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预防接种知识问答(三)——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2014-04-18 09:23:08)
标签:

4.25

预防接种宣传日

疫苗

疾病控制

健康

1.       预防接种前父母需要做哪些准备?

儿童出生后,家长/监护人就要按照疫苗的免疫程序按时带孩子去预防接种单位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前家长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

1注意孩子近几天有无发热、腹泻、咳嗽、惊厥等症状,如果有以上症状或者有心脏、肝脏、肾脏等疾病,一定要告诉医生,让医生决定是否能接种疫苗。

2如果孩子在以前接种疫苗后出现了高热、抽搐、荨麻疹等反应,要告诉医生

3)了解本次需要接种的疫苗及针对的疾病,认真阅读《预防接种告知单》。

4)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冬天接种前最好先洗澡,换上柔软、宽松的衣服。

5)让孩子吃好、休息好,因为饥饿和过度疲劳时接种疫苗容易发生晕针。

带孩子去接种门诊接种,首先要携带好孩子的预防接种证,不要折叠、损坏,以便接种门诊打印或登记接种信息。如果孩子之前有过过敏史(包括药物、食物、接触过敏)、患病史,接种后有过异常反应,则还要携带相应的医学诊断资料给接种医生做参考。还要带好宝宝的食物、奶瓶、水瓶、尿不湿和纸巾等必备物品。

2.       预防接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宝宝接种后不要急着回家,要在接种场所休息三十分钟左右,如果宝宝出现高热和其他不良反应,可以及时请医生诊治。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防止局部感染。回家后也要细心观察宝宝的反应,不要让宝宝做剧烈运动,一般的副反应如轻微发热、食欲不振等也是正常现象,只要注意休息,多喝开水,避免着凉,12天后反应会自动消失。如果反应强烈且持续时间很长,就应立刻带宝宝去医院找医生诊治。严格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和时间进行接种,不在规定的时间接种疫苗,一定要向医生说明情况,另外约定疫苗接种时间。

孩子接种以后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有时小孩会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一般都不严重,只要好好照料,多喂开水,很快会恢复,如果体温过高,可服些退烧药。接种后2448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发生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有时注射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也可能肿大。如局部反应重时,可用干净毛巾热敷,如反应加重,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3.       宝宝接种疫苗为什么要到指定地点接种?异地接种可以吗?

疫苗是一种特殊的药物,在储存上有严格的要求,只有在定点的卫生院门诊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才能保证疫苗的质量。另外,万一因为接种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晕厥、休克等,指定地点有相应的应急措施,能更好地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

我国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属地化(即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接种之前,要先到原接种单位为孩子办理转卡手续,搬到新住址后,最好在第一时间向新居住地的预防接种单位出示孩子的预防接种卡、证,以保证孩子预防接种的连续和完整。如之前未办理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应该及时补办预防接种证。

4.       宝宝生病了,错过疫苗接种怎么办?

婴儿出生时,按照免疫程序应该尽早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但有些孩子出生后由于体重不足或有黄疸、产伤等等原因没有接种,目前实施的儿童免疫程序是针对足月儿制定的,对于早产儿,体重不足 2.5千克的,不要接种卡介苗;而乙肝疫苗若在出生时未接种,则应在满月后按照免疫程序正常接种,其他疫苗都可以按照足月儿的程序正常接种。如果是因病未种的情况,要等到孩子康复后再接种。每种疫苗都有各自的接种程序,所以接种时间也是安排好的,但遇到宝宝生病就要特殊对待。一般在病好后2周内带着宝宝去补打疫苗就可以了。稍微推迟几天接种对宝宝没有不良影响,疫苗依然是有效的。如果病情长时间未好转,要咨询接种医生,看何时接种更合适。

5.       宝宝接种时间可以随意提前或者推后吗?

随意提前或推后都是不可取的。预防接种程序是国家经过严密的科学试验制定的,与孩子的身体抗体水平和注射疫苗后抗体的产生数量,以及抗体的持续时间有着一定的关系。有些心急的父母,早早带孩子到医院接种疫苗,以为越早接种,获得免疫力的时间也越早,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过早接种,孩子出生时从妈妈体内获得的抗体还没有消失,可能对疫苗产生“攻击”,使疫苗失效;或者孩子的免疫系统还不完善,不能产生相应的抵抗力。而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或是疏忽错过了接种时间,宝宝不能及时获得保护,如果这期间一旦接触致病菌,很有可能就得病了。所以,对待接种疫苗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推后太久,尽量按时接种,保证宝宝获得最好的保护。

6.       为什么有些人接种疫苗后仍有可能发病?

疫苗接种后产生免疫力的时间取决于疫苗的种类、接种次数、接种途径以及身体的健康状况等。一般来说,初次接种需要34周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其免疫力相对来说较弱,维持时间短。而再次接种时只要1周左右就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其免疫力强,维持时间也长。所以,在预防某些有明显季节性的传染病时,最晚也要在该病的流行季节前1个多月完成预防接种,才能有效防止发病。

疫苗均具有一定的保护率,但由于受种者个体的差异,少数人接种后不产生保护作用,仍有可能会发病。另外,如果接种疫苗时受种者恰好已处在该疫苗所针对疾病的潜伏期,接种后疫苗还未产生保护作用,所以接种疫苗后仍会发病,这属于偶合发病。

7.  打完疫苗一定要观察半小时再走吗?

