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童“年”
快过年了,现在买年货去一趟超市就成,只要花钱买,应有尽有,这使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的过年。
那时候,快过年时,忙碌了一年的爸妈开始放假,妈妈把攒了一年的布票都拿出来在这时用完,买上不同颜色的、适合我们兄弟姐妹的、当年时兴的布料,然后量体裁衣,就整半天整半天地坐在缝纫机旁哒哒哒地给我们赶制新衣裤,我们就围在她身边眼巴眼望地等着试穿新衣,谁都希望第一个试穿,因为第一个试穿的,妈妈总是笑容满面地帮着拉拉袖子、捏捏领子,还能在得到“我闺女真漂亮”“我儿子真帅气”之类的夸奖。每个孩子都是在过年时,才能得到一套新衣服的,那种等待穿上新衣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妈妈有文化,她是解放前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毛笔字写得特别好。所以过年爸爸备好红纸绿纸和墨汁毛笔写春联时,都要给妈妈留几张让妈妈写,从我记事儿时起,我们家厨房里灶台旁贴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神之格思”,案板旁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缸旁贴的“川流不息”,院子里贴的“春回大地”、“满院春光”“万紫千红”等都是妈妈写的,而且她是不用对着历书写。
爸爸妈妈最喜欢的、我们家堂屋大门至今年年必贴的对联就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大门两边还要贴上大大的“福”字和“春”字。
爸爸妈妈在写春联、贴春联时教我们认字,有些对联现在我还能背下来,比如:“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三阳开泰从地起,五福临门富贵春”、“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长江流万派总是同源”。
能给妈妈帮上忙,是我们最乐意做的事,那就是包饺子。大家齐上阵,围在一起,洗菜的洗菜,剁馅儿的剁馅儿,和面的和面,擀皮儿的擀皮儿,包饺子的包饺子。我们会包上芹菜馅儿的、韭菜馅儿的、白菜馅儿的、萝卜馅儿的饺子,饺子中有两个要包上几分的硬币,看谁最幸运能吃到,那就是有福之人,长大能够当家,其实也就是看谁新的一年运气好,图个过年热闹,高兴一回罢了。
再看那些摆得整整齐齐的饺子,白花花的,每个人包的方法不同,花样也不同,有的胖胖的像个元宝,有的弯弯的像个月牙,还有的镶着花边……“南边来了一群鹅,北边来了一群鹅,骨碌骨碌全下河”;“南边来了拐呀拐,不脱衣服就下海”,这些谜语也就随着饺子成了我们的话题,先是说给弟弟妹妹猜,后来当儿歌来唱。
爸爸写好“门对子”,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炒瓜子、炒花生。锅烧热了,往锅里掺些沙土,倒上瓜子或花生,这时改用小火,爸爸用锅铲不停地翻炒着,炒好后,过筛,倒在簸箕里冷凉,爸爸会用他的手帕每人分上一小兜,剩下的用塑料袋装起来扎紧口,以便防潮。
爸爸妈妈蒸、炸东西时,我们就可以跑出去玩了,嬉戏打闹,因为在家里不许多说话、说错话,哥哥不断地把从厨房里递出来的刚出锅的丸子、麻花、麻叶、馓子、瓦块鱼、油炸果子端给我们吃,我们一边吃,一边玩。
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过年了。
年三十清早,妈妈叫我们起床的时候,爸爸已经把屋子里、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吃过饭,我们就帮爸爸贴春联,爸爸常常夸我上联下联比哥哥姐姐分得清,因为他们常常把上下联贴反。
中午饭菜很丰盛。我们用小酒盅倒上茶给奶奶、给爸爸妈妈敬酒,爸爸常常在喝酒后,叫哥哥把他心爱的二胡拿来,先拉上几支自己最喜欢的《北风吹》、《二泉映月》、《浏阳河》等曲子,然后他拉曲子让我们来唱,哥哥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姐姐唱《我是公社小社员》;我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弟弟唱《小司机》,我们会唱什么歌,爸爸就会拉什么歌。
下午,爸爸准备好纸炮火柴,带着我和哥哥弟弟“下地”去给爷爷上坟。路上爸爸给我们讲他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讲爷爷的故事,我们几个除哥哥外,都没见过爷爷,看到爸爸一边恭敬虔诚点着纸、放响鞭炮,一边对着“土堆”流着泪、说着话,我们也不约而同地面向坟墓下跪、磕头。
晚上,大家围在一台黄山牌14吋黑白电视机前看一会电视剧(那时候还没有“春晚”),由于信号不好,画面不时地闪动,邻居家的孩子都回家了,我们也放“关门炮”,关好大门,早早的上床睡觉。妈妈会把新衣服的口袋里装上三、五元压岁钱,放在每个人的枕边。
大约刚过零点,就传来鞭炮声,有的远有的近,我们便在被窝里躺不住了,总是爸妈先起床,爸爸去放“开门炮”,点香烛,妈妈去厨房先烧热水,然后在灶台前点燃一堆豆秸火,把我们的小棉裤小棉袄烤热了,捂在胸前,快步跑到我们的床边,塞进被窝里,让我们自己穿衣服,嘴里还不停催促着“赶紧的,别冻着。”
我们起床后,爸爸早已把灯笼点亮了递到我们的手中,我们便跑出去,找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起去捡鞭炮,尽管天很冷,我们回家时却个个满头大汗。爸爸指着盘子里剥好洗净的葱和蒜苗,让我们每人至少吃一根,比一比谁更勇敢。
吃过饭,爸爸带我们去串亲戚走邻居,给长辈拜年。拜年时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吃到别人家的好东西,我们都很乐意去。
小时候的过年,充满着浓浓的年味,这年味不是现在的人守在家里看电视、看短信、刷微信、抢红包,而是走出家门看演出、看电影、猜灯谜,那时除了老年人行动不便,谁会待在家里呀!
年味,在我的心里就是记忆中那充满亲情的往事,那样的年多有趣呀!
2021.2.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