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时研究中寻找因果——以纪录片《人生七年》为例(蔡煜晖)
(2018-12-10 22:47:18)
历时研究是与截面研究相反的研究,是一种跨时段观察同一现象的研究方法,大多数实地研究项目,包括直接观察和深度访谈,都属于历时研究。历时研究可以分为三类:趋势研究、世代研究、专题群体研究。趋势研究对研究总体中的某个特征进行一直进行研究;世代研究,也称作同期群研究,是在历时的过程中研究特定的亚总体;专题群体研究,也称为追踪研究是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批对象进行研究。趋势研究从方法论上可以称作汇集的横向研究,追踪研究比趋势研究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且根据追踪调查可以推断趋势,因为能掌握不同个体在不同时间的状况,把这些个体汇总就是总体的变化趋势。而趋势分析只能知道研究对象大致的变化趋向,却不知道总体中具体的变化。
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该纪录片属于历时研究中的专题群体研究,对同一群体(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在不同时间的观察和深度访谈,通过对研究对象发展的观察,发现英国社会的状况和问题。本文将以专题群体研究(追踪研究)代表历时研究,进行历时研究中寻找因果效应这一议题的探讨。
(二)如何进行一项历时研究
任何一项研究都大致需要经历五个阶段:研究议题→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实验方法、实验干预等)→研究实施→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专题群体研究需要对整体或特定群体进行抽样,并对样本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能描述一种变化的全景。《人生七年》中开篇做出了明确的假设,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即研究议题为个体的社会阶级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以七年为一个时间节点,每隔七年,对同一群体进行采访,发现这一群体中每个样本的变化趋势。
研究样本为来自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14个7岁的孩子,分别来自上层社会、普通家庭、孤儿院等,且同一阶层有两到三个样本,以便进行组间与组内的对比。该项历时研究采取深度访谈的方法,每次研究时就生活状态、学业状况、职业理想与发展等问题进行采访,且随着年龄的变化,问题难度也会进行调整,呈现由浅到深的趋势。通过影片的记录和对访谈的整理,发现上层阶级出身的孩子最后仍过着上层阶级优渥的生活,出身普通甚至是底层的孩子过着平凡或流离的生活,由此得出结论:英国阶级壁垒牢固、社会流动性较弱,社会阶层决定了个体的发展。同时由于发生时间的每一个时间点(每七年)都要进行观察,要完成观察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该研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是历时研究的一个缺点。
(三)历时研究中的因果效应
一般来说,形成因果关系有三个条件:时间、关联、排他,第三者很难保证。历时研究有助于推导因果关系,因为从纵向分析中你会很清楚地看到什么事情先发生(自变量),什么事情后发生(因变量)。从理论上讲,先发生的是原因,后发生的是结果。在纪录片中,研究者试图寻找阶级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假设阶级决定个人发展的正确性。阶级这一自变量操作化为家庭社会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收支水平、生活方式、教育资源、思想观念等,不同阶级主要体现为资源的不同;个人发展为因变量,通过个人职业来衡量,包括收入、声望等。阶级背景是先于个人发展而存在,且二者存在关联,但是阶级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的排他性暂且无法确定,研究结论是否也会受到个人选择和研究调查本身的影响?
(四)历时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因果关系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反事实问题,我们在想问题的时候不仅要想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更要想同一组人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差别,因为这是一个反事实的问题,我们根本不可能通过干预得到验证。如,我们不仅要知道不同阶级的孩子最终个人发展的差异,还需要研究同一阶级中个体发展的差异。研究时存在缺乏数据的问题,对于一组人,我们只能知道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做一件事情的情况,不可能知道在这个时间如果去做其他事情会是一种情况。我们只能知道纪录片中Andrew作为精英阶层子弟的发展一帆风顺,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后来当了律师,成为律所合伙人,后来又跳槽,过着优渥的生活。但我们无法判断如果Andrew没有在剑桥学习,没有成为律师,他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为了简化问题便于思考,需要引进假设,但是引入假设也是有代价的,假设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结果的正确与否,所以假设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在《人生七年》研究中,我们认为,除了出身的阶级,每个孩子应该是大体相当的,所以能对不同孩子进行比较。选择性差异和时间变异也是带来误差的原因之一,也能体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之处,社会也是复杂的,人是复杂的,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他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有他的道理,都是他自己的选择。相同个体在不同时间的差异,比如不同时候人的态度、反应是不一样的,会造成同因不同果。《人生七年》中每一个人都不具有“典型”性,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这二者都是个人主观因素对研究产生影响。如纪录中镜头一晃而过,7年就这样结束了,镜头中能展示给我们的,只是14个个体无数生活片段中的某几个片段。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只是他们每一个阶段表现出来的一小部分,7年间的细节和过程,研究者无法进行猜测。
另一方面,由于该历时研究的方式为深入访谈,同时应尽量减少访谈内容、访问员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以及研究对象产生的反思性。差异的产生是否同样受到年龄变化或时代的影响?与实验过程类似,历时研究一般属于长时间研究,该过程中发生历史事件的可能性较大,或者研究对象经历“非常事件”的可能也较大,这些外部因素也会对研究产生影响。
专题群体研究虽然能提供随时间变化的综合性资料,但也有一个问题:样本量减损的问题,有些接受初期调查的受访者没有出现在后来的受访者中。问题在于,退出调查的样本不一定具有典型性,这样,他们的退出就会扭曲整个研究结果。如纪录片中charles的长期退出和Peter、John等中途的部分退出。Charles与和他同一阶层的另外两个同伴不同,他有种反叛自己阶层的精神。他的退出或许会影响最后的结论。
(五)总结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讲,《人生七年》这部伟大的纪录片或许没有直接的向人们倾诉什么道理,它只是直接的,把社会与个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学术研究上说,此纪录片运用了历时研究的方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对这一群体进行多年的追踪调查,运用深入访谈的方法,发现在英国社会阶层决定了个体的发展,寻找到阶级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但这一关系或许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除了阶级这一变量外,社会环境、个体经历、个人能力等变量也能对个体发展做出解释,成为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
历时研究中,对个人主观因素、社会大环境等因素无法控制,且研究方法本身也会存在局限,因此寻找因果效应时需要更加严谨设计,谨慎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谢宇,2012,《社会科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第二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65-74
2.艾尔巴比,2005,《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p103-108
3.袁方,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p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