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断肠词(1)——那个穿淡红衫子的宋朝少女


标签:
365朱淑真春愁榆钱衫子 |
分类: 阅读与欣赏 |
闲品断肠词(1)——那个穿淡红衫子的宋朝少女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眼儿媚》
风和日丽,花香怡人。
一位穿着淡红衫子的女孩子行走在花间小径上,飘荡的春风轻弄着花枝柳条,花间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转眼清明已过,落花飞絮,有云雾笼罩着朱楼绣户,眼中是一片不堪回首的阴霾。
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黄莺在何处啼叫呢?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
词调《眼儿媚》又名《秋波媚》,显见是很柔媚优美的一种词调。
这首《眼儿媚》是朱淑真《断肠词》里最阳光的一首词。文字温软和煦,薰人欲醉,风格清新亮丽,流露了朱淑真少女时代多愁善感的惜春情怀。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开篇即是一派风和日丽的景象:春日和暖、杨柳风轻,花香薰人欲醉,令人骨酥心软。“迟迟春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长而和暖。“弄轻柔”三字,状写阳光抚弄杨柳的柔枝嫩条。秦观《江城子》词中有云:“西城杨柳弄春柔。”王安石之子王雱也有句云:“杨柳丝丝弄轻柔”。
接下来的“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却又写出一片好景不长的怅惘。清明过了即是暮春已至,前面柳条轻柔、花香袭人的迟迟春日已经结束了。眼中见到的是一片云雾缭绕,沉沉阴霾笼罩着那女子居住的红楼绣阁。这也许令她心中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在我们古典诗词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人们从梦中醉来时,常常会听到清脆的鸟叫声。温庭筠《菩萨蛮》就有句云:“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或者,人们的清宵好梦常常被鸟叫声所打断。唐人金昌绪就有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朱淑真午睡醒来,听到的就是黄莺的婉转叫声。“巧”字写出莺叫声之清脆宛转。这莺叫声声唤起的却是她的一腔春愁。那么,这黄莺儿躲在哪里呢?循声望去,她在寻找时的视线分别看到了三个景致:“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那清脆宛转的莺声不时出没在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就令我们不禁想到,这可能是朱淑真在猜测,黄莺叫声到底是从这三个地方之中的哪一处传来的;也可能是那黄莺儿从这一处飞到了那一处,结果处处好象都传来的黄莺啼叫声。
而少女朱淑真的心底愁绪也象这黄莺叫声一样,明明感觉得到,却又说不清,道不明,不知愁从何来。这首小词以灵秀之笔创造出一个美妙的春意境界,也活画了一颗正在萌动的春心。
事实上,这首词里的“春愁”是很不确定、很模糊的,它并不是因某一事某一物引起的。“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这可能是引起春愁的原因。好景不长,春暮花落,云锁红楼。一个“锁”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少女朱淑真内心的某种被封闭感,某种淡淡的阴影。但这也许是当时所有养在深闺的红颜女子共同的感受。特别是在春天将尽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她们对春日盛景的怀念与流连,引起她们对自己青春易逝、似水流年的联想和怅惘。
春愁,实际上是一种深闺女子的不自由感,是一种对即将流失的青春年华的忧愁,是一种没有满足的期待与梦想。
而对于未来,她们又充满了隐隐的期待和憧憬。当少女朱淑真从午梦中醒来时,清脆的黄莺鸟啼声就唤起了她这种春愁,也唤起了她的期待,唤起了她对这种期待与憧憬的寻找:“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三个画面其实都是春天常见的景象,绿杨,海棠,红杏,都似乎与青春有关,甚至与爱情有关。黄莺的啼叫声让她的寻找指向了这些景象,也指引着她找寻内心的理想与激情。
所以,这首词其实是少女之眼对青春和人生的一次窥视和寻找,是她向自己人生中未来的春天抛去第一个妩媚的眼波。
是为《眼儿媚》。
读过《断肠集》就会知道,朱淑真是个对季节流转、风物变迁极为敏感的人。她的心随着自然脉搏的跳动而跳动。四季的每一次流转,日月的每一次开合都能令她的心思千回百转,那些飘落的花朵、天空的流云、春鸟的啼叫声,都会蓦然牵动她的心绪。
她早年有两首小诗就充分表现了这种情怀: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
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书窗即事》其一
“一阵挫花雨,高低飞落红。
榆钱空万叠,买不住春风。
既然诗名是《书窗即事》,想必是此时的朱淑真正是读书学诗的孩童之年。从诗意和文字来看也是一派天真烂漫。从书窗向外看去,少女朱淑真眼里的春天是那样生机勃勃,哪怕是暮春花落时节,也有鸟啼蝶飞,落红如雨。有人曾说过每一个蝴蝶都是死去的美丽女人的亡灵在寻找过去。彩蝶飞过“粉墙”去寻找春天的记忆,小小的朱淑真在寻找什么呢?
