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21)——读《永在的温情》

标签:
鲁迅中国宋体永在的温情《呐喊》文化 |
分类: 走近鲁迅 |
走近鲁迅(21)——读《永在的温情》
《永在的温情——文化名人忆鲁迅》
1、关于鲁迅的地位:
“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没有谁像鲁迅这样给后世造成这样大的影响,留下这么多的话题。”(总序,第1页。)
“在鲁迅生前和身后,由他引发的文化论战和思想交锋,从未停止,一直延续到今天。”(总序,第1页。)
“不必讳言,在鲁迅的同时代人中,可以与其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交流者,十分有限。”(总序,第2页。)
“自鲁迅逝世到今天,对鲁迅的评价和研究的轰轰烈烈和众说纷纭,也足以说明了鲁迅的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能回避的存在。”(总序,第2页。)
“对鲁迅的批评研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标本的性质。”(总序,第2页。)
2、章衣萍忆鲁迅:
“由他去罢!”是鲁迅先生对于一切无聊行为的愤慨态度。(第1页。章衣萍:《古庙杂谈》节录,1925年3月31日《京报副刊》,后收入《古庙集》,北新书局1929年版。)
鲁迅先生自己却明白的告诉我,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第2页。同上。)
一天,周老太太同鲁迅先生说:“人家都说你的《呐喊》做的好,你拿来我看看如何?”及看毕,说:“我看也没有什么好!”(第4页。章衣萍:《枕上随笔》(节录),《随笔三种》,现代书局1934年1月版。)
3、林语堂忆鲁迅:
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第15页。林语堂:《悼鲁迅》,1937年1月1日上海《宇宙风》第32期。)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无如号为战士。(第15页。同上。)
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第15页)
然鲁迅亦有一副大心肠。狗头煮熟,饮酒烂醉,鲁迅乃独坐灯下而兴叹。(第15页)
4、林语堂忆鲁迅和周作人:
周氏兄弟,趋两极端。鲁迅极热,作人极冷。两人都有天才,而冷不如热。(第17页。林语堂:《忆周氏兄弟》。)
两人都是绍兴师爷,都是深懂世故。鲁迅太深世故了,所以为领袖欲所害。作人太冷,所以甘做汉奸。(第18页。林语堂:《忆周氏兄弟》。)
一口牙齿,给香烟熏得暗黄。衣冠是不整的,永远没有看过他穿西装。颧高,脸瘦,一头黑发黑胡子,看来就像望平街一位平常烟客。许女士爱他,是爱他的思想文字,绝不会爱他那副骨相。(第19-20页。林语堂:《忆鲁迅》。)
5、王任叔忆鲁迅:
出现的却是个矮小的可怜的黄瘦的人,这自然有点使我失望。(第29页。王任叔:《我和鲁迅的关涉》。)
“鲁迅是值得尊敬的,但值不得那样陪小心!仿佛是自己的父亲似的。”我曾经对一个学生说过这话,而这学生恰恰又是柔石的同乡,据说“柔石听到这话,感到非常气愤。”(第30页。)
6、欧阳山忆鲁迅:
胡子长长的,头发也是长长的,几个月也不理一次,好像是一个乡下老头子。(第35页。欧阳山:《南中国文学会及其他》。)
他非常幽默,常常讲一些引人发笑的话,但自己却不笑,因为他的态度那么严肃,更引得课堂里的学生们哈哈大笑。(第35页。同上。)
在广州,一本作品(指《阿Q正传》——引者)居然销行三四千本,在当时,这已经是破天荒的畅销书了。(第37页。)
7、以群忆鲁迅:
他挤进了三等车厢,就屹然地站在人堆当中,虽然矮小,却显得倔强;明锐的眼光时时扫射在同车的人们的身上,时时又定定地瞪视着远方。(第43页。以群:《忆鲁迅先生》。)
生命力这样强烈的人也会死,这是我所不能相信的!(第46页。)
8、郑振铎忆鲁迅:
“迟了恐怕要来不及了!”这句话他常在说。(第54页。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好的,好的,不过要赶快做!”他道。(第56页。)
