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汉语中三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2013-11-13 15:30:44)
标签:

基础知识

文化

分类: 基础知识

古汉语中三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古汉语中三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孙长江

在古汉语中有三中特殊动宾关系,即:使动、意动和为动。

使动,指的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让宾语发出来的,而不是主语发出来的。在翻译的时候,必须翻译成下面的格式:主语+使+宾语+动词。

如:序八州而同列。(贾谊《过秦论》)句中的“朝”,必须翻译成“(秦国)统制了八州而使同列朝聘”。再如:吾兄盛德而其嗣乎?(韩愈《祭十二郎文》),句中的“夭”,在翻译时也必须翻译成“我哥哥的美好的品德却使他的后代夭折吗”。

意动,指的是动词位于所表示的动作,也不是主语直接发出来的,而是主语认为宾语是什么,或者是主语把宾语当成什么,抑或是主语感到宾语怎么样。所以意动用法在翻译时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句中活用的那个词,如果原本是名词(当然,也包括一些形容词),翻译时应译为:主语+把+宾语+(活用做动词的)名词;二是在句中活用的那个次,原本是形容词,翻译时就应译为:主语+认为+宾语+(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三是在句中活用的次原本是形容词,翻译时应译为:主语+感到+宾语+(活用做动词的)形容词。

如:孟尝君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居之的“客”,原本是名词,意思是“门客”,翻译时就应译为“孟尝君把我当成门客”。再如:后人哀之而不之。(杜牧《阿房宫赋》),句中的“鉴”,原本是每次,意思是“镜子”,翻译时也应译为“后人为他们悲哀却不把它当成借鉴”。

再举一个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应翻译成“主语+把+宾语+形容词”的例子。如: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珠玉。(晁错《论贵粟疏》)句中的“贵”与“贱”,原本都是形容词,翻译时就应译为“因此明君把五谷当成最珍贵的,而把珠玉当成是鄙贱的”。

下面针对第二和第三两种情况各举一例。

如:臣窃以为圣心之。(《贞观政要》),句中的“是”,在翻译时应翻译成“认为是对的”,全句翻译为:我私下里以为皇上的心里认为是对的。

再如: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全句应翻译为:朱亥故意不表示感谢,公子感到他很奇怪。

为动,指的是句中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为了宾语而发出来的”;翻译时应译为:主语+为(或“为了”)+宾语+动词。

例子是很多的。如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都属于活用作“为动”例子:

①    庐陵文天祥自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译文】庐陵的文天祥自己为自己的诗作序。

②   之三日。(龚自珍《病梅馆记》)

      【译文】(我)为那些病梅哭泣了三天。

③    如姬之三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如姬为这件事(报杀父之仇的事)出资悬赏三年。

④    吾生之无乐兮。(屈原《涉江》)

      【译文】(我)为我的一生没有欢乐而悲哀啊!

⑤    文嬴三帅。(《左传》)

      【译文】文嬴为三帅(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求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