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容若先生的《我看大明湖》简介
梁容若先生的《我看大明湖》是一篇描写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明湖风情的作品。
首先,简要了解一下作者:梁容若(1906—1995),河北省行唐县人,原名梁绳禕,1928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1934年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36年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先后任河北省教育厅督学、绥远省政府代秘书长、河北大学讲师和教授等;1948年去台湾,在台北创办《国语日报》,并先后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东海大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移居美国,
1981年6月21日回国定居,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客座教授;1984年因儿子遭遇车祸返美,直至逝世。梁先生终生致力于中国文学史及中日文化关系史研究,著述甚富,主要有《容若散文》、《坦白与说谎》、《国语与国文》、《文史论丛》、《中国文化东渐研究》、《汉学东渐丛考》、《现代日本汉学研究》、《中日文化论集》等。
其次,再说说《我看大明湖》一文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巨大影响。梁先生的这篇《我看大明湖》长期以来一直是台湾、香港地区中学国语课的必修篇目,同时也几乎是台湾地区每年中学会考时国语科目必涉及的出题点。因此,在台湾、香港地区凡是上过中学的人恐怕没有谁会不知道、不记得梁先生的这篇《我看大明湖》。梁先生的这篇《我看大明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让千千万万的台港澳同胞通过文字领略到济南大明湖的美景,同时也为大明湖在台、港、澳地区赢得了大陆其他自然名胜所无法超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人认为,也正是因为受了这篇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散文名篇的影响,古龙在其《血海飘香》中才有意安排了苏容容大明湖幽会楚留香那一章,琼瑶在其《还珠格格》也才有意安排了乾隆御饮夏雨荷的大明湖雨荷茶那一节。
正如梁先生在《我看大明湖》一文的末尾所说的那样,梁先生自1937年起曾“在(大明)湖边作客,住过整整三年”,其间他“玩味过它的春夏秋冬”,“领略过它的晴雨昼夜;理解的愈深,愈觉到它的可爱,可亲。”也正是因为对大明湖之美有着如此深切细致的体味和全面透彻的了解,梁先生才能创作出这样一篇脍炙人口、流传深远的散文佳作来。对今天我们这些生活在大明湖畔的济南人而言,梁先生的这篇美文无疑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篇脍炙人口的现代散文名篇几十年来却一直未能被济南人所了解,这不能不说是济南文化和千千万万济南人的一种遗憾。当然,读过梁先生的这篇《我看大明湖》后,济南人感到遗憾的可能还会有许多别的什么,比如,梁先生当年在大明湖畔所见到的那种“水上有一队一队的鸳鸯穿花戏草,玩的十分安详自在。成群的白鹭鸶在凝神养气,谁也不叫一声”自然美景在大明湖早已消失良久了,而且可能永远不会再现了。
至于梁先生《我看大明湖》这篇文章写作艺术方面的种种妙处(如欲扬先抑、烘托映衬的艺术手法及引用、隐喻、明喻、排比、对偶、设问、拟人、层递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有议论、描写、抒情、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语言的简洁凝练,文笔的流畅生动,层次结构的清晰分明等等),笔者在这里就不多说了,相信大家在读过梁先生的这篇美文之后自然会有深切的体味和深刻的印象。笔者在这里想说的是:我个人认为,梁先生的这篇《我看大明湖》是迄今为止描写大明湖风情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写得最好、最感人的一篇,它理应和刘鹗《老残游记》中的第2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第3回《金线东来寻黑虎,布帆西去访苍鹰》,以及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的欣赏》等一样,成为泉城济南的另一张重要而且是十分亮丽的文化名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