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学点辩证法  就少出馊主意

(2012-03-29 20:55:15)
标签:

绿化荒山

松树

隔离带

辩证法

杂谈

分类: 随笔

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经常会给领导者出一些专业性的主意,而领导者往往是会接纳的。这就要求专家们不但要有专业知识,而且也要懂点辩证法,否则,就可能会出馊主意,使工作变得非常被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一个山区县任县委常委。有一天,县委、县政府接到上级通知:1若干年内造林不准种松树。2必须在短时间内在某个纬度线拦腰(近百公里长)造10公里的松树隔离带,在隔离带内,不论大小的松树,全部砍掉,一棵也不能留,哪怕是小树苗。这问题拿到县委常委去研究,立刻炸开了锅。大家不明白,为什么上级会发出这样莫名其妙的指令。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林业专家的意见,省领导同意的。理由是:最近从太平洋美属关岛传来一种松树的绝症叫“松突原芥病”,此病害先传入珠海,不断向北蔓延。因为我县未发现此松树病害,而我县以南都已经是疫区,因此,此隔离带必须设在我县。专家称:此病来势凶猛,松树病死后,整株腐朽,连当柴烧都不能。为什么要十公里宽的隔离带呢?因为此病害菌丝只能随风飘七公里,落地以后,找不到松树寄生,就自然死亡。因此,十公里宽的隔离带足以防止菌丝的扩散。如不采取此等措施,若干年内,长江以南的松树将全部灭绝!

县委常委讨论的结果是:上级的指令,不能不执行。第一条,不种松树完全可以做到。但凡有点林业知识的人都知道,绿化荒山,松树耐旱,能“吃苦耐劳”,是绿化荒山的先锋树种,其他的阔叶杂树,唯有在松树打下一定的生态基础以后,才容易成活。如果几年不种松树,造林任务一定无法完成。既是上级指令,也只好执行。第二条指令,想执行,但是无法做到。一个不足三十万人口的穷山区县,要在短期内开辟近百公里长,十公里宽的隔离带,就是说,要制造1000平方公里的“无松区”(全县土地面积是2300平方公里)每见松树都要过一刀,而且都是在荒山野岭,还有许多悬崖峭壁,就算是1958年那样的大动员,也难以抽调那么多精壮劳力,何况,那已经是八十年代!那么多人,要宿营、要吃饭、要补贴。因此,常委决定,向上级实情汇报,本县人力物力无法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任务,若非完成不可,则请求上级派来两个师的解放军支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和下拨一个亿的经费(天方夜谭)。砍树任务就这样不了了之。由于禁种松树,县也连续三年被上级以“未完成造林任务”的罪名,被上级出示“黄牌警告”。此后,“禁松令”也无疾而终,也不见松树“灭绝”。

为此事,我在宣传部的同事们都感到愤愤不平。认为,林业专家们虽有专业知识,却不懂辩证法。在所谓“松树得绝症”这个问题上,至少犯了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错误。(一:)说菌丝只能飘七公里,所以要有十公里宽的隔离带。传播菌丝只能是风吗?飞禽走兽就不行吗?这是典型的机械唯物论!浩瀚的太平洋都不能阻止病害从关岛传到珠海,区区十公里就能阻止疫情向北扩散?岂不是咄咄怪事?(二:)专家不懂得生物生生相克的道理,陷入形而上学的怪圈。人可以研究对付疾病的方法,细菌就会产生抗药性,自然界的生物虽然不能像人一样用科学知识对抗疾病,但是,出于本能,它们的后代也会逐渐产生对疾病的抵抗力。所谓“松树绝症”固然来势汹汹,先头的松树虽然抵挡不住,但是,后来的松树也会逐渐产生抵抗力。事实说明,二三十年过去了,不但未见长江以南的松树灭绝,连最初受病害感染的珠海市的松树也仍然不乏生机。(三:)专家们高高在上,不知底层干部和百姓之苦,只知纸上谈兵,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措施是极大的劳民伤财之举。

至于上级领导为什么同意专家的意见,难道他们的见识不如底层干部吗?非也,作为领导,他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专家们感受到“领导重视”的快感;二要有个保乌纱帽的万全之策,万一被专家们不幸而言中,真的发生长江以南的松树全部灭绝的灾祸,领导的责任就是“不听专家言”,给林业带来巨大损失,乌纱帽自然不保。因此,明知专家们的意见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明知下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要布置下去,如果真的出问题的时候,他只需要负对下级督促不力的责任(因为“砍树令”从来没有真正取消,而是不了了之,不出问题就没事,出了问题还是要追究下边没有执行“砍树令”)。这样,重板子还是打到基层干部身上。当时,我们宣传部门的同事只能叹息道:“要是专家们懂点辩证法,不给上级领导出馊主意,那该多好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