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风筝 |
分类: 回忆录 |
童年回忆
我的童年是在印尼加里曼丹岛的坤甸市度过的。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是苏加诺政府掌权,与中国关系比较正常,允许华侨办中文学校。读初中时,读到鲁迅的一篇文章《风筝》,描述他如何禁止他弟弟放风筝,到后来又感到愧疚,愧对弟弟。我和哥哥都对这篇文章感触颇深,到感到在玩风筝这个问题上与鲁迅的弟弟一样受压抑,不同的是我们受到的是严父的压抑。
坤甸这个小城市,那时候没有高楼,少数三层楼房算了不起,所以不妨碍人们放风筝。那里的风筝很单调,都是菱形的,没有什么艺术观念,妈妈虽然也不赞成我们玩风筝,但是经常和我们谈起中国国内的风筝。她说,国内的风筝才漂亮,有蝴蝶、龙、鸟等各种形状都有,当地的风筝没有什么好看的。或许也有提示我们不要玩风筝的意思。
当地的风筝的确单调,统一都是四边形的,只有大小之分,一般都是小孩在玩,只有极少数貌似“高雅”的大人也放风筝。每年7月份开始,就进入“风筝季”,这与热带季候风有关。青少年喜欢玩斗风筝,就是让风筝在空中纠缠,看谁能把对方的风筝线割断,斗败的风筝断了线,随风飘,慢慢落地,于是就有了“抢风筝”这个节目。孩子们沿着风筝飘落的方向追逐,谁先抢到就是谁的。这些事情,我们兄弟只能当看客,不允许乱动,因为父亲的藤条在背后随时看管着。
青少年玩的风筝,有“武装”与“非武装”两种,所谓“武装”就是在风筝引线前面接上一段几米到十几米的“格力线”(当地土话)。所谓“格力线”就是把玻璃碾成粉状,加上一些其他材料放入煮融的牛皮胶中搅匀,然后涂抹在棉线上晾干,棉线就变得硬而锋利,就可以把对方的风筝线割断。风筝上天时,凡是有“武装”的风筝可以看到前头的“格力线”是黑色的。许多风筝上天后,就专找有“武装”的风筝决斗。“非武装”的风筝最好是连上几条彩带尾巴,就没有其他风筝来欺负它,如果没有尾巴,就容易被“误伤”(其实是故意的)。其实孩子们“抢风筝”是有危险性的,眼睛只看飘落的风筝,不顾地面危险,容易被车(单车居多)撞到,不去抢风筝是对的。但是不允许放风筝这条禁令我们是想不通的。
那时候,毕竟是孩子,父亲不允许我们放风筝,我们也会偷偷放。虽说我们放学回家(半日制)就必须在店里呆着帮看店,但是总有钻空子的机会。我们会偷偷制作风筝。说起制作风筝,我还得佩服我哥哥,他就比我大两岁,他制作的风筝总能顺利放飞,而我制作的风筝,却只能迎风团团转,无法起飞。
如果说小孩子斗风筝、抢风筝纯碎是“下里巴人”的玩意。有没有以“高雅”的“阳春白雪”方式玩风筝的呢?有倒是有,那么个小城市,大多数人都为生计而奔波,哪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去搞那玩意呢?可能是一些自由职业者或者洋行的高级职员,才有时间、有兴致去玩他们认为高雅的娱乐活动。极少数兴致高雅的大人每天傍晚在江边玩正规的风筝。那风筝有成人那么高,虽说也是简单的四边形,但是多了些色彩加上漂亮的彩带,只见他们把那风筝放得老高,一手拿着绕线盘,操纵着在高空飘扬的风筝,做各种美妙的动作,沉浸在无尽的乐趣当中。面对这样的“高雅”风筝,任何“好斗”的风筝都不敢去侵扰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