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纪行(8)沙漠植物园

标签:
沙漠植物园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坎儿井 |
分类: 旅游 |
据介绍,植物园占地面积150公顷,也就是1.5平方公里。这么大的范围,靠走路游园是太吃力的。所以,植物园备有电瓶车供游客游园,但是要另付车费,门票不包电瓶车费。公园现存成活的沙漠植物有700余种,作为门外汉,我们只能过目看看就是了,依稀记得有什么胡杨树、梭梭木、骆驼刺、芨芨草、沙漠红柳、沙枣等。坐着电瓶车,“走马”观沙漠,每到一个观光点,电瓶车都会停下来让我们驻足观看。只可惜给我们开车的是位维族姑娘,不太会讲汉语普通话,因此也没办法给我们做多一点介绍。想不到沙漠还有那么多种植物,花多眼乱,看来看去,一头雾水,只好把有名牌的拍下来,算是见过此物。植物园在1972年就建立起来,可见国家很重视对沙漠的改造和利用。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人类不能企求彻底改造和战胜自然,完全改变沙漠的面貌。但是,沙漠地区的人,必须有一套治理沙漠,达到人与沙漠和谐共存的办法。这恐怕就是中国科学院在这里建立沙漠植物园的目的。如今我国在改良沙漠环境方面在世界上已经渐露头角,宁夏中卫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实例、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被联合国定为治沙样板,说明我国的治沙经验走在世界前列。新疆人在城市绿化方面也很有创造性,我经过北疆的几个城市,都见到一种长势很好的树,树冠很大、很茂密,我问了导游,他说这叫“倒插榆树”。原来榆树很适合在那一带生长,而且插枝条就可以成活,人们把枝条倒过来插,结果长出来的树冠就特别大,特别茂盛。新疆人对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真不可小视啊!
在乘车游园之前,我们先参观了坎儿井旧址。坎儿井就是沙漠地区的人们在沙漠地区保水求生存的绝妙办法,是吐鲁番百姓在2000年前就发明创造了的水利设施。整个吐鲁番盆地,年雨量不足2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任何露在空气中的水可以说瞬间即蒸发殆尽,当然这也造就了吐鲁番的优质葡萄干,在吐鲁番地区,路边随处可见晾葡萄的四面通风的方形建筑。吐鲁番人为了让从天山引来的雪水在长途的输送过程中,不至于蒸发掉,从而用于生产和生活,就发明了坎儿井这玩意。让水从地道中输送,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竖井口,用于取水和清理水渠。
沙漠植物园,它向人们揭示了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和人与自然能够做到和谐相处的道理。这恐怕也是“天人合一”的范例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