来继续工作。建筑设计始终是一种团队工作。一个团队能一起工作,就因为拥有这种可能性:大家能够借助对设计工作的相同理解,达成对团队工作流程的共识。可以借助良好的组织和交流机制,让一个人将概念表达出来,然后传递给下一个人继续加工,这也是一种工作模式——把不同专长的专业人才组织起来,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还有,电脑技术的技术发展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它变得越来越容易让人接受。作为技术设备来说,实际上电脑和电视慢慢的变得更加类似,一些必要操作也在简化。问题是电脑内部的软件五花八门而且更新很快。但是它们都是来自于传统二维软件,并且拥有越来越强的三维能力;或者有很强的三维功能,在不断补充二维功能。但这就好像家用电器一样:洗衣机操作各有不同,但你只要会用一台,其它类型的就很容易上手。这些软件的基本原理也是差不多的,理解一个就能够理解其他的基本原理。对基本原理理解的是一个重要基础,除此之外,一个人没必要也不可能样样都精通的。大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和他人良好的交流机制进行分工合作。比如:精通负责初始阶段的专家就可以和负责其他阶段的专业人员协作。
室内Interior:我们还对一点比较感兴趣:就是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示设计是由不同事务所进行的。对于博物馆,特别是空间复杂的博物馆,这两者的协调并非易事。比如:柏林的犹太人博物馆的建筑很出色,但建筑空间与展品展示之间有着很大的冲突。当时UN Studio进行博物馆建筑设计,HG Merz则负责展览设计,两个事务所是如何进行协调,最终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的呢?
Tobias Walliser: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和布展设计人不能够——确切地说不被允许在一起进行合作设计。这就出现了问题,建筑建成后才能对其内部空间进行布展构思与设计,而且展示的设计人员还必须将规定的展示内容都塞进去。这简直就是一个难以想象,甚至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对于我们这个项目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HG Merz从一开始就介入了项目,进行了整个博物馆的“分镜头脚本”设计——也就是博物馆的总体理念、博物馆应该具有的那些展示内容、展示空间类型和各个展示空间之间的联系方式等等。我们则把这些概念转译成建筑空间——当然不是象一个完全因循脚本的摄影师一样,那怕是好的摄影师也会寻找好的视角和注入自己风格的。我们更进一步地发展了博物馆空间的概念,当然也调整改变了预先给出的条件。
在这之后就是全力和HG Merz深入讨论可行性与协调具体设计的问题。每个礼拜我们都会坐在一起共同研究,就这样手牵手一步步的朝共同目标一起努力。我们首先确立建筑设计和展览设计各自的责任范围:什么地方是建筑师负责,什么地方应该开始展览设计——我们也不希望一个由建筑到布展完全合并在一起的设计过程。HG Merz先是提供给我们了博物馆的总体构思,我们现在再把发展了的建筑空间结构与基本形态作为布展设计前提提供给他们,他们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比如:利用代表不同时代的材质和展品让观众体验“Mythos Merzedes”参观流线中的时间性与历史感;在“collection”利用大面积落地全景窗、统一的顶部、地面和墙面色彩和朴素的材质营造相对中性的展览空间——这里的展示设计主要是要突出展出的展品。
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游戏,而是非常紧张的:即要满足预先给定的博物馆构思,考虑建筑形态,还要注意把业主希望的展品都很好的安置下来,协调这些需要很多的分析与尝试。当然,有的时候我们和HG Merz对问题也存在不同的想法。但总的来说我们是找到了好的解决方式:建筑空间与展览布置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普通参观者不会产生两者脱节的感觉。可以说双方通过协作创造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空间。
室内Interior: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的建筑形体比较复杂,这对选择材料和施工实施是否有影响呢?
Tobias Walliser: 实际上我们一开始就有这样个想法:这个博物馆的风格应该具有双重性,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有点近似于基础设施。首先是因为周边环境:博物馆位于工业区内部、周边有高速路和交通转盘。其次是因为展览内容:汽车工业博物馆内部展示的都是各类汽车。所以,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特性应该是具有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双重特点。另外,因为要表现动态的建筑空间,也需要材料能够实现建筑雕塑般造型。基于这些原因,我们选择使用现浇混凝土——这种不可分割的整体建筑材料。
现浇混凝土面对的困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的质量问题,而是如何使它完美化:更好地实现那种光洁的表面凝结效果,就好像是人工塑造的大理石一样。复杂的形体带来些困难,也对工人技术和施工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如何保证在三维曲面上清水混凝土均匀的沉降与凝结效果就曾经是个难题。但这些问题最终都找到了解决方法。
现浇混凝土是一种手工完成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浇筑接缝和它本身不精确性。这恰恰成为了汽车——这一精准工业制品的绝好反衬。所以我们在建筑内部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界面效果。而且,在博物馆混凝土结构的力学计算和结构设计和前面提到的高速路的设计方式十分类似。这即是对周边环境的一种隐喻,也表现了这个博物馆应该具有的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双重属性。
室内Interior:前面提到了最终交给设备和建筑公司的不是传统图纸,而是可变参数的三维模型,建筑公司能否适应这种方式?
Tobias Walliser:我不知道在别的国家怎么样,但在德国这不是个大问题。很多公司已经将建造过程数字化了,能够很好的利用这种数字模型进行工作,同时在施工中达到很高的手工艺和建筑技术水准。比如:除了建筑主体外,甚至一些扶手实际上都是三维扭曲的,但最终都很好按设计的建造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