他是最能分别得出美与丑,永远的不朽与急就的草率的。(第56页。)
9、孙伏园忆鲁迅:
他虽然作官十几年,教书十几年,对于一般人往往无法避免的无聊娱乐,他从未沾染丝毫。(第60页。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他虽然处在家庭中,过的生活却完全是一个独身者。(第61页)
周老太太自然不免悲戚,她说:“论寿,五十六岁也不算短了;只是我的寿太长了些;譬如我去年死了,今年不是甚么也不知道了么?”(第62页。同上。)
11、
但我认为他的短处也有三点:(一)多疑;(二)轻信。(三)迁怒。(第75页。钱玄同:《我对周豫才(即鲁迅)君之追忆与略评》。)
12、
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第88页。鲁彦:《活在人类的心里》。)
说起话来,声音是平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肌肉完全是凝定着的。(第89页。)
13、
我那时就不相信鲁迅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天才,不过,我相信,他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作品究竟有多大的艺术价值。他为人是很自负的,但对自己的作品缺乏很强的自信力。(第108页。高长虹:《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
成仿吾是他最不喜欢的批评家。(第109页。)
鲁迅对于同时代的作家们,以对成仿吾的感情最坏。这是说把徐志摩等除外的,因为他根本不把他们当做作家。(第109页)
鲁迅文名的普遍,在《呐喊》出版以前,是远赶不上周作人的。(第110页。)
鲁迅常希望有人来批评他的作品,可是他的要求的又过高,几乎没有人能做到。(第111页。)
《呐喊》描写得深刻处,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写实中间,常有热情流露。有根深蒂固的人道主义做创作轴心。这些都是鲁迅的生命。(第112页。)
他对他的母亲是很孝顺的。不过看起来,并不是完全出于感情的自然。所以,他有时候说,母亲死了是孩子的幸福。他这话的大胆,最受钱玄同佩服。(第115页。)
他骂人不是把他骂得不能说话,或者骂得敬悔,却骂得人不能不回骂。被骂的人一回骂,他就激昂起来,真像个寻人撕打的人,摩拳擦掌的样子。(第115-116页。)
鲁迅寻常很喜欢讲一个人一娶了太太,当了大学教授,就什么都完了。(第116页。)
不过,鲁迅当时对于孙中山却是十分敬仰的。(第117页。)
他常批评郭沫若太骄傲。(第117页。)
(高和许广平)前后通了八九次信,可是并没有见面,……后来我在鲁迅那里同景宋见过一次面,可是并没有谈话。以后连通信也间断了。以后人们所传说的什么什么,事实的经过却只是这样的简单。景宋所留给我的惟一印象就是一副长大的身材。……可是这种朴素的通信也许就造成鲁迅同我的伤感情的第二次原因了。(第118页。)
14、
平心而论,鲁迅先生的杂感文字是写得极好,当代没有人能及得他,老练泼辣,在这一类型中当然是应推独步。但是做为真理的辩论看,我并不心服。(第134页。梁实秋:《鲁迅与我》。)
我问鲁迅先生,你批评这个,批评那个,但是你在文艺上政治上有什么正面的积极的主张呢?我一问再问,他不回答。(第134页。)
我说:“你把别人的主张都褒贬的一文不值,你自己主张什么呢?”他说:“褒是褒,贬是贬,连着当做一动词用,而做为贬解,便是不通。”(第134-135页。)
《人世间》上曾刊出肖伯纳与鲁迅合影,鲁迅先生矮一大撅子,在作品数量上亦然。(第136页。)
不过鲁迅先生是至死不肯饶恕人的,我想他也未必愿意被人饶恕。鲁迅先生作品之优秀处,我和任何人一样的欣赏钦服。不同意处,不能因任何情形而变成为同意。(第136页。)
15、
不过凡是认识鲁迅,认识启明及他的夫人的人,都晓得他们三个人,完全是好人;鲁迅虽则也痛骂过正人君子,但据我所知的他们三个来说,则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第147页。郁达夫:《回忆鲁迅》。)
