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施的从众实验——浅析其所体现的基本实验思维(梁佳成)

(2018-10-22 23:59:10)

阿施的从众实验


——浅析其所体现的基本实验思维

一、实验程序和内容介绍

“个体行为如何受其他人和其他群体的影响”,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基于对“态度改变”而关心的“社会影响”的问题。社会影响的其中一种类型,就是从众。所谓从众,是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行为,以符合其他人行为的倾向。对从众的早期研究中,阿施的从众实验研究是一项经典研究,他用简洁精妙的实验程序,对“行为(而非信念)改变”这一维度的从众进行了研究。

阿施的从众实验的基本假设是:当人们面对一个条件清晰的明确情境时,既是群体中其他人都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们应该也会信任他们自己的知觉(信念),并给出他们自己的判断(行为)。其实验的研究目标是观察哪些社会因素会导致人们的从众行为(即在知觉到违背事实时,屈服于群体压力)。

阿施对因变量“个体的判断行为”和自变量“群体压力”进行了巧妙的操作化处理。他以线段长度差异的视觉判断作为指标,在实验过程中要求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中的被试对判断予以公开地报告或保密地报告。在公开报告的情况下,真正的被试在实验同谋者故意的一致性错误报告下,有35%作出了错误判断的宣称。由于阿施实验中的判断任务非常简单而清晰,这意味着作出错误回答的被试们在行为上违背了自己的个体信念;从而,阿施使行为从众与信念从众在从众中得以分离。

阿施的实验室研究具有开创性,引发了许多其他的从众行为研究。研究中使用的各种不同于阿施实验的判断任务,证明了类似的从众效应,包括观点陈述、事实陈述和逻辑演绎推理。不论刺激类型是什么以及正确答案的清晰程度多高,当个体面对意见一致的群体观点时,大多数人对个体所施加的群体压力,足以使个体产生从众行为。

 

二、实验逻辑与实验思维分析

阿施的从众实验作为一项社会心理学的典范实验,集中体现了“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实现实验对象的可比、实验干预的可测、实验对象和干预的可控,以更充分地显现实现变量的净效果”的实验思维;继而,研究设计的可比性思维、数据搜集中的减少误差性原则、研究结论的稳健性也能够在阿施实验及其拓展实验中得以呈现,从而使实验结论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阿施的从众实验大体上满足了差异法实验的实验逻辑:1.创建至少两种尽可能相同的初始研究条件;2.引入两种条件间的单一差异,然后观察结果;3.将有关结果的所有推论限制到单一差异的效果上;4.仅当其不可能归因于偶然性时,推断关系规律。

首先,阿施的从众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其采用巧妙的操作化手段,使因变量“个体判断”与自变量“群体压力”得以很好地测量。这种测量方式能够很好地用数据来呈现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判断干预效果,同时,也使数据搜集的误差大大降低。

其次,阿施的实验对象存在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区分,其实验组采用“公开口头回答”的方式;其控制组采用“书写”出个体判断的方式。这样,使得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仅仅在于其判断是以保密还是公开的方式被报告,也因此能够保证自变量干预是单一的(单一差异),而其他因素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被严格控制不变的。这集中体现了实验思维的可比性原则。

再者,阿施的实验设计简单而清晰,严格可控。实验环境的外生变量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使干预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使实验结论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信度与内部效度。

阿施的从众实验在原初模型的基础上稍加改变,就能够调整自变量“群体压力”的呈现形式,即通过判断面对多数人一致和不一致多数人下,个体判断的从众行为可能;因此,他的实验能够对“群体压力”予以“数量”和“内在一致性”的两个面向上的区分与探讨,进而丰富了对因变量“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的讨论。而实验的最终目的,就其思维实质而言,是通过对干预净效果的分析,来得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模式,阿希的从众实验模式无疑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目的。

三、对阿施实验的反思

当然,阿希的从众实验也有值得反思的层面:固然阿希的从众实验由于其设计的巧妙性,可以得到反复实验的检验,但他对实验结果没有采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因此无法评估其“干预净效果”是否来源于偶然性或抽样误差。这对追求实验结论稳健性的实验思维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进一步而论,这里的抽样由于被试是单人多组重复实验,我们对多组实验的被试的随机性无法严格实现,而没有考虑通过对“个体判断”的重要变量譬如个人性格等内在因素的控制和排除。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于经验驱动型实验,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是不能统一起来的。阿施的实验室环境是高度人为化的环境,是为了高度明确地对所关心的变量关系进行呈现和分析,但也因此,向实验室以外推广实验结论的难度就越高。

以上反思,本身也是对实验思维的展现,即对实验结论的稳健性、假设检验的科学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戴维·威勒、亨利·沃克:《实验设计原理:社会科学理论验证的一种路径》,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月第2版。

[2] 谢利·泰勒等:《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