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印尼过春节
(2011-01-26 22:27:27)
标签:
印尼华人过年杂谈 |
分类: 随笔 |
中国人不管移居到什么地方,总是不会忘记自己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过春节。我在1961年回国以前,在印尼坤甸生活了二十年,从懂事开始,好歹也过了十五、六个春节。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现在把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旅居印尼坤甸的潮州人过春节的情况说说,凑凑热闹。
一:气氛热烈,原住民也来祝贺。尽管存在一定的民族隔阂,但是,每逢大年初一至初三,都有许多原住民的妇女儿童逐家逐户到华人家门口声声祝贺新年,华人则以小红包回礼。邻家的原住民,不管平时对华人有多大成见,到了这一天,也会把精美糕点等礼物送到华人家中贺年,华人则以年糕回赠。(关于民族隔阂的问题,有人说是因为中国“输出革命”,这是完全错误的。其真正的原因是:一,经济上的差异,华人一般经济上较宽裕,造成当地人的心理不平衡。二,殖民地时期,统治者有意把人分为三等,西方人为一等,华人为二等,原住民为三等,印尼独立后,西方人一走了之,当地人自然把怨气对准华人。三,当时中美严重对立,亲美的极端宗教势力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怂恿下极力制造排华舆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势力现在成了本。拉登的忠实追随者。)坤甸潮州人制作的年糕是用糯米粉和红糖经长时间烝制而成,约为12公分直径,高8公分的圆筒状,原住民很喜欢,因为它状如小篮子,他们美其名为“篮子糕”,原住民上门送礼贺年,你若不以年糕回礼,可能会被视为不够友好。
华人亲戚朋友之间的互相拜年更为热烈,年初一至初四都是亲戚、朋友、同学之间互相串门、互相贺年的高峰期。当时招待客人的饮料不是茶而是汽水,糕点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精彩,但是原材料基本都离不开椰子、糖、面粉、糯米、花生、芝麻甚至还有南瓜和榴莲。总之,招待客人的美点,除了年糕(潮州人称为甜粿)是买现成的之外,其他大多数都是各家各户自己精制的,当然非常可口。因此,过年前十天,人们都忙于赶制过年美食和打扫卫生,过年气氛很浓,小孩子更是特别高兴了。
二:过年的准备。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年料。海参、笋干、虾米、豆粉丝、腐膜(豆腐皮)、鸡蛋、糖是寻常家庭必备之年料。年前十天,人们就开始泡制海参和笋干,然后用清水泡浸,天天换氺备用。腊月二十六、七,家家开始制糕点,我家经济条件差,只能制作手打蛋糕,这任务经常落到我头上,打十几二十个鸡蛋,要花半个钟头才打好,(虽然辛苦,但是,我也学到这门技艺。)和上面粉以后,要蒸上一柱香时间。好大的一盘蛋糕!但是,不能马上享用,还得等到年初一敬了神,才能开斋。
三:除夕聚餐。大年三十,一大早,市场上就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到市场买猪肉、三鸟、海鲜(坤甸是海滨城市,海鲜特别丰富)、蔬菜等物。中午过后,市场收市,马路上除了少量原住民之外,几乎见不到一个华人,他们都在家里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宰鸡杀鸭不在话下,还要包虾卷,烩海参(普通人家一年就一次)等,荷兰豆和大白菜属高级蔬菜,过年必不可少。年夜饭的主食是炒粉或炒面条,习惯上除夕夜不煮米饭。下午五点钟以后,聚餐开始了,这是我们兄弟姐妹最快乐、最放松的时刻,除了可以大饱口福之外,完全不用担心有藤条莫名其妙地落到身上。因为由于经济压力而惯施家庭暴力的严父脸上,此时会露出少有的笑容。起码,从此时开始,一直到元宵节,不必担心挨打。
四:休假。一般中下层的华人小商店都是年初二开张,大一点的商店年初四也就开始营业,也不可能有什么长假。可见,华人在海外谋生也的确不容易,并不是某些人所想象的遍地有金子可以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