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恐老心态”
(2021-05-12 14:10:39)
标签:
365情感教育时评克服“恐老心态” |
分类: 教育教学 |
克服“恐老心态”
莫泊桑有一篇小说《面具》,写一个男人年轻时寻欢作乐惯了,及年老时仍不甘寂寞,怕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人不接纳他,就在狂欢节的化装舞会上,戴着面具,硬撑着冒充年轻,加入少女队中狂跳狂舞,力不从心、却不甘示弱地做出一种潇洒状,结果终因老迈不支,累得晕厥过去。人们找来医生,在揭去面具为他治疗时,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白发苍颜、一大把年纪的老翁,遂传为笑柄。
莫泊桑不愧为大师,一百多年前塑造的这个典型,至今仍在生活中不乏普遍意义。这种“恐老”心态,似乎益发严重,愈演愈烈。于今本是人越来越长寿,过去五六十岁算老年,而今据说仍属中年,然而一些人们“恐老”心理反倒日渐“年轻化”,四、五十岁,甚至三十几岁,就害怕“老”了。头上刚发现几根白发,就赶紧去美发厅焗油;及至白发如星或近半过半了,更忙不迭三天五天焗一遍油,唯恐一不小心现出白发来,五十多岁、六十多岁了,还把头发染得黑漆亮光,俨然三十几岁青春永驻的样子。
还有的人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就牢骚满腹,一腔怨尤,声称身体尚健,抱怨组织上不该早早安排他退休,于是想不开,愤懑不平,以至产生巨大的“失落感”,郁郁然不能自遣,精神崩溃,终至并发心、脑及癌等重患,本该颐养天年,却过早撒手人寰。更有的目睹此状,引为教训,则乗将退未退之前,利用手中权力鲸吞牛饮般地为个人攫取好处,不惜冒险以身试法,大肆贪污受贿,即所谓“五九”现象。英名一世,而晚节不保,到最后落得身败名裂,骂名遗臭,“一失足成千古恨”,悔之莫及!当然,也有一生未得发达者,临老则抱屈抱憾,以为空活一世,骂老天之不公,怨命运之多舛,顾影自怜,愈觉凄惶……等等这些,都表现了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恐老心态”。追其因,无非有二:曾得志者,贪恋荣华,不肯舍手;曾失意者,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以为此生太亏……
如何疗治克服这种“恐老心态”呢?关键在于要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老”。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现象,人当然也不例外。一个人从小到老,由生到死,乃自然规律,“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人生际遇,富贵贫贱穷通荣辱,也无非一个过程。顺境无需喜,逆境无需悲,既已过去,无复牵念,顺其自然就是了。社会如花圃,家庭如花枝,个人如花朵,花圃、花枝皆赖每个花朵的花开花落、新陈代谢以维持其繁衍和繁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华秋实,功德圆满,修成正果,应该高兴欣慰,何憾之有?“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年轻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而今自己成了“粪土”的对象,难道就不高兴看到新的年轻人“指点”、“激扬”了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种精神固然可嘉,但毕竟只是良好愿望罢了。
顺其自然,乐观放达,视“老”如归,才是明智的正确的心态。一切都看得开,放得下,不要小家子气,人生价值观、生死观上的“叶公好龙”是要不得的。人生一世,转眼百年,犹如日出日落,从晨到昏,日暮要睡觉,人老要死亡,寿终正寝一如困极而眠,且是无梦之安眠,未始不是一种安乐和幸福。这样看待“老”,看待“死”,才是正确的态度。如此,“恐老心态”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