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思考题-娄佳璐
(2020-11-02 15:51:13)性别、恐惧和贪婪
——从辛普森“困境应对中的性别差异”实验看社会科学实验思维的方法论要点
1900016242
一、理论背景
本实验(Simpson, 2003)之前使用囚徒困境模型的研究结果使许多研究者得出结论:在社会困境中,性别对困境应对中的合作背叛策略选择没有影响。为了验证男性会更多地因贪婪选择背叛,而女性会更多地因恐惧选择背叛的假设,辛普森创设了另外两种博弈,通过三个战略决策情境实验来对困境应对中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
二、实验设计与实验思维
1、实验对象的特征可比
在具体情境的博弈中,除被试的性别外条件都是相同的。在女性和男性被试的反应上,博弈具体的差异不能归因于样本的异质性,所以能够确保观察到的差异反映了博弈、情境以及性别上的差异。例如,贪婪博弈中在背叛比率上女性与男性的差异取决于博弈效应,而不是被试的特征。
2、实验干预可控
所有的被试完成P/D、恐惧、贪婪三个博弈,其中P/D博弈充当控制条件。且被试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同样的博弈。因此,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不仅仅是类似(如同随机分配所假定的那样),而且是相同的。同时,实验条件不受被试-实验者或被试-同伴交互作用影响,也减少了反思性可能带来的误差。
3、以“比较”探究因果关系模式
辛普森运用博弈理论创设了三个博弈,考虑到每个博弈中可计算出的恐惧和贪婪动机和相对强度(例如P/D的差异是0),然后精确地比较不同的博弈。其使用了3(博弈)×2(情境)×2(性别),12个条件的因素设计,从而可以同时对比多种差异。例如,统计控制可用于保持博弈和情境恒定,以至于在个人电脑环境下分析者能够比较男性和女性对P/D博弈的反应。辛普森能够比较博弈(恐惧、贪婪、P/D)、情境(个人电脑和非个人电脑)和性别(女性、男性)的效应。这些比较是因素的主效应(自变量)。因素设计也使得研究者可以评价交互效应问题,即两个或更多自变量的结合效应。事实上,辛普森的假设就涉及了交互效应(例如,女性和男性对不同博弈的反应是相同还是不同的)。
三、反思与不足
辛普森的实验在贪婪这一因素上结果符合假设,而在恐惧这一因素上结果与假设相反。在辛普森之后,库瓦巴瑞(Kuwabara, 2005)提出,恐惧博弈的负面结果是由于辛普森运用了错误的博弈去验证假设而造成的。更好的验证应该设计一个博弈,将实验中被研究的恐惧设置为对对方贪婪的恐惧,让被试面对模拟的对方贪婪博弈,进行恐惧博弈。实验结果与辛普森假设相同。这反映出辛普森在选取对因果关系的比较方式时,对自变量的选取存在可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1]Brent Simpson, Sex, Fear, and Greed: A Social Dilemma Analysis of Gender and Cooperation, Social Forces, Volume 82, Issue 1, September 2003, Pages 35–52, https://doi.org/10.1353/sof.2003.0081
[2]Ko
Kuwabara,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Fear of Fear, Fear of
Greed and Gender Effects in Two-Person Asymmetric Social Dilemmas,
Social Forces, Volume 84, Issue 2, December 2005, Pages
1257–1272,
[3]戴维·威勒、亨利·沃克:《实验设计原理:社会科学理论验证的一种路径》,杜伟宇、孟琦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