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住宅小区

标签:
住宅小区商品房物业管理 |
分类: 随笔 |
闲话住宅小区
住宅小区,可以说是住房商品化伴生的新鲜事物。衣食住行,人之必须。说到“住”,不论何时,在农村都不是什么问题。在农村,每户都有“宅基地”,不论贫富,不论你睡的是“龙床”还是“狗窝”,都算有个下榻安身之处。而城镇居民就不同了。
在住房商品化之前,城镇居民住房主要是祖传留下的房产或租住公产房,而单位职工干部的住房是靠单位供给,比较简单,很少有生活配套齐全的房子。我记得以前我姑姑是某大学的普通职工,,只能分到一间十几平米的房间,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几户公共的。只有处级、讲师以上级别的干部、老师才能有套房,还不一定有独立卫生间。一般的机关单位也大抵如此,大多数所谓套房也只有厨房,没有独立卫生间。当时就算是单位宿舍比较集中,也没有住宅小区这个概念。
有了楼盘商品房,就衍生了住宅小区和物业管理。买了商品房的居民开始接受有序的物业管理,居民缴纳管理费,生活中的水电维修乃至电梯,环保卫生,安全,绿化工作等等问题由物业管理中心统一包起来,住户按住房面积缴纳管理费,这也算是新生事物吧,因为它产生了物业管理这门新行业和提供很多新工作岗位。有了住宅小区,有了管理机构,也就有了许多就业门路,如管理员、保安员、修理工、清洁工等。现在每个城市都有许多住宅小区,它所容纳的就业人员是相当可观的,极大地丰富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内涵。
记得刚刚有商品房出现的时候,有人说,买得起房子,交不起管理费啊。因为当时人们普遍的工资收入低,如果把多年积蓄拿来买房子(那时的房价低),住下来后会觉得管理费是很大的负担。其实最初也没有几个人能买得起房子。住房商品化的助推器就是“银行按揭”,交了一笔首期款项(一般是房价的30%),其余的由银行贷款,按月扣还,利息比一般贷款优惠。所以买商品房的人就多起来了。说来见笑,我当初还不知道“银行按揭”是什么东东。得益于儿子当年在外资公司工作,有5000元以上的月工资,远高于我的工资。在本世纪初我们大胆地用银行按揭在市中心地带买了首套商品房,虽然房子不大,但是有电梯,生活设备齐全,有个亲戚看见了竟然说这是“豪宅”。而现在比那时候更好的装修已经是大众化了。
然而,有的人办了银行按揭,住进新房,却吐槽说自己为银行打工,当了“房奴”,大吐苦水。这就有点“拿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倾向了。交了百分之30的房款,就能住进新房,10至30年慢慢还款给银行,还清贷款,房子就是自己的。如果租房子住,每个月的房租也许比供楼金额少,但是那个房子永远不属于你。到底是“同银行打工”好,还是“同房主打工”好?见仁见智吧。
总而言之,住宅小区是新生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现在搬到市郊区的楼房小区住,环境比市中心好,空气清新,适宜老人居住。郊区房价也比市中心便宜得多,市中心房子换郊区房子,经济上合算。我对现在住的住宅小区还是满意的,有图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