是的,一定要在接种门诊观察至少半小时,孩子没有出现异常反应后方可离开。因为虽然接种预防针是安全可靠的,但所有的疫苗在使用后都有一定几率会出现急性过敏,休克等不良反应,如果抢救不及时,很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为了防止此类情况发生,接种后留观半小时,以便出现不良反应时可以得到及时救治。

8.  如果宝宝发生严重过敏反应,以后能不能再接种该疫苗?

接种某种疫苗后曾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者,以后不能再接种该疫苗。因为他可能对疫苗中某种成分过敏。在疫苗生产时,往往会在疫苗中加一些附加物,如细胞生长因子(小牛血清、鸡胚细胞疫苗)、细胞残留碎片(原代细胞、传代细胞)、培养基异种蛋白、吸附剂、疫苗稳定剂(明矾、明胶),此外还有抗生素、石碳酸、硫柳汞和氢氧化铝等,这些成分都有可能引起过敏。

9.  宝宝接种疫苗后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需要送医院看病吗?

接种疫苗后,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一般反应是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不会有后遗症。局部反应主要为接种部位的疼痛、红肿、硬结等,全身反应主要为发热、全身不适、倦怠、乏力等。此类反应的特点为:①由疫苗固有性质引起;②发生频率相对较高;③反应程度较轻,一般不需临床处置;④反应呈一过性,不留永久性损害。以上这些情况一般无需就医,只要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可自行消失。但是,如果出现较重反应如高热、过敏反应等,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向接种医生说明,以便医生来决定以后的接种。

10.  儿童接种卡介苗后出现小脓包应如何护理?

接种卡介苗后,一个月左右在接种部位会出现一个小硬块或小脓疱,再过一个时期上面结痂,不久痂会自行脱落,这是卡介苗接种后的正常过程。这时不必擦药或包扎,要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衣物不要太紧,避免接触水或用手搔抓。如有脓液流出,可用无菌棉签或纱布拭净,不要挤压,一般23个月会自然愈合结痂,痂皮要等其自然脱落,不要提早抠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毛巾等热敷。家长应注意观察反应的变化,接种后出现淋巴结稍微肿大者,应及时医院诊治,一般通过热敷即可使之吸收,如已化脓,可在无菌操作下抽取脓液;已破溃者可用异烟肼或对氨柳酸软膏外敷,并根据情况更换敷料。

11.  为什么要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由于病原的不同,目前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几型。乙型肝炎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根据目前的研究,感染乙肝病毒(HBV)后,有20%的感染者会成为长期带毒者或发生慢性肝炎,并可引起肝硬化,在原发性肝癌中有80%的病例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

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能有效的阻止乙肝病毒的传播,其原因是:

(1)母婴围产期传播在我国是乙肝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2)感染乙肝病毒后形成慢性携带状态的机率与受感染时的年龄关系密切,1岁以内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约有7090%发展成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23岁幼儿为40%7岁儿童为610%,青少年和成年人感染后成为慢性携带者的仅占5%左右。

(3)仅对乙肝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进行免疫不能预防幼儿时期的水平传播,对所有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既可以阻断母婴围产期传播,减少儿童中新传染源的产生,也可以阻断儿童时期的相互传播。

12.  哪些孩子不能注射乙肝疫苗?

正在发病的乙肝患者或隐性感染者、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病毒既往感染者,都没有必要注射乙肝疫苗。也就是说经化验,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表示体内已感染过乙肝病毒并产生了抵抗该病毒的抗体,无必要再注射乙肝疫苗;如果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存在,表明体内仍有乙肝病毒存在,也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另外有发热、患有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如心、肾脏病等)、既往有过敏史者、早产儿及严重脏器畸形,严重的皮肤湿疹等患者,也不能注射乙肝疫苗。

13.  为什么有的疫苗要接种多次?

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不同,接种的剂量、次数、间隔时间也有不同。其中有些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如百白破疫苗)接种时须要接种23次。第一次注射灭活疫苗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是初次免疫反应,此过程产生的抗体量较少,而且抗体在体内保留的时间不长,免疫效果不强。在第2次接种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是2次免疫反应,这次产生的抗体量是初次反应的好多倍,且在体内可以长期存在,免疫效果好,有的疫苗还需要接种3次。经过23次接种后叫做全程免疫,得到的免疫效果可靠。

14.  需要多次接种的疫苗在既往接种疫苗后有不良反应者还能继续接种吗?

按免疫程序要求需要连续接种多剂次的疫苗,如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如果第一次接种只出现单纯的局部反应或低热,则不必改变免疫程序,可继续接种;如果出现严重反应,如严重过敏反应、休克、脑炎、非热性惊厥的儿童,以后不能再接种同种疫苗;接种百白破后出现虚脱、休克、持续性尖叫、高热、惊厥、严重意识障碍、血小板减少或溶血性贫血等情况之一者,应停止以后剂次的接种,应当考虑接种破伤风疫苗(TT)或白喉破伤风疫苗(DT)来完成免疫程序。服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除出现严重腹泻者需补服外,一般不影响接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