我总以为周作人先生,与那些甘心卖国的人,是不能作一样的看法的。(第147页。)
他的量虽则不大,但却老爱喝一点。(第151页。)
但这一位青年,误解了鲁迅的意思,以为他没有儿子——当时海婴还没有生——所以收留自己和他住下,大约总是想把自己当作他的儿子的意思。后来,他又去找了一位女朋友来同住,意思是为鲁迅当儿媳妇的。可是,两人坐食在鲁迅的家里,零用衣饰之类,鲁迅当然是供给不了的;于是这一位自定的鲁迅的子嗣,就发生了很大的不满,要求鲁迅,一定要为他谋一出路。(第154页。)
16、
“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鲁迅先生看见郁达夫说得有些生硬,便很顺溜地接着念下去。
“是的,就是这四句文章,你是什么意思?”郁达夫又补问了一句。
……我看他深深吸了一口香烟,又用两个指头,将香烟取了下来,于是伸一伸手,仰一仰头,显出很坚决和果断的神色,说:
“那是我有意刺高长虹。”
当时,我和郁达夫,都觉得非常惊异。但是,还没有等到郁达夫再继续发问,鲁迅先生又接下去说:
“高长虹自称是太阳,说景宋是月亮,而我呢,他却谥之为黑暗,是黑夜。他追求景宋,他说太阳在追求月亮;但月亮却投入黑夜的怀抱中,所以他在那里诅咒黑夜。”(第277页。许杰:《回忆我和鲁迅先生的一次见面》。)
17、
许多朋友问我:“鲁迅究竟是怎么一个人?”我说:“‘知人刚哲’,要了解一个人谈何容易。虽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但从一个人的文章来了解其人,比以貌取人还要渺茫些呢!”大体说来,他是一个很寂寞的人。(第319页。曹聚仁:《鲁迅与我》。)
鲁迅在《两地书》中也有激情话,也有“岂谓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乎?”这样妙句,我知道有人是不让我把它写出来的。我对鲁迅说:“我相信你并不要希圣希贤,你是一个智者。你是尼采!”(第320页。)
鲁迅先生看见我书架上的一角,堆积了他的种种作品以及一大堆资料片,知道我准备替他写传记。我笑着对他说:“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他听了我的话,也笑了,说:“就凭这句话,你是懂得我的了!”这就凭这一句话,我就在大家没动手的空缺中,真的写起来了。原来,鲁迅生平有五位姓许的知己朋友,三男:许季上、许寿裳和许钦文,二女:许羡苏(钦文的妹妹)和许广平。朋友们心中,都以为许羡苏小姐定将是鲁迅的爱人,不过男女之间的事难说得很,我在这儿也不多说了。(第322页。)
世间固有很多人,以为别人是阿Q,而他自己并不是阿Q;岂不知,鲁迅是连他自己也是阿Q在说在写的。谁若不懂得这一点,就不必谈鲁迅。(第324页。)
不过有人认为鲁迅和朱夫人的婚事,乃是鲁母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弟弟建人就表示不能同意。(朱夫人本来没有让贤给许羡苏或许广平小姐的义务,男女间的事,本来不合逻辑的,鲁迅也不是想吃冷猪肉的圣人呢。)(第324页。)
18、金綮野忆鲁迅:
当内山完造先生在墓前疾呼:“鲁迅先生是荒野中的呼声,他曾在寂寞的人生大道上独立呼喊着!”这时候,许多人哭了。(第343页。金綮野:《当巨雷震撼故都的时候》。)
19、孙席珍忆鲁迅:
先生说:“……实际上,我们只看到或者听到,经常有人因冻饿而死于道路,转乎沟壑,却从没有听说有人由于性的饥渴而倒毙在路上——因为一个人如果三天不吃饭,七天不喝水,肯定就会死亡;但此人即使三年不性交,七年不Kiss也决不至于死掉的。所以无论如何,食的问题,比性的问题总不知要迫切、重要多少倍。更何况,依常情而论,性的要求,一般总是在饱暖之后才发生的;那些饥寒交迫的人,是决不会想到这上面来的。”(第359页。孙席珍:《鲁迅先生怎样教导我们的》)
[后记:这本书我很喜欢。它在我面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鲁迅。他有缺点,他生前的朋友们不为他讳饰,我自然更不必为他讳饰。这是对他的尊重。但是,他依旧伟大。完美的苍蝇终究只是苍蝇,战士依旧是前行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