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重点疫情信息通报——寨卡病毒
(2015-12-15 17:27:44)
标签:
健康 |
12月1日,WHO发布了关于兹卡病毒的全球警告。在警告中,第一次正式承认,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症有关,并建议孕妇要特别注意防止蚊虫叮咬。今年已经在9个国家发现了感染寨卡病毒的病例,分别是巴西、智利的复活节岛、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墨西哥、巴拉圭、苏里南和委内瑞拉。近期以来,巴西疫情情况严重。目前我国还没有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报告。
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和动物间传播,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引起的人类疾病被称为“寨卡热”,在蚊虫叮咬人后,大约经过3~12天的潜伏期后发病,主要表现为轻度发热、头痛、疲乏、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手掌和足底红肿,口唇干裂,舌红如草莓。寨卡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
目前寨卡病毒感染无疫苗预防,塞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与登革热相似,主要的预防措施是避免伊蚊叮咬。为了预防寨卡病毒感染,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
1、尽量避免进入寨卡病毒感染流行地区,如果前往,要做好防蚊等个人防护工作,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身体裸露部位要涂上驱蚊液,避免在公园和景区树荫下长时间逗留。以防蚊虫叮咬,预防登革热,减少感染寨卡病毒感染的机会。
2、前往疫区居住,应做好居住环境防蚊灭蚊措施,在蚊子活动密度较高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杀灭。需要时,使用蚊香、蚊帐、高效低毒灭蚊药等防蚊用品。
3、在疫区期间,防止蚊虫叮咬,当出现疑似寨卡病毒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4、来自巴西、哥伦比亚、苏里南等有病例报告国家的人员入境或回京后,如有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及皮疹等症状者,出入境时应当主动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口头申报。入境后出现上述症状者,应当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说明近期的旅行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