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时研究中的因果效应——以纪录片《人生七年》为例(黑若琳)

(2018-12-10 23:43:07)

《人生七年》是由迈克尔·艾普特执导的一系列纪录片,他在1964年时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这一年他找到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14个孩子对他们进行采访,这些孩子有的来自上层社会,有的来自工薪或中产阶层,还有的生活在孤儿院。以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对这些孩子重新进行采访,畅谈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梦想,这一过程一直持续至2012年他们56岁时,而受访者中已有人于58岁时离世。起初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用意是为了看2000年时英国的缩影,但当每隔7年就拍摄一次的目标真正实现,它的意义就早已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纪录片所做的一系列尝试与生命历程研究极其相似;艾普特批判英国社会阶级凝固化的初衷本质上也指向社会科学中对因果效应的探求。那么是否如影片中所反映的那样,不同的阶级与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人,二者之间是否会存在有效的因果关系,这涉及到历时研究中对因果效应的讨论。

一、截面研究与历时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分为截面研究和历时研究,这两种类型的划分是着眼于资料的时间维度。截面研究是在同一时间点上进行一次性的调查,比如一次的人口普查就是典型的截面研究;而历时研究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是长时间对同一观察对象的调查,心理学中对同卵双生子长时间的追踪调查就往往属于历时研究。相较于截面研究,历时研究对因果关系的探查有着先在的优势。根据艾伦·巴比,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有三个必要条件:(1)在时序上先有因后有果;(2)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实证相关性;(3)两个变量间的实证相关并不因为第三个变量的存在而存在。历时研究关于因果关系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个时序条件上。

这里需要对“差异”和“变化”做出判别,差异是同一时点上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别,是一个空间概念;而变化是同一对象在不同时点上的差别,是一个时间概念。截面研究只能反映时点差异,而不能反映时序变化,因而它不利于因果关系研究。换句话说,只有历时研究才能真正反映时序变化,才可能直接地对因果关系作出探求。此外,需要提及的是,受限于时间、成本等客观条件,截面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较为常见,利用截面研究探索因果关系在学术界也已司空见惯,但这种研究要么通过让受访者进行回忆获得回溯资料,要么将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当作同一对象的时序变化,以此来解决截面研究在反映时序变化上的局限。但无论怎样,客观上历时研究在探求因果效应方面是存在先天优势的。

而将这一优势运用到方法论上就会得到历时研究中寻求因果效应的原则之一,先有因后有果,因果关系的时序先后总是确定的。《人生七年》中的Andrew, Charles, John三人是因为生活优越,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每天有规律的作息所以进入牛津剑桥等精英大学,而不是因为要进入精英大学所以目标明确,作息规律,这显然是荒谬的。

二、历时研究中的因果效应

历时研究中的因果效应与研究所分析比较的单位有关,历时研究的分析单位可以是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也可以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个人,但二者因果关系的效应强度是不同的。例如进行一项北大学生毕业后社会地位变化的趋势研究,我们可以间隔一定时间就对同一批毕业的北大学生进行调查,记录他们职位等级、工资等并计算平均值。但我们无法直接从中得出“因为接受了北大的教育所以毕业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提升较快或者较其他学校毕业生地位更高”之类的因果论断,因为这种趋势既可能是分析单位内部构成的变化(北大学历的确能带来更高的社会地位),也可能是对应个体发生的本源变化(能力较高的人获得了北大学历,同时也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它并不能完全揭示变化的来源和因果关系。

而当在一定期限内追踪样本的每一案例,多次记录其在不同时点的情况时,因果效应时常会变得清晰而明确。正如我们可以从影片中可以明确地获知是Nick自己渴望表达的意识改变了他原有的内向性格,是Lynn长期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和干涉造成了他成人后的无力与孤独,也是由于Suzy遇到了自己的丈夫她才克服了在父母离婚阴影下产生的对婚姻的恐惧并最终步入婚姻,这些因果链条通过导演的追踪和本人的叙述都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梯次,分析单位越接近本源变化的直接承担者,对于研究因果关系的有效性就越强。

 

以上是关于历时研究中因果效应探求特殊性的部分,此外,历时研究作为一种研究类型,社会科学因果判断的基本逻辑和思维在其中也同样适用。例如进行调查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明确性,在《人生七年》中,我们能轻易地感受到导演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深入追问,如对于多数时间由保姆抚育的Suzy,导演在询问她关于未来的期望时便追问她生育后会选择亲自养育还是由保姆照顾。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能有效控制干预变量,确定两个变量间因果联系的稳定性。《人生七年》作为一部纪录片自然不会人为设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去判断因果关系,但在分析过程中这却可以帮助我们排除潜在的第三个变量的影响。通过Nick进入牛津后移民美国成为教授,和其他相似家庭背景却并未读大学的孩子所获成就的对比,我们可能得出这一结论,教育是实现阶层上升的有效途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部纪录片没有直接向人们倾诉什么道理,它只是直接地把社会,把个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接下来的,则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因果链条,逻辑关系。这与社会科学研究是不同的,研究者不仅要告诉我们事实是什么样子,还需要告诉我们事实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因此社会科学研究中对待因果效应应当是更客观,也是更谨慎的。而这种生命历程形式历时研究的意义也不仅限于展示个体成长的轨迹与变迁,正如《人生七年》第一集所说,“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小问题”亦可做“大文章”,个体生命历程中的因果效应可能是整个社会背后的运行逻辑。

 

【参考文献】

1.       郭志刚,历时研究与事件史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102

2.    李强,邓建伟,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社会学研究,1999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