“榆钱空万叠,买不住春风。”哪怕榆树枝头有榆钱万叠,也难买得春风长住。榆树早春未生叶时先开花,果实不久成熟,名“榆荚”,形状似铜钱,色白成串,俗称“榆钱”。因其称“钱”而有虽榆钱万叠也“买不住春风”之句,真是灵透的妙想。明代竟陵派代表钟惺赞叹道:“飘宕处,妙在憨气,稚气。”
北宋王雱《倦寻芳》一首中也有句云:“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想来对朱淑真有所启发,但她以“榆钱”买春风的诗思显然更妙。“一阵挫花雨,高低飞落红”,又仿佛是她命运的写照,也是古时许许多多红颜女子的命运写照。
这两首小诗显示了朱淑真早慧的才情。
有时,她会到春日里的西园去散步,也会惹动曼妙的情思:
“闲步西园里,春风明媚天。
蝶疑庄叟梦,絮忆谢娘联。
踏草青茵软,看花红锦鲜。
徘徊月影下,欲去又依然。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称:“其家有东园、西元、西楼、桂趟、依绿厅诸胜,绝非普通家庭俱有。”可见,出身官宦家庭的朱淑真生活环境是很优裕的。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且天资聪慧,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父母兄嫂的宠爱更是得天独厚的为她营造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保持了一颗可贵的童心。
这首《春游西园》中的西园大概是她家里的后花园,在明媚的春光里,西园的花间翩翩飞过蝴蝶,它们扇动着美丽的翅膀,飘忽得象庄子笔下的蝴蝶迷梦。那空中纷扬飘飞的柳絮让她想起了东晋才女谢道韫咏雪的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她的脚踏在草地上象绿毯一样柔软,而那些盛开的花朵则象红锦那样鲜丽明艳。她一直玩到傍晚时分,徘徊在那如梦如幻的月光下,准备回家却又依依难舍。
有时,她还会到那杭州西湖去泛舟游玩:
“恋恋西湖景,山头带夕阳。
归禽翻竹露,落果响芹塘。
叶倚风中静,鱼游水底凉。
半亭明月色,荷气恼人香。”
————(《游湖归晚》)
夕阳下的西湖令人流连忘返。眼前的归禽、荷叶、游鱼,明月,都沉浸在一种幽静的暮色中。而那月光下的荷花香气袅袅袭来,颇有些恼人。诗句间幽幽透出一种小女子情态。
春天过去,到了夏天。你看,这小姑娘在夏天里午睡的样子:
纱橱困卧日初长,
解却红裙小簟凉。
一篆炉烟笼午枕,
冰肌生汗白莲香。
————《暑月独眠》
纱橱:床帐。簟:竹席。夏日里,女孩儿的闺房是清静的。
外面的阳光正当午,朦胧纱帐里的朱淑真解去了红裙,躺在清凉的竹席上。香炉里篆香正在枕边袅绕盘旋,而这小姑娘雪白肌肤上沁出了汗,一张白莲似的俏脸儿很是可爱。少女体香从凝如白玉羊脂、滑若绸缎的肌肤里透出,自然如夏日荷塘中白莲香那般清新脱俗。
到晚上,这个女孩子又在水边的小阁里枕簟而眠,万籁俱寂,水风清凉,葛席之上爽透肌肤:
小阁对芙蕖,嚣尘一点无。
水风凉枕簟,雪葛爽肌肤。
————《西楼纳凉》
夏日里的少女永远是这世界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你看,睡过了午觉,雪肤花貌的朱淑真穿着一身轻透的淡红衫子,携着诗书来到了水池边的楼阁里,静静地凭栏观水,迎着乍凉的水风读书:
淡红衫子透肌肤,夏日初长水阁虚。
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
————《夏日游水阁》
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首小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帧少女朱淑真的倩影小照:夏日的午后,她穿着轻透的淡红衫子,肌肤胜雪,眉目如画,清清爽爽,独自一人坐在水阁边凭栏望水,想着心事,一会儿有清风吹来让她蓦然惊觉,又翻开手中的诗书静静地看着。
正是这首《夏日游水阁》的小诗,让朱淑真在我印象中永远是那个一袭淡红衣衫的美丽少女,一个聪明而多情的宋代女孩子。
到了秋天月明之夜,月光如水,江风习习。江面波光粼粼,鱼游浅底。这个女孩子又来到了江中的船上,或许是出远门兴奋地睡不着吧,少女在船上一边格格娇笑,一边手握钓鱼竿,将丝钩掷向江中垂钓:
扁舟夜舶月明秋,水面鱼游趁闸流。
更作娇痴儿女态,笑将竿竹掷丝钩。
可见,这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青春少女。烂漫青春,无忧年华,纯净欢乐的笑声在诗词中挥洒得酣畅淋漓。
富贵之家的高门深宅,良好的文学修养,江南天容水色的孕育,造就了朱淑真妩媚秀丽的容颜,清纯浪漫的情怀,敏锐而富于幻想的诗人气质。每当幽闺索居的朱淑真盘桓于周遭之中,花红柳屑,蝶飞蝉驻,夕照明月,晨露晚雨,皆触动了她的诗心情怀。这一时期淑真的诗词风格明朗轻快,“观之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